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2014-10-20 16:07张加东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品德中学生培养

张加东

摘要:教育工作,德育为先。中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抓紧抓好,要充分认识到搞好中学生品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较高的道德素养,为他们的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 品德 培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它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说明育德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中学生阶段属于未成年人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抓好中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意义较深远。

那么,何谓品德呢?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在人的个性发展中具有导向和动力的作用。据此可知,良好的品德可以促使一个人健康快乐地成长,相反,则让人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前进的路。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正面临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加强良好品德的培养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形势的迫切需要。所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中学生热爱祖国的品德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生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植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国的优良传统,从战国时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到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不表现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因此,要引导中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他们爱国的情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推荐中学生多读一些反映爱国主义的励志书籍,或列出必读书目,让学生阅读,甚至可以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检测学生读书的效果。从而在沉浸书香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各科任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形成齐抓共管的爱国主义教育合力,班主任老师可利用召开爱国主义主题班会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最后,学校可以利用特殊节假日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如清明节,组织学生扫墓,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或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学习英雄人物的爱国事迹,促进学生爱国品德的养成。

二、培养中学生关爱他人的品德

培养中学生关爱他人的品德实际上就是培养中学生的爱心与同情心。乐于助人,学会去理解别人,帮助别人。孟子说过,“仁者,爱人”“己所勿欲,勿施于人”。只有拥有了推己及人的博爱之心,拥有了这一品德,我们才可能构建起和谐的家庭、班级、学校和社会。学校应利用时间与空间,向中学生展开广泛的宣传,如宣传栏、黑板报,定期更换一些优秀人物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广播、多媒体经常介绍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开展有意义的实践,如在学雷锋活动月,开展做好事活动时,帮助军烈属、孤寡老人,或者是帮助困难的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一些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事例与亲身体验,感染中学生,让中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把助人为乐变为一种习惯的自然之事。

三、培养中学生关爱生态文明的品德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内涵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培养中学生关爱生态文明的品德,实际上是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爱护生态系统、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责任心,是一种尊重生命,关心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让中学生在学校、在家里养成良好的习惯,先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学校及周边的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并要身体力行,节约使用资源,反对铺张浪费,每天尽量不能有剩饭剩菜,吃多少买多少。还应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及绿色环保活动,参与自愿者的义务宣传等。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提高了中学生的意识,美化了校园、家园,也净化了心灵。

四、培养中学生关爱自己的品德

关爱自己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尊重,是一种道德自律。每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必先要学会自立与自强,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与人友好相处,甚至感染别人。试想,当我们每个人的道德素质都很高的时候,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想变低都不太可能。教师应经常告诉中学生,要时刻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珍爱生命。当在校内校外,在有人与无人监督提醒的时候,学生还能一如既往地自省自察,那便是关爱自己品德养成的体现。

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要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其顺序性与阶段性、差异性、稳定性及可变性,增强教育效果,把对中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培养融入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中,持之以恒,终能成才。

参考文献:

[1]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杜威,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品德中学生培养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