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微信交友和信息交流状况的调查研究

2014-10-14 20:26温恒悦张薇薇
科教导刊 2014年27期
关键词:交友微信大学生

温恒悦 张薇薇

摘 要 文章采用调查法探寻微信对大学生交友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分析不同微信使用频率的大学生对微信的认知差异。通过对微信在结交朋友、功能使用、信息处理、与人交往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最后对两组持续使用微信但使用频率不同的大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微信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友圈和交友渠道,对于网络交友的不安全因素,大学生有自我规避意识,微信也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并且有成为主流的趋势。

关键词 微信 大学生 交友 信息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Students Use We-chat to Make Friend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Status

WEN Hengyue, ZHANG Wei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survey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we-chat college dating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analysis of different we-chat frequency to students' cognitive differences. Through we-chat to make friends, functional u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four people exchanges and other investigation analysis. Finally, the two groups continued use of the we-chat but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concluded that the micro-channel to some extent expand the college's circle of friends and dating channels, insecurity network for dating, college students self-aversion, we-chat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have become the mainstream trend.

Key words we-chat; college students; make friends; information exchange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机交友及信息交流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广泛应用。微信具有强大的联通功能,打造了一个“全民社交圈”,其传播方式是点对点和点对面的有效结合,这在无形中整合了具备地域特点的群体传播功能,并且具有广泛的LBS涵盖面,使得人际交往从个人所熟悉的强联系人群扩展到原本陌生的弱联系人群。微信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友渠道、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交流方式。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庞大受众群,新媒体的渗入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其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应当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所以,研究微信对大学生交友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1 研究背景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 2011 年推出的新型信息交流工具,它借助网络实现了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的交流和传输,同时支持多人聊天。目前,微信用户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当今信息网络技术以其雅俗共赏、内容丰富、影响面广、传播迅速等特点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网络人际交往是对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重要补充,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在现有的微信对信息交流的影响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微信在结交朋友、功能使用、信息处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旨在探究微信对大学生交友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信息交流平台,以及探究使用频率不同的大学生对微信这一新型交流工具的认知与理解。

2 调查研究概况

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目的是探索微信怎样影响大学生的交友和信息交流方式。具体包括:大学生如何使用微信结交朋友;大学生如何使用微信和熟人以及陌生人沟通联系;大学生对微信功能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出的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大学生如何通过微信获取自己所需信息以及怎样处理信息。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问卷结合校园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果尽可能合理有效。网络调查问卷开放两个月,收取了13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34份,校园随机访谈采访了60位学生。对回收问卷进行录入、整理运用SPSS19.0和Excel等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2 数据统计处理

网络调查问卷中关于微信使用频率的描述可以看出,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使用微信,并且有一半以上人经常使用。另外,从访谈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60名受访人员均知道微信,16人不使用微信,其中有5人曾经使用过微信。由以上数据可知,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广泛,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的所有研究分析基于有效问卷和访谈实录进行。

3 微信对大学生交友的影响

3.1 微信交友方式及交友对象

微信中加好友的方式共有八种,分别是通过QQ号码加好友、通过手机通讯录加好友、扫描二维码、摇一摇、通过漂流瓶加好友、通过搜索附近的人加好友、通过搜索公共账号加好友以及通过微信账号加好友。这八种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现实世界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强化,另一类是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中不断地发掘新朋友。

调查结果显示在“同学”、“朋友”、“老师”、“父母”、“其他亲人”、“陌生人”这六类人中,大学生主要和同学、朋友使用微信沟通,且频率较高,和陌生人使用微信交流的频率最低。

3.2 微信交友中对陌生人的态度

问卷调查对象体现出的处理陌生人所传达信息的积极程度、对陌生好友的感情可靠程度的判断以及微信中陌生好友所占比例三个变量均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尺度进行测量。从问卷中相关题目和访谈情况得知,大多数人对于陌生人传达的信息不会轻易相信,其他人具有“查证倾向”的行为,会从对方资料、交流方式等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您认为微信上与陌生人交友的感情可靠程度为多少?”此题结果作为“信任程度”数据,“微信好友中陌生好友所占比例”定义为“陌生程度”。

表1列出了变量间的Spearman(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每组变量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对陌生好友的感情可靠程度与微信中陌生好友所占比例之间(0.435),结果表明用户所认为的陌生好友感情可靠程度越低,其微信中陌生好友的比例也越低,对待陌生人传达的信息处理态度越消极。

表1 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3.3 大学生微信交友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

研究表明个体会通过网络元素表达一种对自我形象的诉求。这在微信中常见的就是对账号网络名称、头像、个性签名等的设计。对这些元素的设计,表现出社会个体不同的兴趣爱好、文化品位、生活方式等,通过这些举措将处于网络空间中形形色色的人标签化和符号化,为有相同爱好或相近品位的社会个体创造交往的机会和空间。个性化的设置利于用户利用LBS功能结交兴趣相投的好友,也容易出现一些人捏造虚假个人信息来搭讪和传播虚假信息、诈骗信息的行为。对于在微信上填写个人信息和头像的真实性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57.03%的受访者选择“大部分真实”。通过访谈可知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工具中很看重隐私的设置和安全性,部分学生尝试用定位功能结交陌生好友,绝大多数学生不与陌生人进行深入交流。对于搭讪行为和诈骗信息,访谈的60名同学中有3名女生表示收到过陌生男子的搭讪,但未进行回复。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使用微信主要和熟悉的人进行联系,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并且较为注重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微信对大学生信息交流的影响

4.1 微信中的信息传播

首先,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来说,基于联系人“强关系链”的特性,微信使用者与其联系人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也就决定了双方通过微信传递与反馈信息内容更私密。其次,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来看,微信传播渠道具有私密性和半开放的特点。一方面,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是点对点的传播,只有联系人双方可看听到,其他联系人无法获知。另一方面,“朋友圈”的功能也满足了使用者自我展示的需要。

微信打破了传统的沟通对象和沟通方式。微信的沟通对象从广义上理解可分为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机器的沟通。有朋友间一对一的沟通,消费者与企业(公共账号)之间的沟通,陌生人通过“摇一摇”、“漂流瓶”来沟通。沟通方式有文字、语音、视频、图像、表情符号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微信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主要通过文字及语音聊天、朋友圈和关注公共账号。

4.2 微信公共账号及朋友圈信息交流特点

大学生经常使用朋友圈发表自己的状态、照片,分享链接等,调查结果显示,朋友圈中受到用户认可度较高的是“非互为好友不能查看评论”这一特点,保护了用户的隐私。微信的公共账号功能,属于点对点的大众传播模式,只有订阅用户可以接收。使用者可收到公共账号定时推送一些相关的资讯消息,也可与公共账号的管理者进行互动。对于接收到的信息,微信用户可以选择转发给好友, 也可以在朋友圈中分享链接。这种“病毒式传播”有强大的信息扩散能力,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但也会因此出现信息冗杂重复性过高的弊端。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关注较多的三类公共主页类型为:搞笑娱乐、资讯类和名人明星。对于微信公共账号的不满意之处主要体现在“缺少想关注的公共账号”、“垃圾信息广告较多”。说明微信的公共账号还未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较为凌乱,不够合理。

5 开放式问卷的答卷内容分析

本次调研的重点在开放题“什么原因促使您使用或一直使用微信”。通过该开放题,可以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于微信的使用和看法,结合问卷中的选择题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交友和信息交流的影响。此开放题的研究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用户使用微信的频率为“非常频繁”和“比较经常”,第二组用户使用微信的频率为“偶尔”和“几乎不用”。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了扎根理论的定性方法,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根据用户对该开放题的答卷情况,删除无效文本,得到有效答卷第一组71份,第二组36份。无效文本包括无意义的文字、未正确理解题意的答卷结果。两组开放题的有效答卷率分别为91.0%、72.0%,第一组的答卷明显好于第二组。采用扎根理论的定性归纳方法,将所有有效用户答卷内容进行提炼、归并和编码。内容归并和编码表如表2所示。其中结构性因素是通过内容分析加以提炼后的因素,编码是为了方便对答卷内容进行定量统计和特征分析。答卷文本中含义模糊不清的未予归类与参与统计。

表2 答卷内容分析的编码表

基于表2中的编码,对每份答卷进行内容标引,最后统计各个结构性因素的出现频次和百分比汇总成表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两组用户在普及性及实用性两方面较为集中。关于普及性,微信是由腾讯公司开发的,该公司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且腾讯QQ有强大的用户基础,这也是微信自推广以来用户飞速增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软件的实用性是基于软件自身功能的开发设置,这也是一个软件受到用户欢迎的重要因素,微信语音功能的便利性,免费短信和节省流量,并且微信与QQ相关功能的连接也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外第一组用户强调微信的便捷性,这是在其频繁使用后得出的结果。

第二组用户在选择使用微信是考虑的因素较为单一,对微信的了解也较为表面,未涉及到微信在私密性方面的考虑。在第一组的结果中可以看出,“私密性”的比例占3.8%。使用频繁及经常使用微信的用户对于微信的了解更加深入全面,考虑到了微信与其他交友软件比较得出的优势。根据第二组用户的答卷结果来看,在“普及性Q”、“凭感觉F”、“实用性U”三方面考虑的比例高于第一组用户,且两组用户在这三方面考虑的比例都较为集中。由此可以看出,微信强大的用户群和多种应用功能是吸引新用户及使用户持续使用的强有力的因素。

表3 两组答卷的结构性因素频次对照表

6 结论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微信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手机软件,具备丰富的交友和信息交流方式,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通信方式,具有更好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并且,满足了其追赶时代潮流的需求,微信用户基础较大,发展迅猛,比较看好微信的发展前景。

(1) 从交友方式上看,微信提供了一个陌生人交友的平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大多数人对虚拟环境下的感情表示怀疑,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很少有人深入与陌生人沟通。更多的大学生还是通过微信和熟悉的人进行交流,并认为微信聊天设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有利于增强现实生活中的感情。

(2)从信息交流上看,微信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短信和QQ成为一种新的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广泛的手机软件,文字交流逐渐向更为形象生动的语音和图片交流转变,并且从微信公共平台上获取自己所需资讯消息,个性化定制的信息和交流成为了一种趋势。

(3)高校管理者应重视微信平台,在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和人群较多的这一平台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状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建立学校或院系的微信公共账号,把院系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模式会让思政教育有更好的灵活性。建立和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公共账号可以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起来,并且学校官方建立的公共账号更贴近学生需求,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网络虚拟性带来的不安全因素,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便利。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10300084X

参考文献

[1] 叶林洁.微信对信息传播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3(6):72.

[2] 张长乐.微信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的构建[D].安徽大学,2013.

[3] 王潇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为及意图探讨[D].兰州大学,2013.

[4] 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结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

[5] 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39-40.

[6] 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研究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7] 王传龙,韦娜.浅析“微信”产品的交互设计——创造一种生活方式[J].商业文化,2012(3):164.

猜你喜欢
交友微信大学生
孔子论交友
闲谈“交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大学生之歌
微信
微信
微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