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慈兰
摘 要 中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利用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精神哺育,夯实思想、品德、文化的基石至关重要,也是能否提高中学生文化品位,发展中学生健康个性,塑造中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中学生 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How to Shape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PENG Cilan
(Anlu Jiefanglu Middle School, Anlu, Hubei 432600)
Abstract New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language clearly states: "language courses should also focus on improving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and aesthetic appeal, so that they gradually form a good personality and good character, to promote the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Visible, the use of language teaching to nurture the spiri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hought, morality, culture vital cornerstone compaction, but also can improv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high school students develop a healthy personality, an and important tool for shaping school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中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利用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精神哺育,夯实思想、品德、文化的基石至关重要,也是能否提高中学生文化品位,发展中学生健康个性,塑造中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工具。
本文,笔者将从“‘传道是中国教育史的思想精髓”,“语文课在中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1 “传道”是中国教育史的思想精髓
“传道”是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教育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一直贯彻着人格培养精神。“传道”是儒家教育的第一要义,而“道”即“先王之教”,也即与封建道德合拍的言行准则。可以说,儒家学者在开创了中国“语文”的教学体制的同时,即把“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中国古代思想家都很重视人格,历代封建王朝的文化政策也特别有利于人格思想的传播和延续。不同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家们分别构思了各自的理想人格,探讨了达到理想人格的途径,表明了对理想人格及人性的看法。自先秦起始,直到晚清,许多问题历经一两千年仍存而不衰,显示出持久的兴趣和独特的历史继承性。
我们首先可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找出大量论据。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才不离经叛道,才能做国家栋梁之材。这说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格与学习知识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两者应结合起来。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才无行是不行的,就连千里马也应看重它的德行高于看重它的力气。这里,孔子从人才的角度强调了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人才的重要性。
再来看唐代大儒韩愈,他继承儒家教育传统,并总结自已的教育实践,写下了《师说》这篇光耀千古的教育专论。文中,他明确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三大任务中,“传道”被摆在首要位置,因为他觉得教育的目标是传先王之教。在“传道”这一目标下,“受业”——传授儒家经典及古代语言文字知识等,与“解惑”——解决“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问题,才得以切实施行。韩愈把“传道”作为三大任务之首,正符合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应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到了当代,《语文教学大纲》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与要求的认识也越来越趋明确。中学语文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目的”栏中,“大纲”进一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栏中还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把它作为首要任务。endprint
2 语文教学在中学生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人格作为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包括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其中,知,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情,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情操、情趣;意,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格;行,是指一个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这就是说,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建设重任,他们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坚韧的意志品格。而这一切,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在人格形成过程中,中学教育是一个重要阶段。
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学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健康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第二次突增与性生理逐渐成熟的时期,心理发育也在渐趋成熟,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及生理成熟的压力易使他们产生躯体症状以及种种的适应问题,受到焦虑、紧张、抑郁、不安、恐惧等情绪困忧,甚至引发精神症状等。再加上中学生在人生阶段中的可塑性很高,对社会的接触不多,历练不多,思想教单纯,在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交叉点,路有很多,但稍有失足,后果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现实越来越要求人才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就中学生而言,这些其实就是素质的全面培养,它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因此,在中学阶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中学各学科,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学科的理念来说,语文学科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既包括责任、自律、尊重、坚强、进取,也包括关心他人、群体情感、社会兴趣、民族自豪感等方面,是对求真、向善、审美的追求,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塑美素质、个性心理素质、体质体能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旨在传承先哲时贤的思维成果,启迪智慧,激发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语文学科中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社会历史、文化要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1)直接作用。所谓直接作用主要是指语文教学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内容里,有歌颂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抒情诗、散文诗,有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衡量标准,有做人的准则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运用妥善的教学方法,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获得充分发展;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自信心、自制力、自觉性、独立性、科学性等品质。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去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2)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指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能间接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个间接作用是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而是健康人格因素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把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叫间接作用。如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每个学生个性心理品质中的优势所在,用得体的体态语,恰当的赞扬,评价与鼓励使学生获得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或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认知结构、语言文字能力、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虽然不属于健康人格所直接包含的因素,但正是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的内在条件。
3 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塑造中学生健康的人格呢?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三大功能”,着重培养“三大人格”:
3.1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着重培养中学生求真的健康人格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方面。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写作感悟、听讲体察,说话表述等多种形式来捕捉人文信息和深层的含义,并联系自身实际感知种种人生哲理。中学语文教材选有许多反映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优秀诗文和关于他们悲壮史诗般的传记或评论文章,对青少年学生能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都能使学生感受到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浓郁的爱国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都能激发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课文中塑造了许许多多鲜活的文学形象,他们的身上都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都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不惜牺牲生命保留了七根火柴,展现了党的利益、共产主义事业在红军战士心中高于一切的优秀品质;《百合花》的小战士在敌人的手榴弹扔向担架队时,奋不顾身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用年轻的生命换得了担架队的平安,体现了小战士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如果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必然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另外,在中学语文教材里,包含着不少流传千古的警句、名言,它们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体现着丰富的哲理,细读这些警句名言,令人回味无穷,既能启迪智能,又能对学生进行人格意志的教育。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导语或两三分钟的讲话,让每个学生说一句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给学生一次人格教育的机会。endprint
3.2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着重培养中学生审美的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中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秀作品的美育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笔者认为有三条途径:
一是引导学生发掘作品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学因素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挖掘、体验、分享这种美。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为学生展现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画卷,传达给学生春的信息,春的生机,春的魅力。阅读中,教师可抓住语言的艺术美来调动学生的审美能力,体味自然画面的内蕴,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深层的审美享受。再如:在学习《荔枝蜜》一文时,抓住“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一句,使学生仔细品味作者对蜜蜂美好形象的喜爱和无私奉献者由衷的赞美,同时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做人,树立以劳动为美、以奉献为美的正确人生观。
二是要指导学生欣赏人格美。研读中学语文教材,人们就会发现,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欣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三是要激发学生创造生活美。主要是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审视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然后让学生按照美好的愿望,用好的语言、好的结构、好的技巧,把美好的生活流淌于心底,形诸笔端,使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淋漓尽致地褒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生活美的创造者。
3.3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功能,着重培养中学生向善的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向善的性格特征。
魏书生先生说:“如果学生在自己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进入生活的广阔海洋的时候,仍然能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受益无穷。” 杨道麟先生也在《语文教育学导论》中指出:“语文教育不应当仅仅是静静地传授知识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且应当是充满时代气息、跳动时代脉搏,反映人类智慧的场所”。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有“大语文教育观”,必须重视第二课堂,使课外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要把每一节语文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大环境中来教,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火热的、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使社会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加深,让语文教育成为一池活水,引导中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真分析、体味,使中学生的思想品格受到熏陶、浸润,规范自己的行为。
根据语文学科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语文第二课堂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学习研究型的语文第二课堂:在学校范围之内、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与语文课堂教学有密切联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以语文活动课、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兴趣小组、课外阅读等形式为主,如课本剧、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现场作文、研究性阅读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向善的意识。
二是社会实践型的语文第二课堂:突出语文能力的实践性,以学生参与社会接触社会为主要内容,有社会调查、课外写作、视听活动等形式。如开展“乡土巡礼”的调查,对自己所生活的家乡的文化、经济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观看优秀影视片,写心得和评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参观访谈及亲自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通过节假日写祝福短信,让学生感受向善的真谛,从“妇女节”、“母亲节”解读母爱;从“重阳节”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内涵,做到尊重长者,爱护幼小;从“劳动节”中懂得尊重辛劳奉献的劳动人民。这样可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社会空间,使他们从无字处读书,读社会这本活书,从中体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生存法则,道德准则。而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与素质更会在社会实践中有长足的进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要借助语文教材中丰厚的知识资源,借助一幅幅动人的语言画面,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熏陶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周围的人以及积极上进的真挚感情,明确人生职责,达到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目的,让健康而理性的光辉映射每一位学生情感的天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