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建 任科硕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作为高校教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校道德环境,拓展学生和谐发展空间,爱生亲生,躬耕不辍,身体力行诠释大学精神。要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人格,为我国正在实施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道德环境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时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高校教师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不仅要担当智库角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努力发挥自身人才支撑、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撑的作用;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领优良教风学风,爱生亲生,着力以严谨理性的学术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
培育学校道德环境,拓展学生和谐发展空间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高校教师在这一铸魂工程中首先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把这一能够反映人类最美好的目标理想和价值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和多变,思潮观念多种多样,主张见解交相杂陈,价值取向浑然不同,不同群体阶层复杂的利益之争、观念之争极易使人迷失方向,教师應当以彰显卓越的时代精神来完善自我,强化自身作为社会价值标杆的作用。教师作为知识、精神、文化的引领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形成价值共识,并依靠精神纽带的维系统一意志和行动,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消除各种思想疑虑和困惑,避免可能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坚定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历史传承和时代要求的统一,是先进政党的自觉倡导和人民群众共同愿望的结合。”①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的道德修养、思想精神面貌和文化科学素质如何,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有深刻影响。“这样为了众人的福祉献身,他们会令人敬佩。”②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励志修德的过程,是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
作为当前和未来社会精神价值归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幻化为青年学生不变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就需要以教师为主,着力培育学校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环境。道德环境是学校环境最为重要的一种,它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若干物质和文化的道德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并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这一环境中,教师因素无疑至关重要,其理想、信念、职业操守等无不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高校道德环境首要营造和引领者的教师群体,必须给学生提供和谐发展所需要的道德知识、道德素质和道德能力。教师的道德引领可以是在有形的课堂之上,更多是在无形的课堂之外,一切严肃的教导,只要能体现无限的师爱,必能透入学生心灵深处。“与他一起从这些伟大而令人欣喜的思考中吸取营养,这会成为这一生的最大享受……”③,乐于沟通,易于接近的亲切感和亲和力,如春风化雨般开启心灵的大门,使得学生在良性互动中体认道德美好,塑造完美人格,进而自觉自主地实现健康和谐发展。“高校是社会良心的总代表,是社会精神的思想库,是社会道德的引导源。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变化,高校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要始终高举立德树人的大旗,为整个社会做示范、做引导。……加强学术的道德教育,建立道德自律机制,营造学风纯正、道德高尚、精神饱满、昂扬向上的育人氛围。”④
在营造学校道德环境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动消除不利于学生和谐发展的因素。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思想文化碰撞激荡,信息传递快速便捷,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一切正向和负面的事物及现象都不可避免地投射在宁静的教室,教师必须摒除有害噪音,充分利用健康有益的信息资源,让学生真切感受环境信息的时代性、进步性和高尚性,消除人生困惑与迟疑,在正能量的催动中实现和谐发展。同时,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还应具备对道德环境的各种要素,诸如活动、内容、形式和手段,其发挥教育作用如何,以及是否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等作出客观判断和科学评估,并基于结论进行适当调整,力求达到最大教育作用和最佳教育效果。
引领校园优良学风,着力培养创造性人才
民族与国家创新精神的养成更多依赖于对青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和锻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经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科学家青少年时代智商并无特别优于众人之处,一般为中上等或中等,多不是高智力高智商,其最大不同在于能力和人格方面,即突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创造性人格。⑤中国在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来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种种严峻挑战,没有大批具备开拓精神和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无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当前,我国在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格局中仍处于劣势,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推动作用仍显不足,相较于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和社会飞速发展态势,缓慢的进展只能表现为事实上的落后,或进一步增加发展的困难和成本。科技论文发表的数量、技术专利申请的数量和工程师的人数,即使都名列前茅或世界第一,也不足以改变这种状况,因为所有这些和创新能力不是直接相等关系,前者不会直接转化为技术进步和新型及新兴产业。
“超前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储备与集聚,占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⑥这就期待高校所造就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必须是知识信息丰富,学科视野开阔,学术素养深厚,理论眼光前瞻;面对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以好奇的心态关注,以思考的心态了解,以理性的心态判断,以负责的心态取舍,始终保有科学的好奇与创新的热望。
高校教师要着力培养和引领以严谨、勤奋、求实和创新为内涵,以良好学习习惯为载体的大学学风,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人格特质中的情感智慧,激发学生热爱真理追求真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拓展个性成长的空间,开辟多样性通向成功的道路,真正使大学具备塑造青年学生创造性人格,并最终成为创造性人才的条件和功能。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并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透彻地理解和合理地组织学科知识的教学内容,能够高水平地进行教学设计,能够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水平,能够系统研究学生的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够制定专业发展目标”。⑦
培养创造性人才,必得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入手。如果把读大学仅仅理解为学习知识而忽略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许能够涌现许多高级打工仔,但很难造就高端人才。只有在大学期间得到系统严格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才可在日后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并有所成就,这也是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产业分工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环节。知识的多少不等于能力大小,只灌输知识不注重思考,有悖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当然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基于这种能力主动探索知识,不能把学生当做没有学习自主性的听课机器,使其失去发言、质疑、讨论、交流或辩论的机会,我们应该懂得,思想的激荡比教条的灌输更有意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有价值的书,也善于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有益信息。从一定意义上讲,读大学就是读图书馆,没有足够的读书积累就指望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根本没有可能,没有博览群书就难以期待迸发出天才的火花。教师应当根据学科内容、发展趋势和前瞻性研究的需要,为学生开列大量有学术价值的参考书目并提出问题,指导其阅读。只有占有海量信息,并能条分缕析逻辑推演,才能一举完成深厚积淀基础上的创造力爆发。当然,互联网的发展为阅读带来了新的形式和平台,增强了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但网络信息良莠不分,容易使人掉进信息陷阱。信息的阅读、鉴别、取舍和使用等方面,更见阅读能力之高低,对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功效也极为突出。
教师还要保持高度持久的專业专注度,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激发专业热情。如果教师表现得浮躁和功利,盲目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或一味追着市场变化将优势学科资源在不同专业之间随意调配,直至丧失学科优势,或谓创新,其实是破坏创新的平台,削弱创新的能力。专业开设应当随社会需求变化不断进行适当调整,但过于热门或时髦的专业,甚或哗众取宠故弄玄虚增设所谓新专业,都会造成学生过早局限于狭窄的知识范围之内,制约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最终使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极其遥远的事情。学科专业只有在成熟基础上的创新和拓展才有价值和意义。
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们必须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更好激励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技领军团队、工程师群体、创新团队,以及一大批一流的科学家。因此,必须使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优化,将开发人才资源工作放在科技教育事业最优先的位置。只要真正让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发现和培育,在事业中成长和集聚,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走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列。“创新科技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科学技术上的一个创新、一个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种产品的竞争力,有时甚至能够带动一个新产业的形成。”⑧
爱生亲生,躬耕不辍,身体力行诠释大学精神
培育有社会担当勇气和责任的人,从来都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师当然是育人使命的直接担当者。教师必得具备人文关怀精神,以莫大的师爱之心诚挚对待学生,从小爱开始,培养大爱精神。此所谓“师贤方能生斐,亦即,只有德才出众的导师,方能培养出具有德才修养的学生⑨。”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永恒的灵魂。师爱之心,可以是对冷暖的关切,疾苦的理解,困难的帮助,更表现为人格的尊重,学业的支持和施教的民主与严谨。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无论有多少诸如院士、教授的专家头衔,为了知识传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和相应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改进,都能够走上讲台执教一线,或亲自批改作业,把学生当朋友,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如果我们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总能为其留出自由思考的时间,或教学相长,平等交流,鼓励争论和思想碰撞。如果我们的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能够有计划地为其设计题目,充当顾问角色,或要求学生参加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主安排相关活动计划,自己决定活动目标和实现研究目标的方法路径。如果我们的教师为了学生的学问博通与知识贯通,成就复合素养,能够为其设计并提供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方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善于发表意见,勇于表达主张。
那么,我们的学生怎能没有爱心,怎能不爱老师,爱父母?怎能不爱学业,爱事业?怎能没有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品格?怎能没有为国家民族担当的政治抱负、责任意识和奉献情怀?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严格要求自己是为了实现理想,以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抵制各种诱惑,严谨治学、奋斗不息。⑩教师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其价值引导效应是综合的、深层的和久远的,不仅及于学生,更能通过学生及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向社会投放健康的精神产品而丰富和提升全社会的生活内容和品质。
亲近学生,是教师职业的核心内涵。教师要通过教学科研文体等多种活动,和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一起探讨人生真谛和科学真理。教师和学生是大学里相依相伴的生命共同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大学生命和大学精神的载体。教师应该以天然的亲和力为媒介,以负责的言行举止和良好形象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和学生基本的情感沟通,疏于心灵交流,总给学生冷漠的表情或陌生的背影,何来彼此间深厚情谊?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亲疏不一,远近有别,或违背原则和纪律,宽严无度,何来教师职业的尊严神圣?如果我们的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对业余兼职过度投入,言必称利锱铢必较,又如何赢得学生的亲近与爱戴?如果大学成为情感的冰窟,神圣的科学殿堂里就不能盛开精神的花朵。
大学是学生成长的家园,更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乐园,思想的乐园越有内涵,哺育的功能就越突出。大学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科研育人,要成为知识渊博的学问大师,源源不断向社会贡献研究成果,或成为极具学术造诣和社会影响力大家,让自觉创造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成为大学之魂。教师也正是以研究中表现出高度自觉的学术精神、严谨理性的批判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塑造学生开放的头脑、谨慎的态度、思考的习惯、怀疑的勇气、质疑的能力、哲学的方法、谦恭的心态和创新的能力,并以此实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更新进步,让他们带着文化的再生能力和社会理想创造能力走出校园,履行推动社会发展的庄严使命。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传承和时代要求的统一”,《红旗文稿》,2014年第11期。
②③[法]卢梭:《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袁树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页,第57页。
④王柯敏:“当前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第11期。
⑤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96页。
⑥赵世奎,范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博士生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7期。
⑦马健生,张驰,孙富强:“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造就卓越教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第10期。
⑧李兴:《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0页。
⑨隋允康:“师贤方能生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12期。
⑩吕晓钰,王静,刘星:“三句格言育英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第8期。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