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旭芸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正面临着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那就是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与严重的行为异常现象正日益增加。处在社会边缘的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大任务,值得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任课教师重视和研究。语文教学作为技工学校中的文化理论课,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词:语文;心理教育;渗透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科,肩负着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的独特优势,抓住教学契机,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技工学校的教材精选的很多文章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水平,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文以载道,道寓于文。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无论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所占的课时数来看,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我们不仅要抓好语文教学的质量,还要巧妙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一、语文教学渗透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技工学校,多数学生在学习、生活、语言、交际、纪律等方面的习惯较差;集体意识不强,缺乏爱心、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较为严重;不少学生的性格孤僻,情感脆弱,这就造成学生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科基础知识差;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和意志力;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或是敷衍了事,学生易对学习失去兴趣;家长对学习认识的片面性,重结果轻过程,放任自流的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更是雪上加霜。正是基于此,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渗透无痕,润物无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发现心理问题,及时纠偏。在教学中还要以活动为载体,积极鼓励,实施积极的心理暗示,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
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与生俱来就有其强烈的思想性。“语文科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它们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还容易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教学环境。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向学生推荐好词好句,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胸襟;可以利用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增加他们的阅历,让他们能从容应对生活的难题;可以对某一篇课文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文章深层的内涵,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悟;还可以利用命题作文,让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来体验、感受生活的艰辛,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可以说,语文教学可以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学课堂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的另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三、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传输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心理渗透
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1.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目前,由于学习和交往环境的日趋复杂,学生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心理的急剧变化容易使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堅韧的意志。首先要尽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生命。如讲授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时,琼珊也曾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坚强的信念是我们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其次,科学引导,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培养出坚忍不拔的意志。学习《项链》让学生明白虚荣心的害处,敢于承担责任,坚强面对困难,热爱劳动的人才是最可爱、最美丽的。课文中类似的素材很多,我们要设计具有艺术魅力的导语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用巧妙的设问引起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对他人的关注,从而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最后,我们要善于发掘真善美,丰富学生情感,陶冶性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并以此为基点,延伸开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如,在学习中技语文第三单元“感受亲情”中,《离别的礼物》中的祖孙之情;《我的母亲》《父子应是万年交》中的父母之爱;《最后的常春藤》中手足之情都在家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在语文课堂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基于对这一新理念的认识,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如,当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学生就会感到很亲切;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或动作又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会主动地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2)创设好奇乐学的教学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敏锐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积极创设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如讲故事、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让学生亲近课文,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遇是留给那些执着、认真、工作从不马虎的人的”,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父亲西蒙、M.博西先生夫妇,学生积极性很高,对学课文一下就产生了兴趣。这种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
(二)在教学管理中进行渗透
1.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有所不同,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爱好、能力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章、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所以我们要专门研究学生的心理,针对“上等生”的“求胜”心理,“中等生”的“随便”心理,“后进生”的“破罐子破摔”心理,进行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不甘落后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通过层次教学,都可以逐步得到提高,有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针对这样的学生,我采取鼓励、激发的办法,有些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学,独立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进行,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及时予以帮助,使学生在心理上消除了自卑感和消极情绪。
在课堂中,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形成师生互动。有时安排学生进行课前演说,鼓励学生站在讲台前,面对全班学生演说,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做法我在授课的班级中坚持了五年,以前不敢大声说话、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讲故事、讲知识等互相交流的过程,从不同程度上都变得更大胆、自信了。
2.再严格的教学管理也渗透著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管理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求实的态度,从日常作业开始,要求字迹端正,遇到问题仔细认真地完成;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坚持阅读,培养学生学习上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成熟稳定的情绪和性格。
总之,各门课程的老师,应当通过对心理学及其它有关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以身作则,和学生平等相处;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视每一个学生为独立的个体;赞赏学生的成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给予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聆听学生的倾诉;在不同场合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扎实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只有这样,学生心理素质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葛明贵.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01.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