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侯秋莲+热比亚·努力+马文静
摘 要 文章结合目前病原生物学课程在医科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设置关系以及自身课程内容编排的现状,分析病原生物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编排存在的问题,建议将病原生物学放在所有基础医学课程之后进行授课,同时在章节编排中注意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的内容整合,并加入医院感染相关内容。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 课程编排 整合教学 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roblems in Pathogen Biolog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Choreography
GAO Jian, HOU Qiulian, Rebiya oNuli, MA Wenjing
(Department of Human Parasitology, Basic Medical College,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pathogen biology courses at medical schools and to set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teaching courses in other disciplines as well as their course schedule, analyze pathogen biolog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scheduling problems on the proposal will Pathogen Biology after all basic medical courses were taught,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 section of content integration in choreography and join hospital infection-related content.
Key words pathogen bi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hospital infection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生物性病因或病原体生物学的科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但由于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 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方法、所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原则。①因此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要桥梁课和应用课学科,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随着医学课程的整合和缩紧,合理编排课程对病原生物学等桥梁学科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现结合病原生物学课程编排现况浅谈病原生物学课程编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病原生物学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顺序的问题
1.1 病原生物学应放在所有基础医学课程之后进行学习
病原生物学是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护理、药学及预防等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不仅与各基础课程之间密切联系,而且与临床课程密切相关。其内容丰富,信息承载量大,是知识更新和发展最为迅速的课程之一。②以病原生物学课程中的医学寄生虫学部分为例,首先介绍各种寄生虫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外,随之是对寄生虫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内容的讲解。在各种寄生虫生活史的学习中首先要明确医学蠕虫成虫和幼虫以及各种医学原虫的寄生部位,医学蠕虫幼虫在宿主体内的移行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有很好的掌握基础,而关于虫体的生活习性,生长代谢特点,又牵涉到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在寄生虫的致病中,牵涉到病理生理学和病理等多门基础医学学科的知识,在寄生虫病的诊断中,除了病原学检查方法,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临床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各种寄生虫致病的医学影像学表现,不仅需要各门基础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还牵涉到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等多门临床学科,而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现况和特点的学习,又牵涉到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同时在寄生虫病防治措施中,还涉及大量药学和护理的相关知识。
以人体寄生虫学中对日本血吸虫内容的讲解为例,如果没有系统解剖学的知识做铺垫,学生不可能对日本血吸虫的寄生部位——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有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无法就“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宿主门脉系统,为什么却能在宿主粪便中发现虫卵?”这一问题进行理解;系统解剖学的知识同时影响学生对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中,尾蚴进入人体后的发育和移行过程的清楚认识,甚至进而影响学生对虫卵主要沉积部位和致病的理解;而在血吸虫的致病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会联系到其他多门学科,如“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机制”涉及免疫学中Ⅳ型超敏反应的知识,而晚期血吸虫病致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需要学生熟知病理生理学中“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目前各高校基础医学课程编排一般都将病原生物学课程和免疫学课程、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安排在二年级进行同期讲授,无法对病原生物学的学习起到知识奠定作用。以人体寄生虫学的临床诊断为例,由于包虫病严禁穿刺性诊断,主要以影像学诊断为主,肝包虫病在B超中表现为肝部的液性暗区,而蛔虫成虫寄生于宿主肠道可通过肠道钡剂X线透视发现条索状暗影获得诊断依据,但目前高校主要将医学影像学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与临床医学各专业课程进行平行教学,影响学生对病原生物学中影像学诊断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1.2 病原生物学至少应放在免疫学课程之后进行学习endprint
在基础医学课程中,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其实是“己”与“彼”、“我”与“敌”的关系,免疫应答过程本身就是发生于机体内部的一场战争。病原生物学为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的整合课程,在中专、大专、高职类教材中,通常把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三门学科整合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一门整体课程进行学习,③而本科及本硕连读班级的教学中,采取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分段式教学、综合考核的方法整合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免疫学常作为另外一门必修课程平行讲授。从教材内容看,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中都涉及病原生物的抗原性质、机体应对不同病原生物抗感染免疫的特点以及免疫结果、病原生物疫苗研发的进展等内容,针对上述内容的领会和学习,离不开对免疫学课程的整体掌握。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平行教学的现状下,学生在学习病原生物学时听到的免疫学相关名词在他们的免疫学课程进度中还没有涉及到,课堂讲授中陌生专业名词的引入会增加对学习的疲惫感,从而极大影响学生对病原生物学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的课程编排要立足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考虑学生的身心规律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要注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大脑调节功能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实现课程的合理搭配和负担平衡。④结合上述要求,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病原生物学应该设置在所有基础医学课程之后进行讲解,通过之前课程的学习加强对病原生物学相关知识点的领悟,同时对一、二年级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进行回忆和巩固,方能保证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的递进次序和学习效果。而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程编排顺序上,建议将病原生物学放在免疫学之后进行讲授,从而保障学生对病原生物学中所涉及到的免疫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领会。
2 病原生物学自身课程内容编排的问题
2.1 生物学分类与临床知识实践之间的矛盾
病原生物学教材以七版人卫教材为主要代表在各医科高校中应用,其中《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是独立发行的。当然也有一些学校用整合后的《病原生物学》教材,但其实质内容依然是寄生虫学部分与微生物学部分独立编排的。从生物学分类角度,不可能实现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的整合教学,然而在两部分病原生物各自的章节编排中,医学微生物学的章节编排优于人体寄生虫学。以细菌学部分和病毒学部分为例,长期以来的《医学微生物学》教材都实现了通过感染部位来编排细菌和病毒部分的各论章节,从而能与临床医学的分科教学有所衔接,而《人体寄生虫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生物学分类法,在教学意义上没有微生物学教材的实践意义大。《人体寄生虫学》之所以无法通过感染部位来编排章节,是因为一种寄生虫幼虫和成虫的寄生部位以及相应的致病都不一样,以钩虫为例,成虫寄生部位为消化系统,但在致病上从幼虫经皮进入人体就开始了,幼虫穿刺入皮肤时引起钩蚴性皮炎,幼虫在宿主肺部移行时引起钩虫性肺炎,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则引起贫血为主的临床表现。其实医学中寄生虫学与微生物学最具有相似性的分类依据不是生物学分类,也不是感染部位分类,而是传播途径分类,如果能将所有的病原生物按照传播途径进行编排,例如经口感染的病原生物有寄生虫学中蠕虫部分的蛔虫、钩虫、鞭虫、蛲虫、旋毛虫、肝吸虫、肺吸虫、带绦虫、棘球绦虫等;原虫部分的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细菌学部分的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病毒学部分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轮状病毒等,将这些病原生物放在一起讲授,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病原生物引起的消化道症状的辨识程度,而且能够真正实现病原生物学的整合教学。
2.2 建议在病原生物学课程中增加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章节
病原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有临床专业技巧的直接服务意义。作为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大环境,医院感染因其特殊的病因学和感染对象而备受关注。任何感染都是病原生物与宿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种病理过程,医院感染也不例外。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有关医院感染的内容只在流行病学课程中提及,仅占3~4个学时,使临床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学习课时少。⑤医院感染的教学内容更贴近病原生物学的学科内容,在学习了各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后,如果加入医院感染的相关章节,可强化病原生物的临床应用,课程设置更为合理。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课程编排对病原生物学的授课效果非常重要。其中主要体现于病原生物学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的教学安排顺序,尤其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授课顺序。此外,应当注重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相关知识的衔接与应用,提倡病原生物学各论内容以传播途径对所学病原生物进行章节编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病原生物学整合教学,同时建议将医院感染相关内容编排入病原生物学课程进行讲授,增强本学科的临床意义。
基金项目: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科研项目启动基金;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XJC201222)
*通讯作者:高剑
注释
① 张浩.病原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 :3626-3627.
② 邵世和,张文,申红星,等.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4):317-318.
③ 刘荣臻,马爱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④ 陆雅婷.如何科学编排高校课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2):101-103.
⑤ 陶红英,郑曦孜,刘建云.临床实习生医院感染知识知晓调查[J].重庆医学,2011.40(36):3682-36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