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精神构建高中语文课堂

2014-10-13 05:44凌小平
考试周刊 2014年6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构建方法要素

凌小平

摘 要: 语文是什么,语文要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课堂究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体现形式,这是广大语文教师都有所涉猎、有所思考但又感困惑的问题。本文探究了语文的学科精神,并以语文精神为核心指导,思考构建良性高中语文课堂的要素和方法。

关键词: 语文精神 高中语文课堂 要素 构建方法

一、叩问语文精神:你是谁?

语文有精神么?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任何物象都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有形的内容,另一个是无形的精神。语文作为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除了有可见可感的文字内容之外,自然有其独特精神。

那么,语文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一千个人也许有一千种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果我们再思考这一问题——语文最终是为了教交给学生什么?则也许能够借此领悟真正的语文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工具,并通过这一工具,实现自我人生境界的提升,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这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所在。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语文精神,自然以学生的终极身份——人为核心。

语文精神,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各种物象,探寻生命意义,感受人类情感的美好,体验生命中的本真。

语文精神,是引导学生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懂得生活在于脚下的方寸、远方的天空,是现实与梦想的交汇;明白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知晓人作为民族一员的责任和担负;不迷信他人,亦不姑息自己,直面灵魂,拷问本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语文精神,是引导学生挺直脊梁,独立思想;追求淳朴,向往崇高;渴望探究,学会创造,张扬真与善的品质,铸就独立完整的人格。在人生的道路上,踏出现实的诗意,弥散人性的光芒,播撒人间的温暖,共创美好未来。

二、攫住语文精神:忘记你我做不到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是为育人,育大写之人,首先要树起人的品质、精神,其次为知识、能力。语文课程是教育之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亦应指向人的灵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语文本身需要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语文精神。

忽视语文精神,漠视语文精神,甚或无视语文精神,都将自酿苦酒,自吞苦果。

在语文教学的沧海中,各路人杰各展身手大显英雄本色。或优美或谐趣或睿智的导入;启人思考的问题设置;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教材互动;舒缓有致的节奏;整个课堂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严丝无缝。这些达到了教学的极致,这样的课堂堪称完美。可是,这样的完美课堂平时根本见不到,只存在于公开课上。为什么?为了能有这样完美的展示,执教者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汇聚了备课组同仁的集体智慧,甚至之前还有过一遍或数遍的彩排,这样的完美原来是表演出来的,它不是原生态的,而是预设的。

布鲁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备课细致,其实常常就是在不断地预设课堂。在深入钻研教材、参阅大量资料之后,设计教学思路,设计课堂提问。课备得越细,设计得也越细,预设也就越多,课堂随机生成的机会就越小。课堂教学完全按老师的课前预设行进,老师可以随心所欲地“规划”课堂教学。

人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随意塑造的物品,人实际上是一个由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把人看成一块可任意涂抹的白板,看成是一种可任意塑造的物的学说,都是错误的。

对这样的教学形式的研究和追求,说到底是背离语文精神的。因为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是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开发,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滋润光彩的“人”。

有些语文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投入课堂,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八卦娱乐,插科打诨,无厘头,低俗笑话,纷纷被引入课堂。语文课堂热闹了,学生也被吸引住了,但新的问题也就出现了——难道这就是诗意博大的语文?这就是所谓的语文课堂?

所以莫只见“美丽的纱衣”,而忽视了“纱衣”下“浅薄的思想”。要注意幽默生动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为了调节气氛、吸引学生,还是出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如果单纯为了调节气氛、吸引学生,则于教学无大益处,如果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而引入八卦娱乐,插科打诨,无厘头,低俗笑话,则也会使学生注意力转移,神游物外(笑话,八卦中),只是把学生的思维从一条岔路,引向另一条岔路,得到表面的专注与热闹,而于教学实际无益。

上述问题及许多未曾提及的问题,在时刻牢记语文精神的前提下,都是有可能避免的。

三、以语文精神构建高中语文课堂:我们共同的幸福追求

(一)教材编排凸显语文精神

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了“以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的教学目的,新《语文课程标准》较之之前的教学大纲,更加强调语文教学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提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启迪性灵,树人为本”成为执教新教材语文课堂的神圣使命。新高中语文试验教材,编排了占比约百分之六十的文学作品,精选了我国各时期的作品,整套教材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闪烁出民族文化的光芒,能领略外国文化的芳香。这套教材,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塑造人的心灵。教师能够较为轻松地让学生从优秀作品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格,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这样的教材支撑的高中语文课堂,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师执教践行语文精神

《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语文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内在修养,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自如挥洒,不靠浮浅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而凭借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正视语文教学中的“完美”与“有缺”,摒弃“虚假的完美”,在“真实的缺憾”中带来心灵朴素的回归。拓宽“期待视野”,发现“意义空白点”,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在潜移默化中将这样的思想与精神“灌输”给学生,最终成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与精神。

在高考指挥棒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被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所以语文教师要从常规思维模式中挣脱出来,带来语文课堂教学新的视角和趣味,引领学生品味风格各异的优秀文学作品,净化心灵,陶冶性情,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浸泡在情感的生命源泉中,让人类各种美好的情感顺着学生身上的每一个毛孔,渗透至他们的血液乃至灵魂中,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

语文老师气质、禀赋、学识、经历、性格等的不同,注定了语文课堂的风格多样。语文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本最有个性、最精彩、最有可读性的书。语文课堂绝对不止一种模式、一种风格,语文老师们应在各自的课堂上展现自身独特风采,以此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让他们自觉投入语文学习的海洋,感受和领略其中美好。对于语文老师来说,适合自己气质性格和学生实际的课堂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所以,让个性的语文老师上个性的语文课,让语文课堂百花齐放,才是语文教学的春天,也才真正符合语文之精神。

(三)文质合一成就语文精神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这几句话,不仅适用于为人之道,而且适用于指导语文教学。语文精神(质)是语文的内质,是语文的终极追求;语文的外在表现形式(文),是辅助语文精神最终实现的手段。语文,只有当本质精神与外在形式相契合,才成为真正理想的语文。语文之为真正的语文,才能真正成就语文精神。

语文语文,简单说就是“语+文”,语言和文学,文学本就有高雅与通俗之分。语文教学的内容俗雅兼有,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的方式灵活多样。语文教学切不可一味求雅,就如吃菜,单一口味,再美味时间久了也令人生厌。菜肴多样化,既做到了营养均衡,又能以多样化的菜式引发人的食欲,使吃变成一件充满吸引力、充满乐趣的事,在愉悦中增进营养吸收,促进身体健康。所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当在语文教学中共存。

对于低年级阶段,学生语文基础和素养比较薄弱的,采用通俗生动的教学方式,才符合人的接受习惯特点,从心理上看,通俗生动的教学方式,能消除人对所学内容的恐惧心,并产生亲近之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信心。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论语·雍也篇》)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要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才能带领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大量生理心理实验证明:情感愉快则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象活跃;反之,消极情感则会阻抑认识活动的开展。

而到了高年级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素养,可以较多尝试高雅的教学手段。这符合学生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心理需求,能够增强学生的诗意感受和成就感。

语文需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形式和谐,能有效避免步入教学误区。如能有效防止为了把学生拉回课堂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将八卦娱乐,插科打诨,无厘头,低俗笑话等引入课堂,把学生的思维从一条岔路,引向另一条岔路,只得到表面的专注与热闹,应避免使语文庸俗和低俗化。

(四)学生成长延展语文精神

攫住语文精神要义,把握教材特点,研究学生特质,以个性化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自能让语文精神在学生身上闪耀出夺目光芒,展现出瑰丽色彩。学生在语文精神的光辉下沐浴、成长,带着语文精神的营养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学习、生活与工作,必能将语文精神的影响逐步扩大,并将语文精神的薪火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

[3]刘丽平.让人文精神照亮语文课堂[N].梅州日报,2004-06-27.

[4]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5]刘福君.语文教学,一个“情”字了得[J].语文教学通讯,2005(12).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课堂构建方法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浅论高中地理“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构建
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初探
农村电子商务成本效益数学模式的建立与研究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