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飞
【摘要】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是其民生主义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孙中山一贯重视教育建设,其教育思想从甲午期间到晚清民初历经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强调教育救国的实用价值、重视人格教育的价值理性等方面。总结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对于当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仍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 国民教育思想 现代化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92.6 【文献标识码】A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无能的晚清政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一个具有时代标志性的历史人物。孙中山一生非常重視教育,教育思想在他的民主革命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
近代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以及孙中山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具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内容。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适乎世界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孙中山主张通过教育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中国人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实现中国人在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在他那里,国民教育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使中国走向繁荣强盛的重要路径。
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逐步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国家主权沦丧、民族独立不复存在,民生凋敝、积贫积弱的现实,激发着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救国之路。在探寻救国之路的历史过程中,一批先进人士逐步意识到国家衰败同优秀人才的匮乏和科学教育的缺失具有密切关系。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就是在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伴随着近代中国历史的曲折跌宕的发展,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也历经了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晚清至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始终积极探索国民教育的本质,不断结合中国的实际并且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教育和培养人才的理念,构成了整套的国民教育思想体系。
甲午前后,孙中山在对洋务派的一些口号批评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他针对洋务派的富国强兵口号进行了批评,他清醒地认识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不在于船坚利炮和机器生产,而在于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化的人才。他直陈洋务运动的要害就是没有现代化需要的各式人才。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人的现代化才是国家现代化的根基。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培养具有近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所以,他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普及各种科学知识,培育现代化的各式人才,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认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强盛,无不是教育发达,人才涌现的国家。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政府持续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普遍遭到知识界的质疑。
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再次使孙中山对国民教育陷入深沉的思考。1895年孙中山在《拟创立农学会书》中,再一次强调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对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果要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繁荣昌盛就必须做到“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
与此同时,他还把“立学校,以育人才”规定为兴中会的大事之一。这一时期孙中山把发展国民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同推进民主革命、挽救民族危亡有效统一起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都离不开各式人才的培养。他把教育提高到治国的根本地位,只有“教之有道”,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他认为教育是人类的重要社会活动,是实现民族发展和国家昌盛的重要手段。
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的努力下,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晚清政府,结束了封建专制政体,创立了中华民国。民国初建,最急需的就是各类建设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孙中山在历经革命的反复失败和挫折后,不断思考和探索,逐渐认识到人才和知识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因此,他主张大力发展国民教育事业,积极培养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他指出:“民国新造,凡有教育,应予提倡,乃足以启文明而速进化。”①随后,他还强调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所在。他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内在源泉,孙中山强调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新生的民国建设服务,教育的工具理性作用在他看来更为重要。孙中山认为在民族革命、民主革命任务完成之后,国家的主要工作就是民生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开展民生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有需要教育的培养,所以在民国初年,国家亟需发展的时刻,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工具性职能就显得特别突出。毋庸置疑,在这里孙中山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民族、国家、社会。
应当指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意识到教育的价值理性所在。孙中山在强调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平等人格的树立、个人道德的教化、社会观念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1912年5月,他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的讲演中说道:“今民国既已完成,国民之希望甚大,然最要者为人格,我中国人民受专制者已数千年……今欲回复其人格,第一件须从教育始。”②他指出“勉求学问,琢磨道德,以引进人群,愚者明之,弱者强之,苦者乐之而已。”③
孙中山始终认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各式人才,所以他提出“教育立国”的口号,民主主义革命所需要的理论都需要教育来传播和引导。历经革命各种挫折和体验的孙中山,逐渐强调国民教育的价值属性在于研究各种“学问”,例如建设学问、文明学问、道德学问。他认为,革命的破坏已经过去,现在需要的是建设,所以就应当研究建设、文明、道德的学问,反对和铲除“野蛮学问”,中华民国的人民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要替国家做事的,所以建设一个新地方,首先在办教育”。④
由此可见,孙中山强调教育要研究文明学问,要促进全社会道德境界提高,只有人的道德素质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孙中山本以为民国建立之后国家建设可以走上正轨,民族复兴的目标指日可待,然而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随着1915年二次革命的失败,孙中山再次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之中。这时的孙中山在讲国民教育时,无不把教育的“内求于心”的价值功能放在第一位,突出教育要首先解决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问题,在这里他更加强调教育的价值功能性。
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注重教育公平,主张普及各种教育。孙中山特别强调教育的普及意义,注重教育的公益性质。1912年中华民国创立之后,孙中山对社会主义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并对教育公平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同是作为社会上的人,富贵家庭子女可以接受教育,而贫困家庭不能接受教育,这是社会的不平等,“社会主义学者主张教育平等,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⑤人不能选择出生在富贵之家还是贫贱之家,作为个体的人如果因为所出生家庭的富或贫,就决定其是否能够受教育,这是不公平的。
由于国民教育的不公平还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平,这在根本上与社会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是相背的。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保障社会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公平的重要标尺。因此,政府需要大力投入经济资源,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进而实现社会公平。
孙中山还主张按照因材施教的方式尽可能大地使每个人都接受教育,发挥其聪明才智,甚至可以分设各科专业,即使先天资质有些问题的学生也应该尽力满足他们受教育的愿望,为国家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建设人才。⑥
孙中山还从近代中国教育的严重不公和极端落后的现实国情出发强调普及教育的重要性。1912年孙中山在杭州演讲时说,教育严重不公是由于教育不能普及。他指出:“吾国虽自号文物之邦,男子教育,不及十分之六,女子教育,不及十分之三,其中有志无力者,颇不乏人。其故在何?国家教育不能普及也。”因此,只有实现教育的公平,保证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公平的教育制度,才能使民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做到消除贫困落后,从而达到国富民安。
强调教育救国的实用价值。近代历史发展表明,教育在推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教育日益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世界进入近代发展轨道后,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孙中山有着长期在欧美、日本等国家的海外生活经历,他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始终认为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只有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尤其像任人宰割、受人欺侮的中华民族。
孙中山明确指出,凡是真知卓识,都是通过科学总结和验证而来的,都是真知识。我们现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就是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度、培养优秀人才的制度,这样我们可以节省追赶发达国家的时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写道:“今日文明已进于科学时代,凡有兴做,必先求知而后从事于行,则中国富强事业,非从事业于普及教育,使全国人民皆有科学知识不可。”⑦
孙中山还强调教育救国是基于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就是国家将知识分子束缚在考据、诵经、解读经典的范围之内,严重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抑制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孙中山意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所在,明确提出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并不能培养出真正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过去教育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远离社会现实的经典考证、解读和传诵之中,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式的教育应该研究新思想和创造新技术,通过新知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护国运动之后,孙中山在杭州的一次演说中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问题。他还对传统的学经讲典、劳神费时、于事无补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孙中山反复强调以发展教育为手段来救国,但是他强烈反对将受教育作为升官发财的工具。他指出:“吾国人最喜做官,不问其所学如何,群趋于官一途,所学非所用,是犹以疱人治衣,安能尽职。”⑧早年留学西方的孙中山深知西方教育的先进性,为西方教育的先进思想和教学方法所深深折服,并与其英国老师康德黎保持长期友情。
孙中山倡导学习西方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认为,欧美各国的繁荣发达主要得益于他们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人人都热衷于学习。正是发达的国民教育实现了西方欧美各国的成就。孙中山经常对广大学生表达自己的期望,认为中国的未来一定在广大青年的身上。1919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在接见安徽的学生代表时说:“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命运,都落在你们这一代青年的身上了。你们要学科学,要愛国。”应当指出,孙中山认为国民教育具有一定工具理性,但工具服务的目标是救国而不是当官。
与传统教育相比,孙中山所提倡的现代教育是为了唤醒民众,实现民族启蒙,积极参与民主革命,推翻腐朽的满清政权,建立中华民国,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可以说,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时期具有先进性,代表着新生力量。
重视人格教育的价值理性。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传承知识、思想和文明,而其最根本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孙中山在漫长的民主革命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教育的内在本质应当是人格教育。重视人格教育,他把立志、恒心、至诚和爱国、为民、无私等人格教育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说明他开始由先前的教育工具理性向教育价值理性转变。
孙中山把思想品德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他明确指出,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就要求我们要塑造高尚的人格,减少野蛮、愚昧、无知,增强文明、高尚、进步。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实现人生的最终目的。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人民爱国心越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越强,这个国家就越强,这个民族就越团结。所以,他要求国民教育过程中要教育广大青少年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他又指出,家国是不能分开的,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家,每个家庭也不复存在。
孙中山一生倡导“天下为公”,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了救国的实践之中。他号召广大青年学生要有为国家、为广大民众服务的思想,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当让学生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老师和爱自己的祖国,这些都是每个中华民国人民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和历史责任。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的教育,让他懂得,对于学校,有尊敬师长、爱护学校的责任;对于家庭,有孝顺父母、爱戴家庭的责任;对于自己的祖国也有一种责任;只不过是这种责任是更重大的。⑨不难看出,在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中爱国教育具有重要地位,他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民主革命中,始终强调爱国教育,要求培养正确的爱国观,号召广大的青年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思想。他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作为受教育者,应当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国家发展来实现爱国的目的。他亲身经历晚清政府的腐败不堪、民初中国政坛一幕幕“民主”闹剧,许多政客军阀丝毫没有一点爱国之心,反倒是卖国求荣、苟且偷生,损害民族国家利益,盘剥广大民众,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为自身一己之私利,冒天下之大不韪。残酷的现实一再教育他,必须要有一颗爱国之心,然后才可以救国。他大力倡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首先要懂得爱国、救国,要为维护国家利益奋斗,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努力。孙中山还主张立志为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他认为,读书学习是为大家谋幸福,而不是专注于发达个人。他指出,读书是青年学生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传统中国人读书无非就是为了功名利禄,……近代人类立志读书是为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为给更多的人谋求幸福。⑩
孙中山还极为重视政治教育,提倡要努力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在革命的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思想教育对引导人民的政治观念,形成民主政治习惯具有重要作用。他认为国民教育除了科学知识和技术等学科教育外,还必须学习政治,倡导谈政治。传统社会中绝大多数民众处于政治边缘地位,既没有参与意识,也没有参与的权利。他要求通过现代教育倡导政治,教育家要摒弃明哲保身、不谈政治的陈旧观念,应该引导学习政治、研究政治、改良政治,为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贡献力量。可以看出,孙中山已经认识到思想政治对于引导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在革命的实践中他积极倡导革命的理论的思想教育,为鼓舞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为伟大民主革命事业而不懈奋斗。
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回顾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通过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来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我们牢记和借鉴。
彰显教育公益性,发展优质教育。孙中山始终认为,普及教育是建设新国家的根本大计。当代中国与孙中山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实现了孙中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无士非民”的教育目标,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教育基础得以构筑。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普及和发展教育人才的物质基础还不够牢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还不足以支撑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优质的教育资源还相对偏少。因此,在基本完成教育普及的任务之后,如何发展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应当指出,当今社会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在一些地域、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孙中山曾经指出的“生于富贵之家”与“生于贫贱之家”的受教育差别问题依然显现着,教育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民族差别现象还依然存在。
由此,在我们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长的同时,政府应当把更多的财力和政策倾斜到教育上面来,把教育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健全教育制度和措施,积极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国家应该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培养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切实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每个立志成才的青年提供教育机会。
突出教育的价值理性,注重教育的人文关怀。孙中山特别强调教育对于树立远大理想和道德追求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应该立志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孙中山一贯反对那种读书只为满足个人私利的思想。他指出,处于封建专制时代,一般知识分子的求学心理都是以功名利禄为目的,实现了人生目标之后,运用手中权力盘剥民众,这是最令人痛恨的事情,晚清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中华民国,希望学生的求学目的应当改变,应当有民族国家的主人翁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为全国人民负责,非一己攘私权。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公无私、献身祖国、奉献社会的优秀建设人才,他们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在强调教育为广大学生提供知识外,还强调通过教育加强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的方向。
同时,我们党在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基础上,还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教育功利化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在当今价值多元、思潮多样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应通过广大的各级学校教育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发展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紧紧围绕民族国家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孙中山高度重视教育,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回顾孙中山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其教育思想发展无不具有明显的时代印痕。在晚清民初的大变革时代,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他高呼国民教育的重要性;辛亥革命后,在民国初创,国家建设需要现代化的人才时,他更是积极推进国民教育事业发展。
孙中山大力主張实施国民教育,是为了唤醒千千万万的民众,奋力推进民主革命,推翻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建立人民主权的民国政府,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可以说,其教育思想始终同挽救民族危亡和推进民主革命的时代任务息息相关。
当前,我们已经处于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新时期,同孙中山所处的时代相比,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时空。而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却是一个世纪之前这位伟人的强烈呼声。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正处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国民教育事业也要紧紧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发展的脉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彰显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当前改善民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要把教育事业的发展围绕着当前国家的中心任务来进行,那就是要做到教育事业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ZK38)
【注释】
①②《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7页,第358页。
③④⑤⑥⑨《孙中山选集》(中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5页,第408页,第363页,第363页,第484页。
⑦《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2页。
⑧《孙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74页。
⑩《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35页。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