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伦
摘 要: 文章全面地介绍了学生阅读历史课本的基本方法,包括理清结构、归纳要点、充实内容、前后连接等,具有较突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阅读方法 历史课本 学习效果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历史课本的基础上了解历史基础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途径。现就学生如何读好历史教科书,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希望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定的影响。
一、理清结构
所谓理清结构,指通过指导学生对历史课本章节目录和一课内大小标题的阅读,掌握历史知识结构,更容易地记忆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清晰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更深刻地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首先从教材目录入手,指导学生读懂教材的宏观结构是: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政治,近代中国和西方的政治,现代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第一单元主要讲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学习每一课内容,指导学生微观上理清每一课的历史知识结构及内在联系。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其小标题有三个: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标题反映的历史知识结构不清晰,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需要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重新整合。本课主要讲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三大内容:第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是秦朝统一;第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内容和表现(包括确立皇帝制度、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推行郡县制度);第三,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每一课每一子目的历史内容可将其划分为若干部分,便于记忆和掌握,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天京叛乱的过程可将其划分为:杨秀清逼封→韦昌辉滥杀→石达开出走等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其归纳为歌诀:一读章节二读“导”,线索结构最重要;过程层次划分清,归纳要点易记牢。
二、归纳要点
所谓归纳要点,就是将课本中的内容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其要领是通过阅读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内容归纳出要点或找出关键词,将其压缩为简明扼要的内容。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其中八七会议的影响,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关键词将其概括为“纠正错误”、“指明方向”。通过对知识的整理,既掌握知识,又吃透课本,提高能力。
三、充实内容
所谓充实内容,就是阅读与课本相关的内容资料,对课本叙述简略的内容进行充实与升华,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了中国重要的外交方针“求同存异”,教材没有详细分析其内涵,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当时国际国内背景进行分析。所谓“存异”,就是国与国交往要撇开分歧,撇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尊重彼此的差异,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所谓“求同”,就是共同捍卫或尊重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充实知识,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前后连接
将课本中看似孤立的事件、现象通过其内在关系连接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一战的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引出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一战战败国被战胜国宰割和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滋生了许多矛盾,推动了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以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历史事件,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融会贯通
所谓融会贯通,就是对课本中的历史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历史概念除实体概念外,其“虚”概念往往属隐性知识,包含在课本的不同章节之中,这要求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去理解。如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课本中只讲了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和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及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等,并没有直接讲述相持的含义,那么到底相持阶段中“相持”的含义是什么呢?据新华字典的解释:①相持指彼此争持、互不让步;②也指斗争双方势均力敌。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本章内容:①日军与中国军队的相持(请注意中国军队的含义)?②日军与中国抗日武装力量的相持?③日军与“国民党军”的相持?④日军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相持?通过这样的指导性阅读,学生理解了相持的含义,自然得出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是抗日中流砥柱的历史结论。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历史课本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阅读,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地指导学生阅读,“授人以渔”不失为新课程教学方式转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