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龙
内容摘要:目前诗教对农村小学人文教育的研究成果多为理论探讨,对实际教育活动缺乏借鉴意义。本文以传统诗教理念为依据,结合儿童身心特点,在教学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归纳从音乐、绘画、游戏等方面入手展开诗教活动的具体方法并对诗教中可能出现的“恶搞”经典、师资不足、加重学生负担等问题提出预防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诗教 农村 小学 人文教育 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诗教”一词首见于《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1]。一般认为孔子以《诗经》为教材,通过学用《诗》,培养受教育者温柔敦厚、言行中正品格的教育,可视作本原诗教。汉以后的儒者在继承孔子以诗为教的基础上发扬 “兴观群怨”之说,强调讽喻兴寄、心怀天下、寓教于诗,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诗教,以郑玄、董仲舒、朱熹等人为代表。现代把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诗学、诵、赏、用、写诗歌活动,有目的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精神、实施德智体美劳诸育的教育也叫作现代诗教。
人文教育指有目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民族精神传承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目前,我国人文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学者认为根源在于我们从小就缺乏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而在小学,尤其是在农村小学搞人文教育,没有多少成果可以借鉴,基本上都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摸着石头过河,效果难以保障。笔者在梳理诗教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学相关原理,归纳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
二.诗教实践方法介绍
诗教,最本原的理解就是以诗为教,以诗歌为教育活动的载体。因此,首先要教好教材中的诗歌,其次应设法扩大诗歌对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力,脱离单纯依靠语文的诗歌教学来教育学生的现状,实现多学科、多角度的诗教渗透,从而潜移默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与乐教结合
从起源上来看,诗教和乐教天然具有亲近性和渗透性。诗教最初“只是礼乐政教程式中的一个单元:从属于乐”[2],西周末年官学崩坏,孔子兴私学,打破朝廷的礼乐之教的体例,将《诗》学从乐的附庸中解脱出来,可以说诗教和乐教天然相容。诗歌教学可与音乐教学结合,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儿童的人文教育。
1.诵读。诗歌本身具有节奏感和韵律,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有利于丰富和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有深层次的体会。古代的经典蒙养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多都以韵文写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记忆。南宋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3]这说明古人已经发现了诵读对诗教的重要性。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里有邵康节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诵读本诗就像是唱一首儿歌,既好听,又好记,深得学生的喜爱。
2.配乐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4]叶圣陶的美读理念运用了孟子“以意逆志”的诗教观。在美读的基础上,再给诗歌配上意境和情感相近的音乐,以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以音乐佐释诗歌内容和感情基调,音乐的高低起伏与诗文本身的抑扬顿挫结合,相得益彰,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审美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3.古诗新唱。教诗歌时,可充分发挥音乐的感发能力,教导并启发儿童把古诗用他们耳熟能详的曲调演唱出来。一方面能降低单纯背诵诗歌的难度,缓解学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让学生配合自己喜爱的音乐曲调演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用哪首音乐配合诗文演唱,也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过来看,音乐课教音乐时,如果能和某首古典诗歌的意境结合,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与绘画结合
叶圣陶说,读文学作品时读者“要从文字看出一幅画”,“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看出一幅图画来,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享用了”[5]。优秀的古诗往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美。要儿童发挥想象力把诗歌和绘画结合起来,既给了儿童想象的空间,又能以直观的形象,启迪儿童的想象力,相得益彰。因此,在绘画教学中也可以渗透诗教的思想。
1.据诗作画。如学习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幅符合诗歌意境的图画,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美术老师也可以直接给学生一首诗作为绘画的作业题,这样既督促学生学习诗歌,陶冶情操,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力,变抽象为形象,增强审美能力。
2.赏画吟诗。学习诗歌时可以先出示图画,让学生对画读诗,情景交融。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联画出一幅图画,空山雨后图,青松朗月图,清泉流水图,浣女晚归图等,让学生结合绘画谈谈自己对诗歌理解,直观生动,能很好的帮助不擅长抽象思维的儿童理解诗歌。
(三)与游戏结合
游戏符合儿童的玩耍天性,在德育美育中意义重大。“小儿之精神、性格、情绪之教育,皆以游戏为主脑。”[6]根据儿童这一特征,把诗教和游戏结合起来开展,效果更佳。
1.对对子。对对子是封建时代私塾教育的一种常见形式,后随“废科举、兴学堂”的教制改革逐渐淡出。苏教版语文教材又把这项练习引进教学,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诗教方法,既能提高儿童对诗歌乃至文言文的语感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可激起儿童的学习热情。低年级阶段可以先从一个字对开始,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逐渐增至两字对,三字对,乃至更多。
2.诗歌剧。把诗歌的内容添加动作、表情、台词等表演出来,在玩得过程中感悟诗歌,品味情感,丰富人生体验。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排演成一幕戏剧在课堂上表演,这样的活动教学效果好,也受学生欢迎。endprint
3.诗歌改写、仿写。鼓励学生仿写、改写,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爱上诗歌,从而接受诗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改造不失为诗教的一个新路子。
湖井岗小学是湖南省唯一一家把古诗文诵读作为校本课程的小学,该校从2004年开始设置经典诵读课程,在全校形成诗词文化的氛围,有时候同学之间的对话,都是通过古诗文来交流的。一学生仿高骈的《山亭夏日》写《秋》可圈可点,原诗如下:“气爽天高秋日长,红枫似火入池塘。粼粼波动微风起,一路飘来桂子香。”[7]
4.开展兴趣小组。以诗社、文学社、国学兴趣小组等方式开展诗教活动,以点带面,带动风气,并最终形成气候。在社团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创作古诗讲解相关诗词常识,指导阅读并积累相关国学常识,为学生能够独自创作诗歌打下基础。
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解决思路
(一)改写诗歌、改编课本剧的时候要防止学生的恶搞倾向。
恶搞古诗词在小学校园屡见不鲜,如《春晓》被恶搞成:春天不洗脚,处处蚊子咬。夜来大狗熊,看你往哪跑。《深圳晚报》等媒体曾专门对该现象报道,曾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古诗词学习价值观,以继承国粹、传承文化传统为己任,不应打着改写的幌子丑化经典,混淆美丑。
(二)国学班、诗社等兴趣小组的建立要防止成为加重孩子负担的变相补习班。学校组建类似社团时首先要抛开功利性的目的,不得收费。其次,应以鼓励为主,凸显优秀,彰显典型,以此带动其他同学。第三,在人员上要控制相应规模,不宜过多,且应有选拔程序,让确实在这方面学有余力或有兴趣不以此为负担的学生加入。第四,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这样才能给加入的学生以荣誉感,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如果全校铺开,全员参与,不设门槛,那么极可能变成一门学校的强制性课程,反而容易让孩子们失去学习兴趣。
(三)古诗新唱、读画结合和诗社指导教师要求学校把相关专业教师资源整合起来。语文教师和美术、音乐教师要形成合作团队,共同学习小组。师资不足或专业人员缺乏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请相关高等教育机构专家来校讲座、作报告等方式学习提高,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自修。
注释
[1]夏传才主编.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C]中国诗经学会编.学苑出版社 2002:128
[2]周泉根《孔门教《诗》与《诗》之属性嬗变》[A],《中国文化研究》[J].2006春之卷.
[3]朱熹.《童蒙须知》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5
[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3
[6]姚全兴.《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述评》[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9:44
[7] “小学生写的古诗连专家都竖大拇指”[N]《长沙晚报》数字报2012年8月16日B5版教育校园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诗教开展农村小学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D/2011/01/132)子课题结题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教师,中文与社会系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