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期,发展形势错综复杂。今年以来,中央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但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大量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没有彻底扭转,房地产市场调控风险、财政金融风险等等依然是社会热点问题。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存在诸多变数。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和大国发展形势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世界经济总体发展动力减弱,国际竞争加剧,周边制衡力量凸显等又给我国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在此种种变数下,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如何自处,中国经济发展动力、阻力何在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因此,本期策划将聚焦点转向中国经济领域前沿问题。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学者就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当前的战略机遇和挑战、体制机制重构等问题进行分析。学者们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将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参考观点,对于认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启迪现实不无裨益。
近期中国经济界最大的新闻当属阿里巴巴在美国的上市。此番上市,阿里巴巴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这彰显了世界对中国股的信心,但外界对阿里巴巴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心,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确定性的顾虑。顾虑是有,但信心显然更大。信心何来?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内外部机遇,中国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当然还有中国政府处理经济问题的思想、战略和战术。
围绕中国经济的争议一直存在。比如围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国内“市场派”和“政府有为派”的争议正如火如荼。那么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认识?讨论这样的问题,不能脱离中国的发展实情。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教授从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角度让我们看到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看到中国政府经济发展理念的演变。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不是一蹴而就的。
国家行政学院杜正艾研究员分析了中国发展所面对的外部局势。从分析可看,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如此,国内也是一样。张占斌教授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给中西部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机会。而田国强教授则统筹分析了体制机制设计如何科学有效顺应改革局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土地改革热点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方褔前教授和南京大学黄贤金教授分别给出了他们的解读。
由专家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启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不能脱离国情,必须将其放在一个由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发展纵轴上来看,必须深入中国的发展实际,只有深入社会肌理,才能看到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开放性、务实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本身。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不管哪一种所有制形式,只要更有助于我们实现共同富裕以及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就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和发展。《决定》有关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创新,不仅将为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将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开辟有效的途径。
—蔡继明
在将强未强、大而未强时,如果搞不好两方面的平衡,超越力量制订过高的战略目标,就可能树敌太多,使自己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不能随着实力的增强,在国际社会更加有所作为,就会面临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因此,平衡好两方面是对中国对外战略的严峻考验。
—杜正艾
我国经济目前的困局是产能大面积过剩,经济结构在许多方面失衡,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但是通过放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回旋余地很小。实现我国经济突围,关键是要选择好长短期的突破点。就短期来看,一是增加对冲性投资。二是稳定并扩大外需。就中长期来看,一个突破点是全面深化改革。另一个突破点是自主科技创新,占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方福前
当下中国的时代命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其关键是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边界,重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本质上也就是一个体制机制重构的过程,机制设计理论完全可以提供深刻的借鉴启示。如能设计出好的机制,不仅可以解决当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且能为进一步的改革深化扫除障碍,使改革不致走弯路,付出更少的代价。
—田国强
对中西部城镇化发展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的带动支撑作用、国家安全上的战略保障作用、科技人文交流上的交流互信作用。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中西部城镇化健康发展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好以下五个关键问题:第一,严格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第二,科学规划城镇布局和形态。第三,增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第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第五,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张占斌
改善土地调控还需要在确立产权平等、市场决定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土地调控效能,界定政府的为与不为,强化市场决定作用的土地调控机制;以土地税制体系完善为基础,规范土地权益,优化基于市场决定作用的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弱化政府对于土地出让财政的过度依赖;重视长期性的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抑制重复建设的新型土地所有制度,增强土地调控活力,改革国有土地所有制度。
—黄贤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