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福
随着教本课堂向学本课堂转型,课堂文化内涵、特征和创建策略将随之转型。学本课堂文化是突出师生学习地位、激发师生生命活力、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促进师生发展的智慧型课堂文化。主要体现特征:以饱满、尊重、安全、和谐、向上为特征的课堂学习精神文化;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思考学习为特征的课堂学习素养文化;以制度科学、民主合作、自主自治为特征的课堂学习管理文化;以合作探究、展示对话、智慧指导、思维灵动为特征的课堂有效教学文化;以激励评价、团队评价、多元评价、自我评价为特征的课堂学习评价文化;以学会学习、成绩提升、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为特征的课堂学习质量文化。创建策略强调:在精神层面做到一“放”二“扶”三“激”,追求“扬”文化;在制度层面做到一“转”二“规”三“研”,追求“新”文化;在物质层面做到一“设”二“换”三“美”,追求“活”文化。
学本教育 学本课堂 师生共学 全面发展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范型外显的高度浓缩,是课堂教学思想内涵的价值提升。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范型,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文化。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教”为中心的传递式课堂教学范型逐步向以“学”为中心的建构式课堂教学范型转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文化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基于以“教”为中心的官本位、封闭性、经验型课堂文化将逐步向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民主化、科学化、开放性课堂文化转型。本文就基于以“学”为中心即学本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文化特征和如何创建作如下探讨。
一、学本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文化特征
1.以饱满、尊重、安全、和谐、向上为特征的课堂学习精神文化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氛围将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张扬个性、开放民主、朝气蓬勃的新环境,教师和学生人人充满自信,彼此相互尊敬、相互信任、相互爱戴、相互关怀,教师能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快乐感和成就感;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心怀美好愿景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努力体验学习快乐、寻找学习成功、分享学习乐趣。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自然、真实、安全的朋友式关系,根据学习任务和主题研究需要,真诚合作,坦诚交流,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取得优异成绩,使学生人人学得开心、人人学得快乐,人人能够体验成功喜悦。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文化下,没有因体罚、呵斥、分类、排队而导致的郁闷、紧张和恐惧。在这里没有一个学生睡觉、溜号、萎靡、颓废、消极或不愿学习等,而是人人精神振奋,个个士气昂扬,学习积极向上,不知疲倦地有效学习。即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误解和分歧,也能够彼此谅解和理解。在这里合作学习、团队学习形成一种风气和时尚,同学们以小组集体进步为荣,相互合作,默契配合,努力寻找团队荣誉感和归属感,积极呵护团队利益,共同追求团队学习的最大效益。
2.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思考学习为特征的课堂学习素养文化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不是消极被动学习。学生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人人都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思考学习,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人人能够按课程学习内容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日俱增。学生不再是一切服从教师安排和预设,不当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好学生”,学习活动不是机械的复制、记忆过程。在每个环节都能根据课程难易程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思考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思考质疑变成了一种习惯的学习方法,同学之间没有相互排斥和孤立,而是真诚帮助和合作成长。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思考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权威者、指导者,而是以学生心态、角色来充当学习者、合作者、交流者、研究者、激活者和促进者。在这里,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式”的教师和“教师式”的学生诞生了,教师和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新型学习方式之中,合作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思考学习真正变成了课堂学习素养。
3.以制度科学、民主合作、自主自治为特征的课堂学习管理文化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管理主体发生变化,不是教师管理学生,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要依据科学的管理制度来管理自己,使课堂学习管理走向小组合作化,走向自主管理。教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管理能力,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管理、课堂管理、合作学习等公约和制度,每个班级建立健全符合本班实际、年段特征、认知水平的管理制度、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学生在课堂新组织形式下,人人遵循小组合作学习公约,积极遵守各项课堂管理制度,自觉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课堂学习管理走向自主自治。随着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文化的不断深化,学生们的课堂学习管理越来越走向自觉、自主和自治管理,逐步走向民主合作;与此同时,教师从课堂学习管理中渐渐退出,走向智慧型管理。
4.以合作探究、展示对话、智慧指导、思维灵动为特征的课堂有效教学文化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发生本质性变化,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道共同合作学习,根据学习目标,以问题为主线,进行问题发现评价、问题生成评价、问题解决评价学习。教师和学生能够研讨教学理念、学习方法、学生差异和学习效益。教师作为激发者、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和研究者,能够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智慧和策略支持。学生可依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自然而娴熟地开展合作探究和展示对话,教师或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研讨的进程和正误进行智慧指导。在展示对话过程中,学生思维被激活,使思维碰撞乃至燃烧,使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提升。随着学生合作探究、展示对话的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教师逐步走向智慧型指导,逐步退居“二线”,隐退到问题研究和自我学习成长中。
5.以激励评价、团队评价、多元评价、自我评价为特征的课堂学习评价文化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学习评价不是甄别式、判断式、刺激式评价,而是注重激励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价主体也不再是教师唯一主体,而是走向多元主体,不仅是教师,还包括自我、同伴、家长等多元主体。课堂学习评价的目的是指向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指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向提高学习效益。通过激励评价、多元评价,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热情得到提高。通过团队评价,激发团队学习意识,提升团队学习力。最终在多种评价机制的激励下,全体学生能够掌握自我评价方法和技术,对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及学习效率能够及时调控和修正,并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
6.以学会学习、成绩提升、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为特征的课堂学习质量文化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视野下,学习权利和义务已经交给学生,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实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是降低学业成就。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人人学会有效学习,掌握各个学科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学科兴趣得到极大培养,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由于人人学会有效学习,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差异将逐渐减少,全班学生学业成就将大幅度提升。由于学生人人喜欢学习、热爱学习,人人会学习,人人都学习,所以,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发展,学生的人格、性格、道德、社会知识、身心都得到和谐发展。因为学生的天赋和智力结构是有差异的,任何人都有突出的一面,人人都是有特色和个性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将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为每位学生的特色发展搭建宽阔的平台,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不放弃每一位学生,悦纳不同程度的学生,使不同程度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极大限度发展,能够促进每位学生在道德、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本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文化创建策略
1.精神层面:一“放”二“扶”三“激”,追求“扬”文化
精神文化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灵魂”导航作用,体现在人的思想、意识、情感和思维等方面,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习惯和行动的结果。从外在形式看,似乎是一种氛围或气氛;从内涵上看,是师生所自觉地、有意无意地遵循和奉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与学行为、师生关系等,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逐步形成的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思想品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民主平等、互动合作、学习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等。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精神文化基本包括教师精神、学生精神和师生关系等,教师精神主要指教师职业热情、专业愿景、教学理念、教师角色、教师礼仪和智慧指导等;学生精神主要指成长愿景、学习意识、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评价等;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如何建立民主人文、和谐合作的关系、真诚合作意识,建立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共同体、团队愿景和如何激活师生人际关系活力等。在创建策略上要做到一“放”二“扶”三“激”,追求“扬”文化。
一“放”。主要是指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理念的真正“解放”和“转型”,着力培养教师的先进教学意识和学生的科学学习意识以及真诚合作“师生成长”意识。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教师走出“教师不教、学生不会”的思想误区,建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先进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转变传统依赖、等待、被动、低效的所谓“好学生”学习意识,认识到发现式学习、建构式学习、思考式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转变传统“师徒如父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发展的朋友式关系,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成长。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思考学习意识,使学生人人有自信、人人有思想、人人有尊严、人人有朝气。
二“扶”。主要是指对教师角色、教师礼仪、指导策略和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评价等方面认识和意识的指导和提升,着力培养教师智慧指导和学生策略学习以及建立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共同体意识。教师角色要“形”转到“心”转,从理念和心理上走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角色,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研究者和促进者;从形象和礼仪上符合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规范和特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先进学习方法,培养新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断奶”,指导学生自己“吃饭”,使学生养成自我评价、合作评价的新学习评价意识。在方法和策略上,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民主人文、和谐合作的关系,创建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为主的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共同体,提高小组学习的学习力。
三“激”。主要是指利用多元方法和策略激活教师职业热情、专业愿景和学生成长愿景、学习情感、团队愿景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力。一是通过有效教学培训、真诚交流和自我反思等方式激活教师职业热情和专业愿景,使教师发自内心喜欢教师职业,无私地热爱学生。二是通过主题班会、学习反思等活动激活学生成长愿景、学习情感和团队愿景,实现个体学习愿景化,团队成长愿景化。三是建立新型合作和激励机制,建设好教师指导团队和学生学习团队,建立横向学科团队,融洽师生关系,不断强化师生关系力,从而全面激活课堂学习活力。
追求“扬”文化。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精神文化追求“扬”文化,重点体现主体性意识的张扬程度和阳光程度。在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好学生的主要表现特征就是“个性收敛”,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个性张扬,堂堂正正地做“人”,大大方方地做“事”,在理智、规范、科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人人得到灿烂成长。最终使教师感受到课堂教学是一种幸福和成功,使学生体验到课堂学习是一种快乐和享受。
2.制度层面:一“转”二“规”三“研”,追求“新”文化
制度文化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新型课堂文化实现持续发展和不断成熟的制度保障。从内涵上看,制度文化是统一和规范人们思想,改变人的主观意志走向科学和理性,使人的不规范行为走向更高境界和品位的规则、制度、方法和策略。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制度文化强调教师主体性、教学的强制性和知识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形成了突出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封闭、专制、单一的制度文化。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制度文化强调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多元性和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创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制度文化,要做到一“转”二“规”三“研”,追求“新”文化。
一“转”。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制度文化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制度文化转型。由于多年以来,传统教学制度在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师行为中已经沉积下来,变成一种习惯,并形成较强的惯性或习惯势力。当下的创建任务,就是实现转型,在原基础上,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新常规。对于教师而言,重点是建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制度、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制度、以先学后导型问题评价学习为主的新教学模式制度。对以“备、上、批、辅、考”为主的教学常规进行创新,建立以课型创新、结构化备课、智慧型指导、成绩多元评价、单元回归评价为主要内容的,以“师生共备”、“师生共学”、“师生合评”主为要特征的新教学常规制度。
二“规”。在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制度下,学生学习常规制度是相对薄弱的,由于过分强调教师作用和知识权威,自然会忽视学习规则和制度。在新的视野下,要建立健全符合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文化特征的学生学习新常规制度。对学生而言,转变以往被动式学习、服从式学习、补偿式学习,走向主动式学习、结构式学习、回归式学习,建立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能够自觉开展结构预习、合作探究、展示对话、回归复习、多元评价等新学习常规制度。
三“研”。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和价值取向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不论是学生成绩要求,还是个性和谐发展程度都发生量与质的变化。为了保障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师发展新常规。使教师专业发展与新教学质量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系统。重点要建立与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相适应的新校本教研制度、新校本培训制度和新自我研修制度。如新校本教研制度要走向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型制度,突出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新校本教研过程中让教师得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感受到教研的快乐。如新校本培训制度,不仅要走向小组合作学习,还要与学生课堂教学新范型保持一致,使教师在新校本培训中得到新的知识、新的感受,教学指导能力得到提升,以便使体验感受与教学实践建立理念和行为的链接,从而推动新教学常规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追求“新”文化。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制度文化追求“新”文化,新教学常规制度、新学习常规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新常规制度等,都要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来不断创新和改进,核心在“新”上。“新”,主要体现在理念的先进性、机制的灵活性、制度的规范性和内容的新颖性,保障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制度文化的科学性。
3.物质层面:一“设”二“换”三“美”,追求“活”文化
物质文化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文化的重要外显部分,课堂物质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具有相对的暂时性和变异性,不像古代建筑,长期留存于社会环境中。虽然,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受益者和继承者,但是,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课堂物质文化也有时代性和客观性。课堂物质文化是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特定教育情境化的一种物质文化,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材料,以现代化设备、桌椅柜布局、教室标语、卫生环境、图书系统、师生作品等条件性环境为支持的文化形态。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物质文化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物质文化有本质差异,所有的课堂物质文化,既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也是为所有学生学习服务的。学生与课堂物质文化融为一体,相互作用,相互支持。创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物质文化,要做到一“设”二“换”三“美”,追求“活”文化。
一“设”。即重新设计和整体设计。一切设计都要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体现“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理念;一切设计要围绕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切设计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如现代化设备配置,经济条件好的学校没有必要设置两台投影,因为使用投影的课件上课对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无益。
二“换”。即陈旧和落后的内容大胆换新。尤其是课堂教室里的名言名语和激励性标语,都要需要研究和筛选,如赫尔巴特、凯勒夫和我国部分古代名哲大家的语录,可能不太适应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思想和理念,如“学海无涯苦作舟”、“十年寒窗苦”等。
三“美”。即追求美的艺术和品位,根据学校经济条件,尽可能追求美的艺术,如桌椅柜颜色设计、布局、标语色彩、卫生环境、图书柜橱等方面要做适度的个性化装饰。尤其要对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以及学生作品作年度包装和积累,体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文化特色。
追求“活”文化。即追求物质的活化,就是让固定的、静态的物质环境“说话”,体现以“学”为中心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处处是文化、物物是文化,学生既在课堂“活”物质文化中得到滋养,又在创造和丰富课堂物质文化中获得发展,人的情感、性格、行为、修养与“活”物质实现交融,和谐生长。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4] Michael A.Power Loh Wan Inn.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杨宁,卢扬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 李鹏程主编.文化研究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6] 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