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传标
《梅花魂》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发生在旅居海外的外祖父身上的五件事,表达对梅花精神的赞美,对中国的无尽思念。字里行间充盈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礼赞,是涵养学生传统文化精神的好教材。
一、 品读文字,把握精神内核
外祖父自幼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读经、史、诗、词,能书善画,他最珍爱的是一幅墨梅图,所以“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作者把梅花与外祖父紧紧联系在一起,睹梅思人;外祖父总把梅花与故乡紧紧联系在一起,睹梅思乡,所以,文章以“梅花魂”为题。学习课文时,首先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题眼“魂”来让学生理解,“魂”一指灵魂,一指精神。接着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从课文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明了“精神”一方面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外祖父以梅花为寄托的中国情怀。理解梅花精神主要抓住外祖父在我归国前和我的一段谈话:“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按照“学会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词语,读懂课文;体会情感,读好课文”的步骤,抓住这段文字中的“最、愈、品格、灵魂、骨气、秉性”等词语,理解“不管……从来……”“无论……总要……”等句式,通过多种形式地读、充分地说和仿写句子等形式理解梅花精神,学习和积累语言。
二、 品味物象,触摸乡土情结
理解外祖父的中国情怀,可以加深对梅花精神的领悟。因为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是最能代表中国人的秉性的,梅花是与故国紧紧相连的。文章的首末两段都写到了作者每每看到梅花便想起外祖父,在老人的心目中梅花就是故国,外祖父是牵挂故国的万千游子的代表。接下来,作者通过五件事情写出了外祖父对故国的思念——吟诗落泪、珍爱墨梅图、临别痛哭、赠送墨梅图、赠送梅花手绢等。“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在首末两端的呼应文字中,还是在五件事情里对外祖父言谈的叙述中,除了一些关键词句需要特别关注外,最重要的是抓住其中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物象,来理解外祖父的故土情结。外祖父身在海外,但他的生活方式始终是中国式的,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故国的思念投射在日常生活用品——古玩、杭白绸、梨花木交椅上;他对故国的向往,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寄托在唐诗宋词和墨梅图等书画作品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亲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友情;“自在飞花花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难忘的生活记忆。在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这些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物象,理解外祖父对这些物象的念念不忘,正表达了他的家国情怀。
三、 品鉴词曲,拓展精神内涵
中华文化中对故国的情怀,往往用艺术化的形式,用具象的事物来表现。传统的“礼”也总能在这些人生伦理的艺术化形式中,寻觅到其深深的印痕。在学生通过语言、物象理解梅花精神、感受外祖父的故国情怀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学习总结阶段,播放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提醒学生诗中出现的四个意象——酒一样的长江水、血一样的海棠红、信一样的雪花白,母亲一样的蜡梅香,这四种意象分别代表着乡愁的滋味、乡愁的烧痛、乡愁的等待、乡土的芬芳。隽永深沉的诗,舒缓深情的曲,歌者的浅吟低唱,浓淡相宜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带到思乡的情境中,学生被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吸引。“幽芳缕缕牵魂魄,犹是思归故乡人”,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工具性和人文性合一是语文教学的理想目标。在凭借教材学习语文、培养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带领学生一起走向教材,把握其精神内核,实现教者、学者、作者心灵的契合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西湖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