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宏燕
一、 “留白”处阅读启航——激起思维千层浪
《清平乐 村居》,创作于800多年前的宋金动乱岁月。辅导今天的学生学习这首古诗词,我从三个方面开启阅读探究空间:
第一,从一个“脚注”,开启阅读窗口。本文的底脚注释——作者辛弃疾。看似不经意的一个“脚注”,我引导开展一次前置性的阅读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同学们主动组合,有的搜集辛弃疾的事迹资料;有的编写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有的讲述辛弃疾的抗金故事。
第二,图文对照,激活诗画交互空间。作者以白描手法将一家老小五口描绘得活灵活现,是一幅宁静、安适、朴素、和谐的农村风景画。诗画对照,读诗赏画面,观图标文字,让诗画活起来。画中大儿、中儿、小儿,栩栩如生。“翁”在哪儿?同学们析字辨人,“翁”字上面是个“公”,下面是个“羽”,学生说“翁”就是那位有胡须的老公公;“媪”在哪儿?“媪”是“女”字旁,白日里身旁放着针线笸,学生确认“媪”就是那位老婆婆。“最喜”二字应该标在哪儿?画中找不到恰当方位。有学生说,“最喜”在两位老人家的心中;也有学生说“最喜”在整幅画面中;还有个学生说“最喜”可能在作者心中,这是他最向往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第三,配乐吟诵,唤醒审美欲望。我不急于将词的意境告诉学生,而是播放《渔舟唱晚》,配乐吟诵诗文。同学们边吟诵,边想象,调动表象积累,拓展、创新。“青青草”“相媚好”“卧剥莲蓬”等文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逐渐丰满起来,舒展开来;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态动作和内心语言慢慢舒醒复活,从书中走来。同学们在吟诵、思考、体验过程中,一步步走近人物,走进文本所展现的美妙意境,获得审美体验。
二、 “留白”处质疑探究——要把金针度与人
教师在“留白”处探究,点燃思维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乐园、个性的舞场。
《卧薪尝胆》一文的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故事自身的时间跨度长达20多年,给阅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远及近、由此及彼、由人及我地质疑探究,将思维步步引向纵深,让智慧的火花碰撞闪光。首先立足自我,敞开阅读,关注话题:“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学生不拘一格,就会嵇战役、吴王应求、勾践屈辱自由讲述,交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接着就“卧薪尝胆”的内涵进行思考:“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卧薪尝胆?”同学们一致认为,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继而追问:“如果勾践只坚持了几个月或几年,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卧薪尝胆?”在同学们读文思考,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探究:“两千多年前的勾践‘卧薪尝胆,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卧薪尝胆呢?”一连串问题,拓开一个个思考空间,学生的思考一步步走近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感悟精神价值。
三、 “留白”处驰骋心神──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描写人物形象、心理、情感巧设“留白”,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想空间。例如,教学《船长》一文,我紧扣“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句话,观察“这尊黑色的雕像”,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品评。
生: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像铁人一样纹丝不动,我更加感到他内心的无比坚定。
生:他无需向人告别,也无需他人的送别。这是他忠于职守,在“履行做人之道”的壮举。
生:每当我背诵“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时,仿佛又一次看到“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的悲壮一幕。
生:“一句话也没有说”。起初,我还觉得不够壮烈。但比照20分钟前船长“快救克莱芒!”“动作再快点!”的叫喊声,更能凸显他精神的崇高。
师:语言可以表达人物内心,但这里“一句话也没有说”是无言胜有言,无声胜有声,更加凸显出船长视死如归的伟大英雄形象。
阅读教学,巧妙利用“留白”,可以给同学们留出思考的时间,留有想象的空间,留下能力发展的天地。
(作者单位:仪征市育才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