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事业单位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提升研究

2014-10-14 20:26曾云其林清波戴南阳廖浩伟
科教导刊 2014年27期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

曾云其 林清波 戴南阳 廖浩伟

摘 要 为了让师范类的大学生更快地转换自己的角色,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自身都应做好相应努力。从教育事业单位的视角上研究,构建相应的模型,提出假设,设计调查问卷,展开问卷调查,得出相应的数据结论,提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教育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s

ZENG Yunqi, LIN Qingbo, DAI Nanyang, LIAO Haowe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university students faster to transform their new roles, universities, employe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should make the appropriate eff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which to build the appropriate model, raise hypotheses, design questionnaires, expand the survey, the corresponding data obtained conclusions, develop employment strategies of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education institutions

不少学者指出“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就业鸿沟”日益扩大的真正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严重不足。①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和高校该如何培养大学生在教育事业单位中的就业能力应很好地结合,全方位地发展大学生在教育事业单位的就业能力。为了充分了解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需求情况,小组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 研究模型的建立

1.1 研究模型的建立

根据对教育事业单位的分析,讨论了研究方向和结构如图1:

图1 研究模型

2 问卷设计与调查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对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以及家教机构分别发放问卷,对教育事业单位涉及范围内做调查,分别对以上教育事业单位职员发放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8份,收回188份,其中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94.7%。收集数据资料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做调查时必须保证调查的全面性,本次调查问卷涉及教育事业几个方面,不分男女,各个教育事业单位人数差异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2 问卷的处理和分析

图2 大学生面试前应做哪些准备调查

根据调查问卷处理后的数据如图2,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就业面试该做的准备工作中,掌握面试技巧占27%,了解单位背景和文化占33%,对个人形象进行包装占23%,制作一份合适的简历占17%。

图3 大学生最应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调查

如图3,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发展方向的调查,教育事业单位职员认为大学生应向综合型人才发展占76%,向应用型人才发展占22%,向学术型人才发展占2%。

如图4中,调查大学生就于教育事业单位工作所需适应时间的调查,认为3个月以下就可以适应其工作的有25人,认为需要4~6个月就可以适应岗位的有85人,认为7个月~1年能适应其工作岗位的有37人,认为需要1年以上才能适应工作的有32人。

如图5,是对教育事业在大学生最需要培养的因素调查,由图5可以知道知识结构81票,占总票数的12%;研究能力69票,占总票数的9%;创新能力131票,占总票数的19%;实际操作92票,占总票数的13%;敬业精神72票,占总票数的10%;人际交往97票,占总票数的14%;心理素质39票,占总票数的6%;外语能力11票,占总票数的2%;发展潜力71票,占总票数的10%;人文素养34票,占总票数的5%。

图4 大学生工作岗位适应时间调查

图5 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哪些因素比较重视

图6 教育事业单位招聘时最重视的因素

图6中,对教育事业单位中对大学生最重视的因素调查,根据图表可以知道,学生干部3票,占总票数的1%;文体特长9票,占总票数的2%;性格特点73票,占总票数的14%;竞赛获奖15票,占总票数的3%;个人能力147票,占总票数的31%;面试表现114票,占总票数的24%;毕业学校56票,占总票数的12%;学历层次61票,占总票数的13%。

综上述调查,大学生在面试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进入一个教育事业单位前,应深入了解该单位的背景和文化,同时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在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当今大学生去求职时,重要的是要体现自己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潜力等等。教育事业单位最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在面试中有良好的表现必能为自己加分。进入工作,每个人都有适应期,经调查发现,大学生的适应期为4-6个月,在此期间,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来适应新工作。

3 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②从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分析,可以知道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面试技巧薄弱

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在学校中就缺少面试技能的锻炼,而且实际运用能力和处理职场礼仪方面很欠缺。面试不是简单的见面,还包括了面试者对被试者的了解和测试。这些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都太陌生了,大学生在面试技巧上存在缺陷。调查中,27%的教育事业单位职员认为应该提高大学生的面试技能,这说明毕业生对在高校所学的面试技能以及自我锻炼能力缺乏。

3.2 创新能力不强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同比下的各个技能中,创新能力所占比例为19%,是教育事业单位问卷调查中比较重视的一个因素。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主要体现在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理论部分,缺少实践环节。

3.3 综合能力不足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教育事业单位需要综合型人才的比例为76%,说明大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存在着不足,具体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能力不充分。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等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2)社会交往能力不够完善。④(3)组织管理能力不强。在大学中缺少管理的系统培训和锻炼,没能从部门以及班级的工作中提高管理能力,还未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4)缺乏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5)缺乏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

3.4 对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的适应

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树立相应目标和设置计划,不能按计划去适应环境。在大学中没有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更不能发现环境的规律。在调查所有成员中,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大学生要4~6个月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4 基于教育事业单位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4.1 做好面试资料准备工作

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时大多与单位是初次相处,对彼此都了解很少,况且现在大学生在求职前还没能拿到毕业证书,这时就需要毕业生在准备面试前精心准备自荐材料,师范生尤其应该向教育事业单位展示自己在校的学习阶段的基本情况及其他情况。自荐材料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面试单位的背景和文化。在得知自己面试的是事业单位后,第一要做的就是了解该教育事业单位的背景和文化,面试官会对其感兴趣;(2)学习成绩材料。包括自己的学习成绩情况,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证书等;(3)荣誉证书。对于一个师范生,教育事业单位比较想看到的一些荣誉,例如试讲比赛、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能很好体现自己专业技能的荣誉;(4)个人简历、求职信、推荐书等。求职信是最重要的自荐材料,因为它充分概括了求职者的各方面情况,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表现了求职者的个人素质。

4.2 学会及时的适应环境

很多师范类大学生进入教育事业单位后,在工作环境上无法及时适应,从而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为了能让大学生及时并很好地适应环境,小组总结了以下两点建议:(1)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对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应该全面而客观地认识这个社会。根据问卷调查可知,心理素质占大学生能力的39%,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环境的一项重要保障。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实现心理的成长。⑤(2)适应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思想道德修养是培养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主要课程。在校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际交往的积累。师范类的大学生更应学习如何适应环境。

4.3 “三型”人才的培养

(1)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师范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努力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2)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应注重在对师范类大学生的学术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类大学生进行学术方面的指导,通过一些学术交流会来扩展大学生的学术知识和能力。(3)培养综合型人才。首先,高校应促进学科综合化。不断扩展专业要求,加强文、理、工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互相整合。其次,高校的课程应趋于综合化。在课程设置时应注重重点学科和选修学科的结合。最后,大学更应注重加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⑥

5 结语

本课题通过对教育事业单位的调查,我们从教育事业单位视角上分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陷,总结出了大学生在学校,以及在社会上应该如何自我定位和锻炼自己;如何能够抓住重点,在今后就业上给予自己极大的帮助。

*通讯作者:曾云其

基金来源: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级别:省级,项目号:201310402040,项目名称:基于教育事业单位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提升研究

注释

①②方芳,郭多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时代经贸,2012(8):221-221.

③ 韩斗玲,李秀丽,何宗池.护理本科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九江医学,2009.24(1):85-86.

④ 杜春明,许龙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学园:教育科研,2012(8):61.

⑤ 撒承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95-96.

⑥ 刘永胜.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经济师,2002(11):120.

猜你喜欢
就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