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中的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改革

2014-10-14 12:21朱孟飞
科教导刊 2014年26期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改革

朱孟飞

摘 要 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的制度根基,而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本任务。本文力图通过对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的阐述,从现代大学制度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现状,提出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设想。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治理结构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ZHU Mengfei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s the system found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ity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core and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tries to elaborate on the meaning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ructure, propose idea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Key words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ructure; reform

大学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部门,它的主要目标是传承和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但这些目标不能自动实现,它需要一整套制度配合才能实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便是建立合理的大学治理结构。

1 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制度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大学运行、管理的一切规则体系,通过对众多学者对现代大学制度定义的研究,笔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概念应该具负有鲜明时代特色,能够为解决大学现实问题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一个国家的地理民族特征。在时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大学制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大学制度也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它必须是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发展需要,能够切实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又能够体现现代大学本质特征的制度。这种大学制度的核心是指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既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科学民主管理。构建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大学管理人员以及层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责任和权利主体,并形成系列管理制度。

2 我国大学治理结构

大学治理结构是指“大学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内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权力的分配和制约,以及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定、体制安排和机制设计”。①因此,大学“治理结构”从外部看是指政府、社会与大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内部看是党委、行政、学术等各权利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也在进行相应的变革,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就目前来看,不论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还是大学外部治理结构都存在很多不足,有待在进一步改革中不断完善。

3 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3.1 确立新型的政府——大学关系

新的大学治理模式的兴起,必然要求重新调整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将管理的权限与责任从传统的单一政府垄断方式中解放出来,形成多元主体的共治局面。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理论引导下的新型“政校关系”,使政府从大学控制者转变为大学组织者、服务者,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通过教育政策、法规等调控手段,转变政府管理模式。

(1)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对传统权力去中心化。在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中,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转变政府角色,去除政府作为唯一权力中心的传统桎梏,实现大学治理。因此,“为了改革高等教育体系,教育部和省级主管部门应该迅速转变角色,从对正规高等教育体系的高度管制转向确保整个体系的质量和公平性”。②在大学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应由原来的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转变为大学活动的协调者、监督者。具体来说,在举办权方面,政府不能是大学的唯一举办者,应引入更多的办学主体。在办学权方面,政府应该将权力交还给高校,让高校成为一个享有自身学校办学权、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法人实体。在管理权方面,政府应该退出高校内部事务的具体管理,更多地对大学进行宏观层面的监督和指导,用协商、谈判的方式来取代行政命令管理大学。

(2)政府放权,赋予大学更多自主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年年攀升,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在新形势下,政府应站在宏观角度制定政策,立法管理高校,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教育理想、教育需求,又能满足国家教育的政治价值。政府对大学的治理必须是宏观的、间接的,而不是微观的、直接的。政府与高校之间应维持一种建设性的伙伴关系,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从过去的官僚管理转向调控政策、实施稳定的资金方案、加强质量控制,为基本建设投资,并且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面对疯狂的自由市场,提供适当的缓冲措施。③通过完善的法律规范,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法律化,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划定政府实施权力的边界,为大学自治提供合理的空间。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并通过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不过多关注高校内部的运作和管理,④强调二者之间的对话与协作。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从“象牙之塔”走向“社会中心”,实施积极的自治,自主行使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endprint

3.2 提倡社会参与,积极引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

大学是一个典型的非盈利性利益相关者群体,在新的大学治理结构中,积极争取社会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大学管理体制改革中来,形成大学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是一件对双方都有益的事情。在新的治理理念下,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权力核心,个人、非政府组织也是权力主体。政府不能再垄断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应允许市场、非政府部门的参与,构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助合作伙伴关系。

(1)完善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体制机制。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充分体现。但社会参与不是无序的,需要一整套制度来保证社会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

首先,建立健全教育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为社会参与大学治理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虽然有《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多部有关教育法律,其中也涉及了高校的社会参与问题。但总体来说,相关法律规范都过于抽象和概括,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对高校、政府、社会在参与治理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等进行细化。因此,要鼓励社会参与大学治理,首先要为社会参与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高校自身再根据相关立法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要探索创新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新模式,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合作。高校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需要不断加强与生产部门的合作。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已经向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近年来,有些大学已经在制度层面对社会参与大学治理做出了有益尝试,如成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董事会制度。但目前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创新。

(2)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高等教育中介组织是指参与政府高等教育决策和高等教育运行活动的教育审议会、咨询会、评议会、考试委员会、资格与证书鉴定会、学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等中介性机构。⑤我国高等教育中介组织虽然近年有所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缺乏法律保障等原因,使得教育中介组织在主体性质、审批程序、监督体制等方面无法确立,发展很不成熟,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要培育得力的中介组织,各级政府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承担起扶植高等教育中介组织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社会和高校也要积极努力推动其发展,真正发挥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

3.3 明确党政权责划分,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职责范围。党委作为政府在高校的代理人,拥有政治领导权力,这种权利应该是宏观方面的领导权。即保障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讨论决定高校改革、发展、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领导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校长作为高校的法定代表人,拥有的权力是行政执行权力,负责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并接受党委领导和监督。还要完善例会制度,建立健全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教学、科研等专门例会,把党政工各方面的关系都纳入到合理渠道之中,保证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计划的贯彻落实。其次,加强党委与校长之间的协调配合。党委与校长虽然权责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党委的重大决定只有通过以校长为首的行政体系才能得到贯彻执行。而行政权力的执行,又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校长与党委之间要增强互信,按规定行使职权,努力成为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3.4 回归学术权力地位,完善“教授治学”制度

学术权力来源于科学真理和专业知识,教学、科研人员是学术权力行使的主体。但是,当前由于我国高校行政化严重,学术权力在高校决策过程中并未发挥真正的作用。

要回归学术权力的地位,就要把学术方面的权力归还给教授。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建设,把高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方案、科研发展规划、教学、科研成果的评定等学术事项的审议决策权归还给学术委员会。明确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一级的权力机构,在学术事务中拥有独立的发言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其切实履行职能,学术权力的提升才能得到保障。同时,还可以借鉴西方大学的有益经验,在高校中设立教授会等咨询机构。对大学重大事务的决策提出建议,健全教授群体参与学术活动的工作机制。

注释

① 顾海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四个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0-09-20(5).

② Carl J Dahlman、Jean-Eric Aubert.熊义志等译.中国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6.

③ Jobbins,David.Europeans Protect University Tradition[J].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1997-10-03.

④ 方芳.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法理学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4):16-18.

⑤ 金东海.发达国家教育中介组织及其借鉴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6.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大学制度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探析
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研究
改革创新(二)
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