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丰年事若何
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泳,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李绅的《悯农》就是这样的作品。
诗的一、二两句,以“一粒粟”和“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的景象,“春”和“秋”,写出了季节的转换。“种”和“收”写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与不易。
我们都知道:秋天虽然是收获的季节,却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满意的收获。因为除了春天的播种,还有浇水、施肥、锄草、治虫等管理工作,还有旱灾、涝灾、虫灾等自然因素。回想一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作情景,内心难免会有一些隐隐的疼痛和不舍。
诗的第三句,为我们展现的是四海金黄一片、到处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读到这里,我满心喜悦,为着这样一个丰收的季节。
然而,诗的最后一句,笔锋忽然一转,一句“农夫犹饿死”,仿佛沉重的叹息,又如悲哀的呐喊,击中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令我想起另一首古诗:“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雪》)诗的大意是: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会怎样呢?长安城里有许多穷人,他们可能还没有机会分享丰收带来的好处,就已经给风雪带来的寒流冻死了。
这是晚唐时期农民生活的写照。那么,旧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读一读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你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丰收成灾”。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张俞在《蚕妇》一诗中,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日常生活中又一个普通的场景,却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
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人间悲剧?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浮生恍然若梦
每个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有着时代的烙印,诗人王翰也不例外。王翰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当时唐朝国力富强,声威远扬,作为爱国诗人,作为欲在军中建功的志士,自然有着时代的豪情。
这首诗是战地生活的剪影,是慨当以慷的征歌。
出征之前,将士们举起了酒杯,那红得透明、香气四溢的葡萄酒,衬着光明夜照、玲珑可爱的白玉杯,真让人爱不释手、不饮自醉!忽然,马上的乐队弹起了琵琶,那急促的琵琶声好像在催促将士们披挂上阵,又好像在为他们劝酒助兴。这时座中有人放出豪语:“再干一杯吧,即使醉卧沙场,也请不要笑话我们。自古以来,驰骋疆场的将士有几个能活着回来?”
这句豪语,是悲伤,还是谐谑?是故作旷达,还是视死如归?只有穿过历史烟尘,到达盛唐边塞,方能找到答案。
《凉州词》,文采壮丽,风格遒劲,堪称盛唐边塞诗中的佳作,也是王翰诗作中的代表作品。
首句,诗人用“葡萄”“美酒”“夜光杯”三个名词并列成句,有点类似于“小桥”“流水”“人家”这种串词成句的方式。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这些东西正是边塞的代表,用它们来写边塞的盛宴最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力描述自己对边塞军队生活的一些幻想和向往,悲壮慷慨,酣畅淋漓。
曾经看过一部影片《见龙卸甲》:刘德华饰演的老将赵子龙,在身受重箭,即将孤身一人与敌军同归于尽时,眼含热泪,吐出最后一句豪言——虽然明知失败,但我还是要一生执著!
浮生恍然若梦。
为梦想不懈去追求是一种幸福!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
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