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霞 陆雪松
摘 要: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对于自身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学生的成长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不良影响。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指路人,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找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有效建议,从而改善现状,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形成原因 解决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辅导员自身的原因
1.辅导员个体性格差异的影响。
个体性格对于人的工作表现有直接影响,辅导员面对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心理承受度等个人性格特质都是引发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
2.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和角色冲突的影响。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高校辅导员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深入研究,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当个体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种种差距,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现象就会出现,进一步导致其对这份工作的胜任感和信心下降,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3.家庭与工作冲突的影响。
家庭与工作是每个人都要接触到的两个领域,辅导员也不例外。辅导员每天工作时间实际上远远超过八小时,可以说辅导员无时无刻不处于“备战”状态,使得辅导员对于家庭付出的时间少很多,此外辅导员在工作中的压力或多或少会带到家庭中。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家庭与工作的冲突,使其对工作不满。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辅导员绩效考评机制不科学。
现在高校对于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多侧重于定性,即凭测评人的主观印象对辅导员之前的工作进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测评人的主观好恶,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而且由于辅导员工作繁琐复杂,一些工作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即使提前做好各种预案策划,还是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面对突发情况,辅导员并没有相关经验,处理结果可能直接影响其最后的考评结果,这会让他们对这份工作的信念产生怀疑,从而产生厌倦的感觉。
2.辅导员激励机制不完善。
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为奖酬相对不公平。由于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杂,占据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相比于其他专业教师,他们在科研方面的时间较少,因此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回报就较少。而辅导员多由青年人员构成,他们的生活压力较大,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们的日常工资是不能满足其需求的。但是他们的付出很多,这种付出与收入的不成正比,也影响其对这份工作的认同感。
3.辅导员职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还是比较狭窄的,各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保障机制并不完善,辅导员的职务职称提升依旧较为困难,其转岗渠道不畅,向外输送机会较少,职业发展空间相当局限。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受传统观念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社会大众对于高校辅导员的理解支持度不够。有些人认为辅导员只是做着和学生有关的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并没有技术含量,任何人都可以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辅导员的职业期望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社会大环境的不良氛围会让他们对这份工作失去原有的信心和热情。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关对策
(一)个人层面
1.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提高抗压能力。
辅导员应对自己的工作有明确清晰而正确的认识,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抗压能力,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自己遇到的困难,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
2.营造家庭支持氛围,找到家庭与工作的平衡点。
家庭的理解支持对于辅导员更投入地工作及工作压力的缓解有很大影响。因此辅导员应在家庭中争取家人对自己工作的理解,高校可以给予辅导员相应的家庭补贴等,给予辅导员更多支持,缓解其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等。
(二)学校层面
1.改变传统测评机制,尽量做到更公正公平。
高校可采取新的测评方式,如定量与定性结合,过程测评与结果测评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高校可组建独立的绩效考核小组策划组织这些工作,同时建立相应的绩效反馈机制,对辅导员的绩效提出相应建议,以对辅导员工作的改进起到指导作用。高校应将辅导员的测评与其岗位晋升、奖金报酬结合起来,对其工作起到激励作用。
2.完善辅导员激励方式,提高其工作热情与激情。
首先高校应给予辅导员倾斜的专项薪酬奖励,因为辅导员业余时间仍投入较多时间在工作上,高校可给予其相应的补贴与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激励与弥补作用。其次,高校应明确划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减少其事务性工作,使其有更多时间投入科学理论研究,并给予其相应的资金支持。让辅导员可以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对自己的工作有指导作用。最后,高校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如辅导员交流激励沙龙会、辅导员进修培训奖励等。
3.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强化辅导员的职业信心。
目前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较窄,严重影响高校优秀辅导员的培养与留任。高校应切实从辅导员角度出发,明确他们的需求,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条件。高校可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为他们的职务提升、转岗需求、专项培训等提供制度保障。高校还可加强对辅导员的精神支持和认同感,重视对辅导员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从而强化他们的职业信心。
(三)社会层面
加强社会公众对辅导员的支持理解,构建微博、人人等网络宣传平台使高校辅导员的生活真正走进公众视野,让社会公众了解辅导员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尊重与情感支持。
总之,只有从辅导员个人、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做出相应努力,才能有效改善现状,更好地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优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俊鹏,龚瑾.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前沿,2013,(24).
[2]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