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晓囝+罗云倩
内容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但纵观近些年来的语文教育模式,文言文教学一直处于教学的低谷,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本文试图从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论入手,界定其定义和发展历程,重点通过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提出一套适合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 文言文教学 有效行为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尤其是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更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朴素的意志、审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手段,是“认识和学习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长期以来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行为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兴趣低,老师教得辛苦,教学行为缺乏明确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仅从经验、习惯出发,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有效教学与国内研究
有效教学法提出于20世纪上半叶,随着科学思潮在西方的蔓延尤其是心理学的迅猛发展,西方的教育理论也出现了“教学是艺术”向“教学是科学”的转变趋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有效教学具有人本意识,关注效率和实际收益,通过对各种有效教学的研究著作来看,相对于基本的技能“听、说、读、写”,高层次的学习策略如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元认知策略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这里需要着重解释“有效”的含义。有效教学的英语是effective teaching,effective是效率、效益的意识。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也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是指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程度越高,效果越好;有效率则是指一定的单位时间(课堂/学期/学段)与教学活动成果的比重;有效益是指实施的教学活动的价值体现,是“有效果”和“有效率”的总和,可以说是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综合评价。这也就意味着有没有效率、效果和效益,即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检测指标。
纵观我国教育历史,关于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就育人问题提出诸多看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孔子提出过的“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学观点。到了汉代,我国第一部专门的教育论文《学记》则在总结先前诸子各家的思想上,精炼出“善教”、“善学”、“乐学”等明确观点,“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里已经提到了教学效率的相关问题,可以算是对教学有效行为进行了最初的探索。到了近现代,北大前校长蔡元培一贯崇尚自然,认为教育包含着“养成共和国国民健全之人格”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他极力主张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发展个性。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教学应紧密与社会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更快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涵,一方面也达到了“授之予渔”的目的。这些言论虽然都没有直接指出有效性教学,但是都对如何更有效率的培养学生进步和发展做出了有益探讨。
二.课堂现状与教学价值
自2007年宁夏首先使用新课标起,新一轮的教学成果科技改革开始在我国缓慢推行。目前所使用的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课本中,共收录文言文(不含诗歌)17篇,在课文数量上所占比重近1/3,但是课堂教学效果总体反馈不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的尴尬局面经常出现。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教授方法上,重言轻文,教学重心偏移是普遍化的问题。教师是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者,把握着文言文课堂导向。尽管有了新课程标准,但目前大多数老师仍旧在高考的压力下,不是研究如何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富有知识,不是将文言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而是以考试大纲代替了课程大纲,在教学中固化知识点、考点而弱化课文所传达的文化底蕴、思想内涵,课堂上教师大量时间一字一句的翻译和分析语法,学生不停做笔记而没有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另一方面教师依据传统的经验教学,即便有了新的课程标准,在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下,课堂效率依然低下,大量的只是点灌输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从学生方面来说,文言文主体接受意识淡薄。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大多都集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朴实而精炼,对于高中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网络文化的冲击,学生的文言意识趋向淡薄。从心理上来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期待下,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强,也并没有把自己的学习上升到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上,更谈不上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了。
教学实践是新课程改革能否产生效果的重要一环。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学实践的内涵和衡量标准也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倾向的时效观逐渐向能力培养的时效观转变。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有效教学成为了当下教师教学的紧迫任务。上文提到过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仍然是老师“注入式”、“填鸭式”的方式为主。尤其是文言文这样的专业性很强的课文,大多数教师仍采用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的方式,“知识能力”被视为“知识点”,成了语法语汇的代名词,在教学设计上仍紧扣字词与语法进行讲授,“体会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这一要求基本落空;“过程与方法”强调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但在实际中往往过分自由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成为个别积极学生的主导戏,其余同学成为了陪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的教师则“滥用”鼓励,失去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虽然表面上是按照三个维度在实施教学,但实际上流于形式与口号,因此强调“有效”的教学,产生真正的效率和效果,完全顺应文言文当下的教学现状。
三.新课程下三维目标的有效性再定义
在探讨了有效教学在目前课程改革背景下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深切关联和实施的必要性下,我们就需要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对三维目标做出有效性的再定义,分析文言文教学有效行为,使之更契合新课标标准的精神。endprint
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传授知识是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新课程标准首先关注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即“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在有效教学这里,教学实践的长短和课堂形式的种类不是决定性因素,有效知识量才是关键。这也就是说,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体验个人性需要被不断的开发,在体验中学会联系自己的经历,努力揭示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效教学下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根本上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对话性,有效教学的课堂是知识对话的课堂。
而谈到“过程与方法”,有效性教学的方法特点应该是科学。教学的起点就是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这个实际水平能提升到最高的层次。科学的方法强调全面分析学习者的实际状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即背景认知结构的状况下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的背景性认知结构再来在策略设计中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达到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对于学生而言,并非知识越多则能力越强,这就强调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有多种,从以方法为中心的方法型教学策略看有讲授法、评注法;从以内容为中心的内容型教学策略看有诵读法;从以师生互动为中心的方式型策略看有讨论法、探究法、活动法。这些方法的选择不能是盲目的,应该结合具体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注重与整体文言文系统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认识教学方法的本质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能。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情感的升华与价值观完善的关键时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第三个维度。按图索骥的列出具体方法然后照着一步步的实施策略在这一环显然不适用。因为对于学习者来说,情感态度是一种主观的选择,是对学习内容的主动接受和反馈,因此这一环节的落实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的主动性,刺激学生的内驱力。在文言文氛围中,学生的阅读期待是构成学生参与学习的支架,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期待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还应该注重增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心理认同感,把文言文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上升为一种学生心里能自动接收的心理体验和情感认同,从心灵的价值导向上产生共鸣符合心境,必定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吕世虎、刘玉莲《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4]鲍小军.《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J].文理导航,2011年第11期
[5]李华彬.谈新课改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J].现代阅读,2012年第10期.
[6]孔企平.“有效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上海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