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思考

2014-10-13 05:44:44唐凡
考试周刊 2014年69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数学教学

唐凡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迫在眉睫,教师只有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才能跟上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知识迁移,那么在面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时候也就能从容面对,最终让学习顺利开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知识迁移能力 培养方法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之后,特别是初二学习阶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明显差异,学优者越学越优,一些学生则每况愈下,陷入了学习的困境。如果我们深入课堂观察,就会发现更直观的问题,学习好的同学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就会了,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学困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只要题目稍微改变一下就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认为学困生学得很“死”,说得更客观些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差。建构主义学说提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能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就会更高,质量就会更好。实质上就是要求学生顺利实现知识迁移。

迁移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会拉小提琴的人学习拉大提琴也不困难,这是我们不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了迁移。我们给迁移下个定义,简单地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果我们对迁移的性质进行分类,那么它包含了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同时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面临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的过程。因此,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它直接反映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教师应该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成功地实现知识迁移呢?我是从以下方面考虑的。

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为实现知识迁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相差巨大,学生主动学习,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那么实现知识迁移也能够更顺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探索,讨论。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充满学习动力,乐学、善思,为实现知识的迁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前提。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打下坚实的基础能让对新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小学里我们学习了非负数,进入初中后开始学习负数,如果小学的基础很牢靠,那么在学习负数的时候就会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因此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前提。

三、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必备要素。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精心备课,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在备课环节,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材,力图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效实现迁移,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的时候,就需要类比一次函数的概念,可以直接抛出一些判断提醒,让学生进行分析、探索,学生就会不自觉运用知识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在教学环节中,首先需要创设有利于知识迁移的情境,不要让知识显得很枯燥无味,在教授相似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多举例生活中的“相似”,为学习相似三角形埋下伏笔,还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便于学生学习,同时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如果学生知识储备与要掌握的新知识差异很大,那么实现知识迁移就会存在困难,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更要科学,多运用类比、变式的训练,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同样在练习环节,更要注重设计练习题目,有效的练习能够让知识迁移更有效率。

四、在充分使用正迁移的时候还要避免负迁移的发生。

在知识迁移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定势。定势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G.E.Müller)和舒曼(F.Schumann)于1889年在概括重量错觉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定势理论认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决定的。在学习过程中,定势可能促进学习迁移,也可能干扰学习,产生负迁移。教学之后科学有效的练习对同一类知识的学习有正迁移作用。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各种证明方法后,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练习,题目如下:“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满足什么条件它们会全等呢?”这样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就会让学生形成正迁移,形成辩证的思维定势,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负迁移的影响,学习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会造成负迁移,例如有这样一条题目:“已知直角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分别为3,4,求斜边的长。”很多学生都不假思索地认为斜边长度是5。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就是定势的负迁移。我们可以在学生回答后稍作停留,试图让学生主动打破知识的负迁移。如果不行,也可以回溯勾股定理,进一步加深理解概念,通过以上方法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有很大帮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避免产生负迁移。正所谓教学相长,只有教师不断总结、提高自身教育素养,同时积极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拓展迁移思路,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数学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1:52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5:41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2:01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4:26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9:44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59:33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55:33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6:53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4:48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