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

2014-10-17 23:10王晓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科西结合点例子

王晓华

一、 读课文写法,读写同步,齐头并进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读写结合方法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某一段落的写法,这个段落的写法往往比较经典,很容易通过方法指导让学生习得的,然后指导学生尝试用相同的方法模仿着写一段结构完全相似的话。例如:二年级的《水乡歌》,先问水乡什么多?然后就回答,接着就写从哪里看出多。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写,根本就不是难题了。

又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例子,小组合作探究,这三个例子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他们寻找到了这三个例子都是围绕课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观点来写的,而且每个例子都用了非常简要的语言来阐述的,阐述时都按照“先交代国籍、身份,再突出经历顽石的地方,最后表现人物的主要成就”这样的顺序。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也来模仿着写一写省略号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水到渠成,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这种读写同步,齐头并进的训练方法,成效一般都是非常明显的,也是语文课堂上教师最喜欢、最常用的方法。

二、 读课文内容,为读而写,加深理解

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找到有章法可循的,可以仿写的段落的,那针对找不到文章作法迁移的课文,我们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重课文内容的阅读,并通过“写”来深化“读”的成果,这未尝不是又一个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四年级《虎门销烟》这一课,课后就有一道练习题: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认真审题,就会发现这儿的“写”,其实是为“读”而“写”,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再理解、再消化、再提升。

粗略翻阅教材,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可以寻找这种读与写结合点的课文还不少呢!例如四年级的《开天辟地》,课文写“盘古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但文中并没有写全,然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排查还有哪些身体部位没有写到,并让学生接着再往下写。其实学生一边写一边感受着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是对课文主题的深化吗?

上述例子中的种种“写”都为“读”服务,事实证明,是读与写最佳结合点的有力例证。

三、 读课文主旨,为写而读,积累素材

既然可以为读而写,加深理解,那么肯定也可以为写而读,积累素材。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语言不够丰富,内容理解没有难度的,特别是思想性凸显的课文,我们不妨放手课文内容的精细化阅读,让学生读懂课文人物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即可。这类课文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恐怕就是写读后感了,学生只要结合课文中人物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去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最后再联系生活实际去谈自己的感受就很不错了。因此,这时候,课堂上的读仅仅是读懂内容,读明白课文主旨而已,完全是为了“写”而“读”。

五年级的《艾滋病小斗士》就是这类课文,这种课文根本不要教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内容,就请学生自己读课文后,提出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自己在学习小组中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讨论交流。接下来就请学生谈谈对主人公小恩科西的看法问题,再谈谈生活中具有和小恩科西一样坚强、乐观、勇敢的人物事迹,最后再谈谈小恩科西带给自己的启发。这样交流之后,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就具有可读性了。

总之,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根据课文特点寻找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使得读写结合训练发挥最大效益,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思考,并为之探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科西结合点例子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初中英语课堂妙用“举例子”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问题设计 品位体验
找好老促会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点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防治90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关于莫里森小说《爱》中“爱”的主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