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建林
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花鸟画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与山水、人物并称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欣赏花鸟画艺术特色和创作特点的能力。在花鸟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一、中国花鸟画的由来
花鸟画源自我们的祖辈对花鸟的喜爱。在中国,以花、鸟、草、虫、兽、蔬果为题材独立成科的花鸟画大约形成于唐代中晚期。只是当时很多优秀的作品没有留存下来。五代以后,花鸟画迅猛发展,出现了以黄筌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派别,即画史上所谓“黄筌富贵,徐熙野逸”,黄筌的画风富丽浓艳,徐熙的画风则体现野逸之风。两宋时期,宫廷中追求富丽堂皇的装饰,使贵族美术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涌现出大量技巧高超的名手,北宋出现了注重写生的画家,善于表现运动中的禽鸟和花草的姿态。如崔白的《禽兔图》《双喜图》(原名)。到了南宋,花鸟画大多数构图更为简洁,描绘更为精细。但也不乏大轴巨制,如李迪的《枫鹰雉鸡图》。元代受佛家、道家思潮的影响,崇尚平淡、自然、清新的画风,如王渊的《桃竹锦鸡图》。花鸟画创作和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明代,吕纪的《雪景翎毛图》是当时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清代吴昌硕、郑燮等给花鸟画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无论哪个朝代,都有专攻花鸟画的画家,虽然他们的身世、素养、方法、学派等各不相同,但是都能活用笔墨、色彩,创新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使花鸟珍禽更灵动,跃然纸上。画面渲染精妙,气韵清逸。
二、中国花鸟画的形式美——“虚实并济”
学生们对花鸟画的表现手法缺乏直观、正确的感知。因此,可以先出示宋代吴炳的《出水芙蓉图》和潘天寿的《荷塘》。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学生对这两幅同样是描绘荷花作品的表现手法的异同有了初步的认知。由此进入花鸟画表现手法的教学,即工笔、写意。工笔,也叫“细笔”,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它分为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种手法。如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其画法先以淡墨勾勒,而后染色,这一作品是其给儿子的临摹画,亦是后世学习工笔花鸟的范本。写意,俗称“粗笔”,用简洁精炼的笔墨描绘出物象的形态结构,用笔简约,但要求创造深邃的意境,用笔时,多以书法入画;用墨时,多用重墨。
三、中国花鸟画的意境美——“诗情画意”
人们常用“诗情画意”形容诗歌或绘画作品的理想境界。这里的“画意”就是画家追求的意境美。张彦远说过:“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画家在创作之前,先要意在笔先,考虑画什么,即“立意”,再考虑怎么画。由意生境,即是“意境”。无论是写实作品,还是抽象作品,都不能阻止画家对“意境”的追求。
1.具有象征义的物象
花鸟画中,很多物象具有一定的象征义,它通过这一物象向读者传递某种精神和品格。中国花鸟画题材,一般是以水石树草、虫鱼禽鸟、梅兰竹菊、松柏鹰鹤为主,画家在表现这些题材时往往要把他的心融化到这些无情思的草木翎毛之中,从自然生命指向社会人的生命。历代的画家在作品中反复表现它们的不同姿态,因为时代的不同,赋予它们丰富的情感内涵。
2. 缘物寄情的艺术追求
古今中外,每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都融入了作者创作时的所思所想。从画面中,我们总会听到作品传递给我们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花鸟画,移情草木,让花鸟虫鱼诉说社会百态,抒发人生感悟。
扬无咎的《四梅图卷》分别描绘了梅花含苞、欲放、盛开、残败的四时形态,一如一位花季少女成为走向新房的少妇,在饱经世事后,再无一丝尘俗之念,任枝上的残花败蕊悄然飘落,仍傲立天地之间。无论是含苞欲放的梅花,还是洒落一地的梅花,无不给人冰清玉洁的意蕴。通览《四梅图卷》组图,给人神清气爽的视觉享受和孤傲高洁的精神浸染。
郑板桥出身书香门第,先后考取秀才、举人、进士,五十岁起任知县十二年。他为官清廉,执政为民。面对连年灾荒,他下令“开仓赈贷”, 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经历人生坎坷的他以卖画为生。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把对人生的领悟融进了一节节竹子、一块块磐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题画诗,抒发了作者豁达、洒脱的胸臆,虽遭遇人生挫折,仍勇敢面对的人生态度。他画的竹子遒劲有力,刚直挺拔,正是他清白做人、清廉为官的写照。
四、打开学生的艺术启蒙之门
花鸟画取材于生活,它是画家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依托。每个学生欣赏花鸟画作品,不能停留于画家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不能只落脚于画中的景物表现出自然的灵气和品格,还应结合画家的人生经历,把握时代背景,揣摩其创作时的意图。每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不仅仅是高超技法的体现,还应体现社会人文动态,体现创作者的思想内涵。在这些名家名作的影响下,每个学生的人生态度都会受到雨露的滋养,艺术启蒙之花会悄然绽放。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的一种,但它以独有的清丽、简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对话、人与社会的对话。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