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红娟
(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浙江 绍兴 312030)
·临床护理与管理·
综合性导管室围手术期护理管理规范化探讨
艾红娟
(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浙江 绍兴 312030)
探讨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提高介入护理质量,及时发现术中病情变化,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为此制定了规范化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构建导管室-病房间纵向的护理管理体系,规范护理服务流程,使介入护理规范化、科学化,保证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护理隐患,提高患者安全,促进患者康复。
综合性导管室;护理管理;规范化
Abstract: To discuss standardization of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and improv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quality of intraoperative condition change in time,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operation safety. We set the standardization for perioperative nursing model, build international - ward vertical nurs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andardize nursing service process to make intervention nursing more regular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scientization. These measures guarantee nursing quality and work efficiency, reduce the nursing risk, improve patient safety and speed up to promote patients recover.
Keywords: integrated catheter room; nursing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随着疾病年轻化、医保制度改善、诊疗技术进步,微创治疗日臻普及,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剧增。介入治疗的成功离不开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如果不及时调整护理工作模式,将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通过整理近年来工作的缺陷,我科拟定了介入规范化护理管理流程,保证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主动配合、术后按规范流程护理患者,促进了介入护理质量的提升。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综合导管室共完成介入手术590例,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50例,心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30例,起搏器植入30例,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ICD)植入1例,起搏电极植入30例,下腔静脉造影+滤器植入45例,覆膜支架植入8例,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30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5例,各种出血栓塞20例,脑血管造影11例。但调查显示患者术前满意度为60.0%,术者对护士配合的满意度为50.0%,患者术后满意度为80.3%。针对此情况,调查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并制定了相应规范。
(1)患者准备。衣服过紧影响术中无创BP监测、心电导联线固定以及紧急除颤操作等,没注意护理细节;(2)静脉通道的准备。临床科室建立静脉通道部位选择不当,影响术者的操作;(3)排泄问题。术前未排空大小便,延长了手术开始时间;(4)AMI患者急诊PCI,术前漏服抗凝药物。
2.2.1 介入材料准备缺陷 护士对术式不了解,对手术材料性能一知半解,导致材料准备不齐全,术中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配合。
2.2.2 仪器操作缺陷 监护仪参数调试不熟练,呼吸参数异常、心电基线不稳不知如何排除;不理解有创BP调零原理,调零方式错误;血氧饱和度(SpO2)和血压监测在同一肢体上;心电图机操作不熟练,不会使用起搏分析仪等。
2.2.3 常用药物配制不规范 对肝素、替罗非班、芬太尼、咪达唑仑和抗肿瘤药物的配制及多巴胺和阿托品的使用概念模糊。
2.2.4 抢救器械不熟练 除颤器使用没掌握;负压吸引调节不当;不了解呼吸球囊结构。
2.2.5 观察重点缺失 缺乏对心脏压塞、气胸、室颤、Ⅲ°房室传导阻滞(AVB)、反射性低血压等严重并发症的认知。
回顾590例患者,尿潴留发生率8.5%、失眠29.7%、肢体疼痛16.9%、血肿12.7%、迷走反射7.6%。分析原因有术后被动卧床、舒适度改变、术中肝素化、对疼痛敏感、再灌注心律失常等。
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对585例介入患者按照规范化护理模式进行系统护理。其中PCI 261例,RFCA 22例,起搏器植入20例,ICD植入1例,起搏电极植入25例,滤器植入145例,覆膜支架植入6例,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40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20例,各种出血栓塞20例,脑血管造影25例。
3.1.1 患者的准备 检查患者的术前检查项目是否齐全。规范术前左侧肢体留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道。换开衫衣、备皮,训练床上大小便、术前排空大小便(老年人备接尿器)、携带病历、沙袋、桡动脉压迫器及病床至候诊区准备。
3.1.2 介入材料的准备 根据通知单准备所需的导管,检查器材的有效期及性能,确保完好。每月介入护理成员就术中配合的体会,讨论总结学习,对术中可能需要的物品及术者的习惯相互交流做到人人心中有数,及时检查备货情况。
3.1.3 强化仪器培训 监护仪呼吸参数异常,应首先检查电极的位置是否妥当,是否脱落。可将2个电极对角安放,减少对呼吸波提取的影响,部分患者由于病情影响,信号弱,呼吸浅表,计数不准,此时最好将2个呼吸电极置于右腋中线内侧和胸廓左侧呼吸时活动最大的区域以获得最佳的呼吸波,但要避免心室和肝区处于呼吸电极连线上,以免产生伪差[1]。规范有创血压调零原则:“通大气关压力,通压力关大气”,换能器摆放平稳,固定位置,平患者腋中线水平,放在可以随血管造影机器一起移动的固定架上[2]。SpO2、血压的监测避免在同一肢体上,手术时间长时可换另一手指监测。针对心电图机的操作问题,安排护士到心电图室短期轮训;通过跟台向技术员学习,掌握起搏分析仪操作要领。
3.1.4 强化抢救仪器应用 除参加院内培训外,针对考核情况再强化个体化培训,掌握除颤要领。规范吸引器负压调节,常规备一次性吸痰碗,保证无菌操作。呼吸球囊须连接于充盈的储氧袋,保证输入高浓度的氧,挤压频率不能过快,保证储氧袋足够充盈。研究表明,面罩—呼吸球囊在规范操作下,加压给氧时氧浓度可达90%以上[5]。
3.2.1 常用药物规范配制 肝素的配制:RFCA手术时冲洗导管使用浓肝素水,配制比例是生理盐水(NS)1500ml加肝素钠3支(12500U/支),其他手术常规500ml配2000U肝素钠。替罗非班的应用:术中台上抽取20ml术者根据病情冠脉内推注,台下50ml微泵按0.15μg/(kg.min)静脉泵入[3]。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改善冠脉血流,改善心功能,效果优于经静脉内注射途径,安全性好,不增加大出血的发生[4]。RFCA术镇痛镇静药物配制:芬太尼0.4mg+咪达唑仑5mg+NS至50ml,6ml/h泵入,并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酌调。多巴胺和阿托品的配制:多巴胺20mg+NS至10ml(1mg/ml),阿托品0.5mg+NS至5ml备用。抗肿瘤药物的配制要注意溶媒的问题和自我保护等。
3.2.2 规范术中并发症重点观察项目 (1)心脏压塞。应密切观察有无心悸、胸闷、胸痛、面色苍白、BP下降、脉搏细弱、焦虑不安等症状,一旦发生应迅速传递穿刺鞘和猪尾巴导管给术者,同时积极配合术者用药,通知B超室急诊床旁B超;(2)气胸。应密切注意呼吸变化、有无胸痛、胸闷、呼吸困难、SpO2降低等,一旦发生应协助术者做好胸腔闭式引流;(3)室颤。除颤器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注意心电监护示波的变化和患者的意识变化,发生室颤迅速150J双向波除颤,急救药物遵医嘱准确快速执行;(4)Ⅲ°AVB。要密切注意心电监护情况,观察患者有无头晕、黑朦、眼花等症状,抽取阿托品0.5mg备用。(5)反射性低BP。表现为意识模糊、打哈欠、HR减慢、BP下降,需立即遵医嘱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和多巴胺3~10mg 。
3.3.1 护送途中规范化 对病情危重、返回病房途中可能发生心脏事件的患者要除颤器跟随监护,备好相应的急救药品,携带简易呼吸球囊,以便出现意外能及时处置。
3.3.2 交接规范化 对导管室所用液体、药物标签要醒目,血管活性药物贴红色标签并标明用法用量。术中护理记录准确完整。交接明确,如肢体的摆放位置、制动时间等:动脉穿刺制动12~24h,沙袋压迫6~8h;静脉穿刺制动6~8h,沙袋压迫2h,大小便时要注意保护穿刺处。嘱患者在咳嗽、呕吐时要按压穿刺处,避免压力过高而引起出血。术侧肢体避免暴力性屈伸动作,可做足背操以防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保持肢体舒适。注意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3.3 健康宣教全程化 制作健康教育宣传卡,方便患者和家属了解术中的配合知识和术后的注意事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3.3.4 并发症的预防 加强护患沟通,针对不同个体了解其顾虑,针对性解决问题。指导患者体位的变换,在肢体制动同时加强心理和生活护理,按摩制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训练患者术前床上大小便,术后大小便体位指导,术后勿过早下床活动;加强对穿刺部位的检查,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对精神紧张、疼痛敏感者防止拔鞘时迷走反射的发生,备好急救药物。
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通过规范术前、术中、术后管理流程、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除心律失常外,其它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各项满意度显著提高。见表1、表2。
表1 介入治疗并发症情况 [例(%)]
表2 满意度情况[例(%)]
综合性导管室实施围手术期规范化护理管理,加强与病房的纵向护理管理,相互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可有效减少介入手术并发症发生。将原来围手术期患者的局部模块管理转变为系统的整体管理,使患者在病房和导管室间达到无缝对接,对减少疏漏,防止差错发生,提高医疗安全有积极作用。工作中还需不断持续质量改进,加强薄弱点管理,例如如何更好地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加强出院随访,以及利用信息化客户终端解决患者的一般问题是我们下一步期待完善的工作重点,利用专业的医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
[1]赵媛华,安明霞.心电监护仪常见故障及处理[J].医疗设备杂志,2010,(09):67.
[2]侯桂华.霍勇.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实用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14.
[3]俞永美.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4.
[4]王丽丽,刘强,李忠红,等.不同途径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18(5):467.
[5]顾月群,金伟娟.临床医护人员挤压面罩-呼吸球囊的频率分析及培训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2B):23.
Discussion on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of peri operation period nursing in integrated catheter room
AI Hongjuan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aoxing Hospital, Zhejiang 312030,China)
R473.5
B
1672-0024(2014)06-0027-03
艾红娟(1970-),女,河南渑池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介入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