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雪公主之魔镜》的陌生化效应

2014-10-14 09:50谌璐
文学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黑色幽默陌生化电影

谌璐

内容摘要:“陌生化”是当下黑色幽默电影的重要叙事策略之一。塔西姆·辛导演电影《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在原版本的基础下对人物形象、权事情节进行处理使之"变形"并达到"疏离"或"陌生"的效果,从而使电影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不断有新的发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黑色幽默的电影特色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关键词:陌生化 黑色幽默 电影 耳目一新

陌生化这一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①”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强调的是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时至今日,陌生化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艺术创新的主要技巧和手法之一。《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这部电影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到主题创意都巧妙的运用了陌生化的表现手法和运作模式。这是投资商和导演共同期待的大片。它改掉了以往老套的内容和模式,使得这部电影看起来不会变得枯燥乏味,给电影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导演塔西姆·辛却打破了常规形式,用一种颠覆的陌生化手段把这个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做了一个全新的诠释,旨在营造一种‘既阴森可怕又滑稽可笑的基调,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陌生化理论在电影得到了灵活的运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因为过于的陌生化,对传统的故事进行现代化解剖,将政治斗争、黑色幽默、三角恋、动作片、时装剧等元素和童话杂糅在一起,把格林兄弟笔下的白雪公主解剖的支离破碎的同时,赋予它鲜明的好莱坞的戏剧特色和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化。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的陌生化,情节的陌生化和主题的陌生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

一.人物形象的陌生化

《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这部电影用黑色幽默喜剧的方式将古典童话与现代元素紧密结合,竭力制造出一种陌生化的人物形象。导演并不希望我们置身与原来的格林童话故事中去,也不希望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那个毫无新意的格林童话,而是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再也不是以前我们所认识和了解的那样。

1.白雪公主:从“娇弱病”到“女强人”

以往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感觉就是一个金发披肩穿着欧式长礼服的娇滴滴的女孩,手无缚鸡之力,性格十分善良,她好像分不清周边的事情到底是好还是坏,遇到了挫折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处理,一个不可以自食其力,只可以为小矮人们打扫屋子,洗衣做饭的公主而已。然而本片对白雪公主的形象做了一个十分大的颠覆,片中莉莉·科林斯扮演的白雪公主上演了一出“白富美炼成记”,童话故事里可以与王子决斗,可以勇战恶魔,可以去拯救王子的人,没有人会想到是个女孩。而影片中的白雪公主勇敢果断而又不失冷静,聪明机智而又不迂腐。甚至还有那么点野心。或许会有人问我,这“野心”从何而来,仔细看不难发现,剧中的王子与公主的感情不会很突兀吗?如果真的一见钟情,难以忘怀就不会在和王子决斗的时候表现的那么果断,决绝。白雪公主会看上王子,除了那种任何两个年龄相仿的青春貌美的人相遇都可能发生的最基本的性吸引之外,更多的是——她要依靠他的力量来夺回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王权。拯救万民的善意,少年失怙的痛楚,无不服从于“我才是合法继承人”的最高意志之下。

2.皇后:从“白富美”女巫到迷恋王子的“花痴”

从“白富美”到“花痴”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大龄王后则是本片的一个大亮点,她为解决财政困境,使出浑身解数,倒追富贵王子,成为时下“争夺高帅富”潮流中的一员。《白雪公主》中的邪恶王后都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但此次茱莉亚·罗伯茨在《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中出演的王后却缺少了那份恶毒、缺少了童话里的邪恶,无所不用其极。反而多了点俏皮可爱,还有一点真实的女人味。你会问我“王后不是一样很恶毒吗?”和童话里相比,王后的恶毒怎么看都只有叫那可怜的蟑螂公爵去杀白雪公主和最后那个红苹果而已,但又有一点,最后的红苹果与其说是复仇的武器,不如说是斩断残酷时光的解药。因为事实已经明摆着了,白雪公主赢了,她输了,输的干干净净,即使白雪公主吃下了苹果,她还是逃脱不了自己即将终结的宿命。王后和魔镜对话中那一脸撒娇的“就只是一点点皱而已”显的俏皮可爱。你或许会问“恶毒的女人何来的女人味。”因为看似狠毒的皇后做的一切,要的却只是保住自己天下第一的美貌,保住身边人的爱永远不变。王子心有所属,有什么要紧,给他吃魔法的药。魔药的副作用:王子变成各种舔啃亲摸抱的小狗,有什么要紧。即使你是狗,我只要你娶我。还有就是皇后坐着马车穿着婚纱满脸抑制不住欢喜地对伴行的公爵说:“每次出嫁,我都特别高兴!”就算公爵不以为然地撇嘴:“这已经是你第五次出嫁了。”皇后照样毫无惭色,咧着大嘴笑呵呵地期待。 说话时那一脸的兴奋娇羞,完全不像是一个恶毒的女人,就像个天真的小女孩。那一脸待嫁的模样,那大大咧咧的幸福笑容,一脸的女人味。这里对于王后陌生化的处理,是的,我们看这个人除了更吸引我们的视野外还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真实。让人更加深刻的去认识她,难以忘怀。

3.王子:从“高富帅”到“囧态百出”

王子在这部电影里也完全颠覆了以前的形象,从“高富帅”到“囧态百出”,童话中,王子似乎更是一个最后出现撑场面使故事完整并完美的存在。但是这部剧中,王子很早就出场了,虽然他继承了以往格林童话中描述的那样有着高大帅气的外表、气质可嘉,但是一出场就被来了个下马威,被七个小矮人收拾了,甚至还被脱光衣服,在大雪天里被绑在树上。当白雪公主出现时,目中无人而且不那么谦逊,死要面子的说是“中了七个小矮人和四十个巨人的埋伏”,而且,希望白雪公主救他时说的竟然还是“我命令你”,“你胆敢拒绝,后果很严重。”这似乎不是那个理想化的王子——婉柔、谦逊、善良。而显得肤浅、自大、有勇无谋。还有在王子被皇后下了迷药之后,那样憨傻的模样,使得以前我们心目中的那个白马王子的形象大打折扣。endprint

在剧中,王子还显得那么的没头脑,竟然可以三番两次的被小矮人们所戏弄,完全不像是童话故事里任何一个王子那样。作为一种可以拯救一切的存在而存在的形象。在这部影片中,王子的形象就像是一种反面教材一样,显得滑稽可笑。对于王子形象上的陌生化处理,让人有平添了几分笑料。

4.七个小矮人:从“矮挫穷”到“白雪的导师”

最后从“矮挫丑”到“英雄导师”,七个小矮人则成了这部电影的重头戏,他们都不再是以前安分守己的挖矿工了,他们都身怀绝技,并在森林里面靠打劫为生,不再是安闲自乐,反而向往着人类一直以来想要拥有的巨人情结。连以往格林童话里那个身怀绝技,高大英雄的王子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可以说影片的开始他们是以一个恶人的形象出现了,完全颠覆了原版单纯善良的特征。直到他们在遇见白雪公主之后,通过白雪公主的努力帮助之下,才改邪归正。然而他们对白雪公主夺回王国,也起来关键性作用,由于在森林里面救起了晕迷白雪公主,在公主醒后得知了公主的情况之后,为了帮助公主夺回自己的王国,便成为了白雪公主的导师。他们不畏恐惧和危险,冒着生命危险和皇后的黑魔法和恶势力抗争着。最后不是在他们的帮助下白雪公主不可能能从皇后手上夺回王国的,把七个小矮人英雄的气概表现的淋漓精致。

二.情节的陌生化

1.“英雄救美人”到“美人救英雄”

童话中,白雪公主都是从当一个等英雄去拯救的美女。而在《白雪公主之魔镜》中,就连一向纯洁美丽的白雪公主,在电影中也成了武侠高手,在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学习了各种防身术,同时它也颠覆了以往王子救公主的童话模式,公主和王子的第一次邂逅,王子就遭到了七个小矮人的打劫,被脱光了衣服反吊在树上,正好碰见了路过的公主,这是公主第一次救王子。第二次,王子被皇后施了魔法,失去了理智和本性,最后通过公主的坚持不懈,通过自己真诚的一吻救了王子。这样一来,王子在故事中的作用便大打折扣,他并不是最后的拯救者。白雪公主用自己的爱和坚强挽救了自己和王国,同时还拯救了被王后控制了的王子,这或许是电影对女权主义的尊重,着重表现了公主坚强英勇的一面。

2.从“单纯的争美”到“既要争美也要夺爱”

皇后和公主的矛盾原先只是美的角逐,但《白雪公主之魔镜》中,不仅只有美,还有王子。从以往我们所了解的那个女巫皇后,她给我们的感觉只是单纯为了美丽而争夺着,一心想成为天下第一大美人。然而本片中却在继承传统格林故事情节的同时上,又增加了许多有意思的情节,她不再是以前那个只为了美丽而争夺的女人,在本片中皇后既要争美也要夺爱。她每天都在想方设法的去除去那个魔镜中所说的比她还漂亮的白雪公主,以此来巩固自己第一美人的地位。除此之外,她也和白雪公主同时看上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白马王子,她为了把王子占为己有,她使出浑身解数,不惜一切代价只是为了可以嫁给王子。这种情节上的添彩无疑也是一种陌生化情节的展示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皇后,增加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和审美快感。

3.从“单纯的欧洲元素”到“东方元素的融入”

《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是混迹好莱坞的印度裔视觉系导演塔西姆·辛重返其拿手的超现实奇幻风格的一部作品。广告导演出身的塔西姆·辛再度发挥天马奇想,将《白雪公主》这一经典童话以黑色幽默笑果全新诠释同时也添加和很多印度元素的情节。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一部典型的欧洲题材故事,而本片中七个小矮人在打劫时脚下踩得弹簧式的高跷,和皇后在使用“黑魔法”时出现的龙一样形状的怪兽,以及片中时常出现的建立在“象鼻山”上的王国,让人们看到了很多中国元素。到最后电影结尾的时候的歌舞场面是对印度宝莱坞的模仿,那个时候的欧洲人不可能去跳这种类型的舞蹈。这无疑都是对原著故事情节的一种颠覆,或许导演就是想让这些别国的世界的东西来让我们眼前一亮,从而达到一种新鲜感的感觉,不会有审美疲劳感。这都是情节的陌生化的表现。

三.主题的陌生化

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善恶有报”的传统到“女性励志”主题,体现了女权主义的色彩。

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主题反映的是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的唯美爱情,还有就是邪恶势力永远都是要在正义面前低头的理论,从皇后最后的下场就可以看出,童话故事总的来说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的东西。然而本片中却大幅度篡改了老版格林童话中表达的主旨和主题思想,从人物性格与形象的陌生化到情节的陌生化,最后影片的主题给人也是一种陌生化的感觉。

本片表达的主题带着浓烈的女权主义思想,改掉了以往电影中男性占主体地位情景。在西方《圣经》上说:上帝造人,而女人则是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制造的。在我国,有所谓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妇为夫纲”的阐述。这些都是将女性依附于男性第二性的论述。《魔镜》一反老版中的以男性主义为主题,采用了当今最流行的女性主义的表达方式,女性性别的被发现、被表达。片中白雪公主不再优柔寡断和软弱了,而是变得十分顽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了自己的父亲、王子乃至整个王国,甚至连一直都愤世嫉俗的小矮人们都在白雪公主的正确领导下改邪归正了,把白雪这种女性的美好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女子其实也可以自立自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去克服一切困难与艰辛。影片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旨思想就是反映现代女性的独立特质以及如何正确解读女人的美丽与衰老——美丽不仅仅是外表还有内心的美,衰老也是必然的过程,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都不衰老的心,我们永远都是最美丽的。

为什么是这样的主题?这和导演本身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也许跟他成长的环境和个人性格有关。导演是一个印度人,印度本身就是一个男女极度不平等的国家,而且他小时候,在印度上寄宿学校,平时几乎看不到电影,而每年学校会放3个月的假,那时他就会住在伊朗,所以那时他看过的所有电影都是在伊朗看的。因为听不懂片子的配音,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电影对他而言就只是视觉上的体验。但是,在美国学习期间他慢慢开始去接受美国文化。对于女权问题的认识使得他在接受访谈时说到:两个爱情故事,两种极端感情。正是因为他的生长环境和他对电影的感受,以及对当代热点的一个反映,他才会以这样一个主题去诠释《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

许多人看完了《魔镜》之后会一脸愕然,有的人会夸他拍的很有新意,这可以证明大量的陌生化在本片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有些人却异常反感这种大量的陌生化把本片改得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失去了它的本质。客观而言,这部片子中陌生化的应用的利还是大于它的弊的,它延续了好莱坞在视觉效果上的追求,其唯美、繁华和精致让我们看到了童话世界的模样,虽然它失去了原本的味道,但是导演诠释出来的是一个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和生活逻辑的全新故事,这样让人看起来才不会那么乏味。毕竟: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那些“完全确定的情景(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总极少引起兴趣或维持兴趣的②”。

在大家熟知的白雪公主的故事框架下,在主要人物形象机器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营造、主题意蕴构思方面进行大胆创造。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所说的: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③这样既有对《格林童话》原先文本经验的熟知和认知,又有新的创意带来的惊愕和新鲜感。这种又熟悉又陌生的观感,增加了观众感知的长度、难度和深度,在这种延长了的审美感知中,观众体会到了更加复杂、多元、丰厚的故事内容和思想情趣,这无疑是影片《魔镜》为人所津津乐道和成功之所在。

注 释

①引自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形式论”

②引自《心理学纲要》

③引自布莱希特戏剧理论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黑色幽默陌生化电影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黑色幽默
教学新思维
黑色幽默
An Analysis of Black Humor in the Movie The Simpsons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