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2014-10-20 01:37王光永黄亭菡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消极群体

王光永+黄亭菡

普通高中是相对于职业高中而言的,它以学生升学为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教育。与初中生相比,该阶段学生目标进一步明确,身心进一步成长,并渐趋成熟。在学习生活中,高中生个性、兴趣、行为趋向等暴露日益明显,并在日常交往中与个性相似、兴趣相投的同伴结成不同的非正式群体。从群体的性质及对班级的影响看,这些群体可分为积极型、中间型和消极型三类。

当前,从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情况看,通常对消极型和积极型非正式群体格外“亲睐”,对那些默默无闻、循规蹈矩的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则无暇顾及。这些学生恰恰又是班集体的主体,若能开发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班级管理定将事半功倍。

一、中间型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管理概述

1.中间型非正式群体

结合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E·梅耶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班级中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是指这样一些“默默无闻”的人:他们行为中规中矩,成绩平平,表现平平;他们不“善”言辞,从不主动与老师交流;不论是学习还是集体活动,他们从来都“波澜不惊”,为此,他们常常被老师们忽略,成为名副其实的“边缘人”。

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为成长环境的影响,教师群体的忽略,本身性格、成绩使然等三类,其中成长环境的影响和教师群体的忽略是主要原因。

通过观察、分析,班级中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存在这样的特点:人数较多,通常占据了一个班的“大半壁江山”,成为班级中的主体;群体成员“低调”,从不主动参与班级的任何事务,基本上不与人发生直接冲突,多数情况下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相对于积极型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而言,缺乏核心人物,盲目从众;性格内向或偏内向、胆小、责任心不强等。

2.中间型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活动过程,它由教师的组织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构成,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根本目的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关系到教学质量,甚至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成长。因此,任何一个学校都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班级管理,其实质是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从现实的班级人际关系看,学生从来都是以群体为单位与同学、老师开展交往。由此可见,班级管理如果忽视学生群体的影响必将事倍功半。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拥有较多的人数,是班级的主体,是高中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高中生个性发展及形成积极健康的班集体将产生深刻影响。

二、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影响的特点及表现

1.普通高中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影响的特点

与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直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明显的破坏性影响不同,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人多,影响面广。班级中,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在数量上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一个班中,成绩好、表现积极的学生总是有限;而调皮捣蛋、影响恶劣的学生,人数也不会太多。除去这两部分学生,其他的学生都算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范围。

第二,温和,破坏性不强。相对积极型非正式群体显性的正能量释放,以及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直接的破坏性影响,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给班级带来的影响相对温和,不具有直接的正向或负向作用。

第三,隐性,潜伏期较长,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虽然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给班级不能带来明显的正向或负向影响,但不可否认其对班级的影响。相对积极型、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影响的显性特征,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班级的影响通常是潜移默化的,且潜伏期长,影响深远持久。

2.普通高中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影响的表现

基于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本身及其影响的特点,研究其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应该在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前提下,根据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具体类型,分析其不同影响。

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高中生中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可分为自恃清高型、内敛自卑型、懒散无为型和兴趣爱好型四类,不同类型的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的影响不尽相同。

“自恃清高型”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本身具有较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自我管理能力较强,成绩相对较好。一方面,他们较好的学习习惯对班级其他学生具有一定的带动引领作用,有利于引导其他成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由于这类学生片面强调自我感受,常常我行我素,对班级集体主义意识的构建具有很大的副作用。

“内敛自卑型”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由于自身成长的环境恶劣、经历坎坷,因而性格内向、孤僻,加之本身成绩差,充满自卑,致使其不愿敞开心扉,不愿融入班集体。这样的学生群体,若长时间不干涉、不引导,轻则形成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重则衍生出许多心理问题,甚至滋生重大的安全事故。

“懒散无为型”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大多由成绩平平、表现平平的留守学生组成。这种类型的中间型非正式群体与后面的“兴趣爱好型”中间型非正式群体一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引导不当,极易向消极型非正式群体转化,最终成为班级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兴趣爱好型”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大多在学习上成就不大,但有自己的爱好,如喜欢打篮球、喜欢上网、喜欢看小说等。这类学生在进行相应的行为选择时,出发点是满足自己的兴趣喜好,主观上不存在故意作恶的倾向。但若长期无人干涉,他们极易“上瘾”,进而会与当初的愿望背道而驰,成为一个个“顽固派”,给班级发展带来严重内耗。

三、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

1.转变观念,广泛关注并正确对待中间型非正式群体

班级管理中,老师们常常因为积极型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而忽略了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导致他们的存在感、成就感极低。一项关于“教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沟通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老师对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沟通教育情况占工作的20.3%,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沟通所占比重多达66.7%,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沟通教育仅仅6.9%。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做好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首先必须增加对他们的关注,加强对他们的关怀。

2.重视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给不同中间型非正式群体以不同的教育引导

如前所述,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可分为自恃清高型、内敛自卑型、懒散无为型和兴趣爱好型四类。对不同类型的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其不同特点,围绕集体主义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自恃清高型中间型非正式群体要从思想入手,通过谈心、沟通等方式了解群体成员的真实想法,并以具体事例告知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反复提醒,促使其在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改进缺点,做到精益求精。

对内敛自卑型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班主任需要通过了解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方面,并通过动员家长等方式给予正面引导。这类群体中,尤其要重点关注高度封闭和自卑的学生,防止其演变成心理不健康,甚至走极端。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帮助这类学生找闪光点,并不断激发他们的斗志,帮助其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懒散无为型”和“兴趣爱好型”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是中间型非正式群体中极易转化成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学生群体。对于他们的教育引导,主要侧重帮助他们克服从众心理的影响,激发他们的斗志。通过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促使他们把兴趣、时间、精力逐渐用在“学习”上去。

3.培养核心人物,利用核心人物开展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自我教育

与积极型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相比,核心人物在中间型非正式群体中的作用非常有限,有的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甚至没有核心人物,其组织是完全自发、松散的。由于缺乏核心人物,群体内成员行为大多我行我素,自我约束能力严重不足。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最直接的方法是先着手培养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人物,进而通过核心人物对群体成员进行直接的“干预”,激发并强化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教育功能,促使其向积极型非正式群体转变

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教师始终扮演着重要作用,是当前学生教育的主要力量,但“主要”并不意味着效果最好。在学生的教育引导中,来自同龄人的观点和看法或许更有效。运用班级中其他学生群体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学生进行感染、启发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班级中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即班委可以大有作为,教师须高度重视并加以引导。

5.密切联系家长,协调沟通共育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的单方面行动,它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机联动。在三方“联动”中,发挥各自所长,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引,方能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对于中间型非正式群体而言,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父母的粗心甚至忽略。因此,发挥家长在这类群体健康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当是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老师而言,除了将学生在校的具体情况及时告知家长,还需要耐心与之交流,教给父母一些具体方法,避免家长引导教育过程中的简单粗暴倾向。

6.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建立班级环境的感染、熏陶、激励机制

哲学上讲“整体与部分关系”时特别强调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这一真理。在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抓好“班级文化”这一核心要素。面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能够做的,除了与家长建立联动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外,就是营造一个适合班级成员健康成长的集生活、学习为一体的良好“生态环境”,并努力形成一整套感染、熏陶、激励机制。

无论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对班级的持久影响看,中间型非正式群体都是班级中绝对不容忽视的学生群体。针对目前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所处现状,探究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策略,必须首先转变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态度,然后再谈技术层面的策略问题。唯有如此,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问题才能真正得到重视,其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提出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陈静,陈蔓.浅谈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班主任艺术,2009(7).

[2] 田世云.非正式群体视野下的中学班集体组织建设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2(6).

[3] 陈海燕.中学班集体建设中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研究.西南大学,2012.

[4] 屠永,永尤炜.论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及其教育策略.班级管理,2008(4).

[5] 李自璋.浅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泸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消极群体
农村小学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消极的后果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卫生与健康教育
抓住教育契机 守望成功德育
让自己发光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