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2014-10-17 00:40张彦
高教探索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大学生

作者简介:张彦,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广州/510006)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445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具体情况及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密切关系;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随锻炼方式的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锻炼频次、锻炼强度、锻炼经历具有正相关性;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体育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1]人际交往能力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增进工作效率,促进个体行为方式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正处于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心理健康的体现,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然而,现有的部分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集中在环境适应、情绪调节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2]体育锻炼是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对于个人生活方式的形成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富有激情、项目众多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还有利于个体之间相互交流,加深了解。

由于体育锻炼在促进大学生精神状态与交流方面的良好作用,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White等人(2009)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更容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主观幸福感更强[3];张勇(2006)的研究表明,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被试者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4]。这些研究大都证明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却缺乏对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的系统阐述。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考察来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之间的具体联系,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可借鉴的途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广东工业大学的44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45份,回收427份,回收率为95.9%,其中有效问卷为413份(男生251名,女生162名),有效率为96.7%。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Spitzberg与Cupach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量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测量。该量表共有40道测试题,从适当拒绝、主动交往、情感支持、冲突管理、自我表露这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均有八道测试题)描述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互作用,被测试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自己最可能采用的应对方式,每道测试题均有五个选项,分别为:“1”:表示你“做不到,感觉极其不安并且没有把握,因此尽量逃避开”;“2”:表示你“可以这么做,但感觉非常不安,并且处理起来有许多困难”;“3”:表示你“能做,不过感觉稍有不安,并且处理起来有些困难”;“4”:表示你“擅长这么做,感觉轻松,并且能够处理这类问题”;“5”:表示你“非常擅长这么做,感觉非常轻松,并且能够处理得非常出色”。[5]评分方法是对全部测试题的五个备选答案分别赋予分值1、2、3、4、5,将所得分值相加,即为被试者的最终得分,得分情况越高则表明人际交往能力越强;魏源(2005)的研究证明,《人际交往能力评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大学生群体。问卷的第二部分主要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5]

2.数理统计法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其处理过程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参加体育锻炼与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比较分析

为检验参加体育锻炼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将全体被试者分成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明显要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具体表现为在主动交往和自我表露这两个维度的得分相对较高,差异十分显著。这说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Tjosvold(2003)的研究表明,自我表露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可以在他人面前自愿地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是构成沟通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一般需要通过主动交往作为活动的载体。[6]分析认为,在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形式也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学生既可以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中的非语言沟通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诚意,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无形中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则大大减少了利用这种渠道来进行交往的机会,抑制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从小较少与别人交往,因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将有利于同学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二)不同类别体育锻炼项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分析

以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为自变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个维度的得分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见表2),首选集体项目锻炼为主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的总得分高于以个人项目锻炼为主的大学生,在冲突管理这一维度的得分方面,其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所指的个人项目仅指那些单独锻炼的个人项目,而以群体形式锻炼的个人项目,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也被划为以集体项目锻炼为主的项目类别中。

对于冲突的影响因素,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已有阐述,普遍认为引起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三类:合作性、竞争性和回避性。[7][8]另外,还有研究指出,集体人际关系训练可以使大学生在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坦率心态、开放程度、责任心、口头表达、对人欣赏、说服技巧、拒绝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9]分析认为,在以集体锻炼为主的项目中,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往,且这种交往是多向性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情感的体现,锻炼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受到了社会的强化,获得了参与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的机会,因而会促进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另外,通过体育锻炼中的游戏活动,实现了群体的目标,拉近了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增强了个体的自我效能,使自信心得到提高,这都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10]在以个人锻炼为主的项目中,个体大多是单独锻炼,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提高也缺乏及时的了解和感知,这些都可能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endprint

(三)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为检验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将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个维度得分及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见表3)。

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男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女生略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体育锻炼对男女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分析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大学生群体所接触的体育锻炼项目,如健美操、体育舞蹈,大多数是男女生一起锻炼,没有性别限制,这样就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加强了不同性别之间的信息交流,缩小了传统文化和性别角色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差异性。

(四)不同体育锻炼频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分析

为检验不同因素水平之间被试者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对体育锻炼频数这一因素进行了多重比较。表4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明显低于每周锻炼1-2次及以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异显著;每周锻炼1-2次的大学生其人际交往能力亦低于锻炼频率为2次以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异也很显著。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锻炼频率的上升,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在显著提高。

对于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心理学家Spitzberg(1984)认为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这四个阶段。[11]这说明了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交流的频次是改善个体人际交往能力的中间变量。分析认为,由于体育锻炼与个体正性情绪的升高、负性情绪的降低有密切的联系,在体育锻炼中,如果参与锻炼的个体能够充分认识到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种正面情绪改善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那么,为了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将是比较理想的情况。

(五)不同锻炼强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分析

为检验不同因素水平之间被试者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对体育锻炼强度这一因素进行了多重比较。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大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中等强度以及小强度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且差异显著,体育锻炼的强度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尹剑春、季浏(2013)通过梳理国内外体育锻炼、心理应激以及健康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认为体育锻炼是缓冲心理应激的主要资源,并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关注两者之间的量效关系。[12]刘翠娟(2003)分析了高校学生的应激水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最能减缓应激水平,增进心理健康。[13]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只有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体育锻炼才会对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与早期的相关研究形成了印证关系。分析认为,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的运动刺激可以有效改善机体的应激水平,缓冲心理应激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使情绪的外显性和内隐性矛盾得到调和,提高个体的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效能,增强自信,从而提高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魅力。

(六)不同体育锻炼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分析

为检验不同因素水平之间被试者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对体育锻炼经历这一因素进行了多重比较。调查结果显示(见表6):锻炼经历在1年以下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明显低于锻炼经历在1-3年和锻炼经历在3年以上的大学生,其差异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而锻炼经历在1-3年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虽然低于锻炼经历在3年以上的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其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通过长期的研究,心理学家Biddle(2000)发现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产生包括对焦虑、抑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提高个体的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效能;增强自信心等一系列心理效应。[14]Petruzzello(1991)对身体锻炼与焦虑、抑郁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元分析,认为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而有规律的锻炼活动更有助于改善抑郁状态;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体育锻炼必须坚持十周以上,才可能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15]由于情绪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而且它又是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所能体现的最直观的心理效益,所以我们认为长期的体育锻炼对人际交往能力的改善主要是以情绪维度的改善为基础进行的。另外,考虑到人际交往能力的增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表现出明显的作用,因此,可以认定体育锻炼对于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与锻炼的坚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结论

第一,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明显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即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密切关系。

第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与体育锻炼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首选参加集体项目锻炼为主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明显高于以参加个人项目锻炼为主的大学生。

第三,在一定限度内,体育锻炼的强度、锻炼频次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锻炼经历的增加,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在提高。

第四,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略高于女生,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敏.国际体育赛事中的参赛国赛事危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6):95-98.

[3]White SM, Wojcicki TR, McAuley E. 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ommunity dwelling older adults[J].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09(7):10-13.endprint

[4]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56-58.

[5]魏源.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1046-1048.

[6]Tjosvold D., Hui C., Yu Z..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Task Reflexivity for Team In-role and Extra-role Performance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2003(2):141-163.

[7]陈晓红.团队冲突、冲突管理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5):31-35.

[8]李林英.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15.

[9]欧阳文珍.人际关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3):186-187.

[10]李银萍,庞庆军.身体锻炼与中学生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6):666-668.

[11]Spitzberg BH, Cupach W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Beverly Hills,CA:Sage.1984.35-89.

[12]尹剑春,季浏.体育锻炼能缓冲心理应激吗?——基于Hill7个方法学标准的评述[J].体育与科学,2013(3):24-30.

[13]刘翠娟.西安市高校学生应激水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7-9.

[14]Biddle S. J. H., Nigg C. R.. Theories of exercise behavi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000:290-304.

[15]Petruzzello SJ, Landers DM, Hatfield BD, et al. A meta-analysis on the anxiety reducing effects of acute and chronic exercise[J]. Sports medicine, 1991(11):143-182.

(责任编辑 钟嘉仪)endprint

[4]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56-58.

[5]魏源.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1046-1048.

[6]Tjosvold D., Hui C., Yu Z..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Task Reflexivity for Team In-role and Extra-role Performance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2003(2):141-163.

[7]陈晓红.团队冲突、冲突管理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5):31-35.

[8]李林英.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15.

[9]欧阳文珍.人际关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3):186-187.

[10]李银萍,庞庆军.身体锻炼与中学生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6):666-668.

[11]Spitzberg BH, Cupach W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Beverly Hills,CA:Sage.1984.35-89.

[12]尹剑春,季浏.体育锻炼能缓冲心理应激吗?——基于Hill7个方法学标准的评述[J].体育与科学,2013(3):24-30.

[13]刘翠娟.西安市高校学生应激水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7-9.

[14]Biddle S. J. H., Nigg C. R.. Theories of exercise behavi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000:290-304.

[15]Petruzzello SJ, Landers DM, Hatfield BD, et al. A meta-analysis on the anxiety reducing effects of acute and chronic exercise[J]. Sports medicine, 1991(11):143-182.

(责任编辑 钟嘉仪)endprint

[4]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56-58.

[5]魏源.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1046-1048.

[6]Tjosvold D., Hui C., Yu Z..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Task Reflexivity for Team In-role and Extra-role Performance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2003(2):141-163.

[7]陈晓红.团队冲突、冲突管理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5):31-35.

[8]李林英.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15.

[9]欧阳文珍.人际关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3):186-187.

[10]李银萍,庞庆军.身体锻炼与中学生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6):666-668.

[11]Spitzberg BH, Cupach W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Beverly Hills,CA:Sage.1984.35-89.

[12]尹剑春,季浏.体育锻炼能缓冲心理应激吗?——基于Hill7个方法学标准的评述[J].体育与科学,2013(3):24-30.

[13]刘翠娟.西安市高校学生应激水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7-9.

[14]Biddle S. J. H., Nigg C. R.. Theories of exercise behavi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000:290-304.

[15]Petruzzello SJ, Landers DM, Hatfield BD, et al. A meta-analysis on the anxiety reducing effects of acute and chronic exercise[J]. Sports medicine, 1991(11):143-182.

(责任编辑 钟嘉仪)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大学生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解析中学英语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研究
医学生交往能力对社交障碍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