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及其现实依据和特点

2014-10-15 21:32王娟娟
人民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环境标准产业转移

王娟娟

【摘要】文章从产业转移的本质出发,论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双向需要。在分析产业转移的前提和总结产业转移作用的基础上,文章认为: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环境标准的差异是产业转移的依据;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执行比东部发达地区较低的环境标准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动力和能够有效进行转移的条件。

【关键词】产业转移 环境标准 转移特点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产业转移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一些产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转移的基础是各地区之间存在产业发展不均衡,通常来说是指产业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的转移,即产业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产业转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缩小区域经济的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①。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环境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之趋势。

无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其产业基础、产业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于自身生产要素禀赋之差异。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的存在一方面决定了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产业格局的现状,另一方面它也是东、中、西部各种产业得以存在的现实客观条件。

产业转移的本质及前提

产业转移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一个明显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各地区的产业优化与调整大大推动了跨地区产业的转移;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同时又促进了各个地区的产业升级优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不可避免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劳动力的供给变化问题;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的问题;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污染问题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科学规划与承接产业在地区间的转移,就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落后、欠发达地区急需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因为通过优化和升级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在这种条件下,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完成一般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因此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又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由于自身生产要素条件的限制,目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只能向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方面发展,因此产业转移而来的企业大多也只能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动力来自于自身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下,本存在于发达地区的企业面临着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及如何进一步有效利用的问题。这些大多数属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且整体素质不高的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来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而这种途径就是产业转移。通过产业转移,这些企业既实现了自身的第二次发展,同时又为经济发达地区腾出了要素空间,为发达地区顺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发展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产业转移说到底还是生产要素的综合流动过程,是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一个地区在发展产业时,通常会考虑能够利用的各种优势,借助优势发展相关产业,随后通过积累起来的资金进一步发展其他产业。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存在于未被充分利用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符合该地区的基本情况。另外,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中西部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也迫切需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利用自身优势的发展来摆脱面临的困境,寻找新的出路。

另一方面,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能源、资源、土地供应的紧张已經使资源密集型产业举步维艰。近几年来更是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困扰。东部发达地区资源密集型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寻求新的途径,而这种途径就是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既使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摆脱了本地资源约束的困境,又为中西部地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寻找了一条新路。

产业转移的作用

进行转移的企业对移出地的作用。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产业转移有利于移出地节约资源、减少消耗,从而为移出地进一步引进高科技、无污染产业做好准备。产业转移的企业多属于资源密集型企业,以开发初级资源产品的粗放式经营为主,其特点是高消耗、低产出。这些企业从发达地区移出,可以大大减少本地资源的压力,使有限的资源为高科技、无污染产业所用,从而顺利实现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从环境容量的角度来看。对于在发达地区从事资源密集型、以开发初级资源产品为主的高污染型企业来说,该地区环境容量的大部分空间都要被其消耗和利用,其他企业为自身发展之需要能利用到的环境容量空间已经非常小,甚至为零。产业转移使移出地区环境容量的利用空间大大改善。在环境容量不变的情况下,环境容量空间的改善和丰富,有利于移出地引进更多高科技、无污染的企业。

进行转移的企业对移入地的作用。第一,产业转移有利于移入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一方面,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改变自身的产业结构现状,而产业转移正好符合了移入欠发达地区的这种需要;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促进了移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很强的一致性②。产业转移会沿着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方向演化,而由产业转移推动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也会沿着这一方向演化。而且,产业结构要向某个层次过渡时,来自于这个层次的产业转移则是完成该层次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要内容。

第二,产业转移能够在欠发达地区产生技术效应。通过产业转移,将东部发达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工艺、方法、经验等引入欠发达地区,促使欠发达地区进行企业改造,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另外,产业转移也给欠发达地区带来了比本地更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环境管理标准,能带动本地区企业污染治理技术的提高和环境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本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管理工作。

第三,产业转移能够在欠发达地区产生规模效应。产业转移而来的一类大中型项目,相对于当地的小企业,具有更高的效率,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性,带动本地区小企业的发展,最终和小企业一起,成为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另一方面,移入而来的大中型项目,通过工业园区的形式,对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而本地小企业在顺势进入工业园区后,就可以以移入企业为主导,在移入企业的辐射下和移入企业共同完成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产业转移能够在欠发达地区产生财政效应。产业转移而来的企业,虽然属于资源密集类型,但以初级矿产、能源为主的产品还是能为欠发达地区带来较高的财政收入。这些财政收入一方面能为本地区高技术、低污染产业规模的扩大提供资金积累;另一方面也能为本地区企业的污染预防和治理提供资金支持。

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实依据

东部发达地区的地方环境标准比国家环境标准高。环境标准是有关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管理技术规范标准的总称,环境标准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③,其主要内容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环境标准是衡量环境状态的尺度,是判断污染源是否违法的依据。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严于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高于国家环境标准的,应当执行地方标准。

随着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的增长,人们迫切需要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些都反映在环境标准的提高上,通过提高当地的环境标准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而环境标准的提高使得发达地区已经日趋淘汰的、对环境不友好的技术、产品无法生存。因为依照发达地区的环境标准,这些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而产生优势的企业,其优势将不复存在。相对较高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要求这些企业要么支付高昂的排污费,要么从根本上改进技术,改变生产方式,进行清洁生产,从而符合提高后的环境标准的要求。而这些都是企业在有其他生存道路的情况下不愿意去做的。它们在对待比国家环境标准更高的地方环境标准时,选择的道路是不改变产业任何现状的转移,有条件、有选择、有目的的转移。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执行的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标准。如上所述,由于经济、技术、政策的原因,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基础、产业格局与东部相距甚大。对于企业来说,选择迁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原因有二:一是基于该地区的生产要素因素;二是基于该地区的环境标准因素。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而产生优势的企业在不能达到日益提高、发达地区所制定的环境标准进行生产时,进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便利交通条件的同时,又不会使环境标准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环境标准相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执行的环境标准是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允许企业不改变目前所使用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营利性活动而无需支付任何额外代价。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执行的环境标准仅为国家环境标准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进行转移的动力和能够有效完成转移的现实条件。

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特点

第一,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集中反映在环境标准上。以东部发达地区的环境标准来衡量,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技术、产品不具有存在的条件。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宽松的环境标准则为其转移到这些地区提供了土壤。相反,如果没有相对宽松的环境标准,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采用与东部发达地区相同的环境标准,那么这些以自然资源要素禀赋为基础而产生优势的企业也就不会继续存在下去,因为其存在下去的条件已经丧失。所以,环境标准差异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越发展,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环境标准就会越高;经济越落后,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环境标准就会越低。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的现实依据就是环境标准,即依据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比东部发达地区较低的环境标准。但是,转移而来的、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企业具有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当其污染达到一定程度,该地区的环境标准也必然会提高。随着环境标准的不断提高,以自然资源要素为基础的企业的优势又将不复存在,它要向执行更低环境标准的地区再次转移;另一方面,以自然资源要素为基础的企业,长期以开发初级资源产品的粗放式经营为主,其污染的扩大会造成治理费用的增大,由此导致资源开发难度增加、成本升高,地区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客观上也需要进一步转移。

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在未转移到中西部或在未二次转移之前达到东部环境标准或中西部已提高的环境标准,采取的方法是改进技术、生产工艺,改变产业结构、清洁生产等,其结果是转移中止;二是一直转移下去,直到找不到再次转移的地方为止。此时已经找不到任何可转移的地方,即在环境标准普遍提高的前提下,找不到能满足此种技术、生产条件所适用的环境标准,已经到了不得不改變产业结构的地步,而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产业结构的改变又会引起下一轮的转移。从这个角度来说,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永不停息的过程最终推动整个技术的进步,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

第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也是环境成本内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将环境成本完全内在化,以正确的价格信号为指导,则市场可以对环境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贸易、投资也不会带来污染转移问题④。但将环境成本完全内在化是不可能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经济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是无限的,因此,只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局部环境成本进行内在化。对局部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目的正是以正确的价格信号为指导,依靠市场对环境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最终达到对环境资源本身合理利用的目的,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和科技的进步,以前尚未被发现或尚未被利用处于原始状态的自然物也可能被利用、开发,从而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所以环境资源的开发在任何情况下都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科技水平相一致,对环境资源内在化的程度也应符合人类需要和科技发展的程度。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对中西部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程度受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资源被开发、利用状况的制约。但从总体来看,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而带来中西部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程度是不断提高的。

结语

对一种产业来说,其之所以从一个地区转移至另一个地区,还是在于利润的驱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趋利性会引导资本从利润较低的地区流向利润较高的地区,从而实现产业在不同地区间的转移⑤。在东部发达地区,环境外部性在一定程度内在化之后,产业以利用环境资源为手段获得利润的空间不断缩小,因为其利用环境资源的成本在不断上升;之所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后能够获取较大的利润,是因为其根据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标准无需支付较多的各种费用。环境外部性在一定程度内在化之后,产业以利用环境资源为手段获得利润的空间仍然存在。

(作者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法律系副教授;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科学推进城镇化的农村改革研究”重要成果,项目编号:2014175)

【注释】

①邱振国,郭雅江:“劳动力要素对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特区经济》,2006年第5期,第52~53页。

②陈秀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开放导报》,2006年第5期,第92~93页。

③朱庚申:《环境管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2页。

④戴宏伟,王云平:“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当代财经》,2008年第2期,第93~98页。

⑤赵建吉,茹乐峰,段小微等:“产业转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经济地理》,2014年第1期,第1~6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猜你喜欢
环境标准产业转移
环境标准样品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中环境标准的选用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论环境标准的健康价值
论环境标准在环境法制中的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