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忠平
内容摘要:参课式教研,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其立足点在于学生,以让学生学会学、主动学、创造性学为核心,大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确定,小到教师语言的锤炼,均关注学生的特点,学生的需要,为孩子搭建一个量身定做的学习与成长平台。
关键词:以生为本 学生需要 心理特点
明天我就要参加市优质课比赛,上《全神贯注》这篇略读课文。晚上,校长召集了全体语文教师进行参课式教研活动——我是老师,其他老师既是学生又是导师——模拟上课。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以生为本”的立足点,让这次活动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一.“先得思考四年级学生的特点。”
“课堂”到了初读交流环节,我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老师们积极举手。这时,有人提出: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很重要,中高段的课堂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是,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所以我们先得思考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参课老师说。经过分析,我们得出:四年级孩子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不强,一般来说,孩子能说得非常详细,却不能简洁的表达,越是优秀的孩子越体现出这一特点。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进行简要地概括。而实际的课堂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第二天赛课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孩子的回答简直就是缩减版的课文梗概。
由此,我们明确了教学的方向,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课题扩展法”——谁在什么情况下全神贯注地干什么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训练。在实际的课堂中,经过老师的点拨、引导,每一个学生都概括得非常地好,也明确了什么是“课题扩展法”。
二.“先得思考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篇课文虽是略读课文,但教学点也很多。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将教学点定在课文内容上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先得思考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再来确定教什么……”
新一轮的讨论从“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开始了。通过研究文本表达,我们发现作者通过对罗丹动作与神态两方面的刻画,写出了罗丹在创作过程中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通过对人物“嘴、眼、脚、手”的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创作中全身地投入,通过“说悄悄话、激烈地争吵,痴痴地笑”等神态的刻画表现人物全心地投入,而这种全身心地投入正是全神贯注的真正内涵。
其实,孩子们对“全神贯注”已经有所了解,可是,他们对这个词语的定位在于很专心,聚精会神,是一个笼统、模糊的概念。我们的课堂,就应该引导孩子把这种模糊变得清晰,通过关注文本语言,明了文本的表达密钥,能够在自己平时的写话训练中进行迁移。最终,我们确定了主要的教学内容:1、理解“全神贯注”,通过品味人物动作、神态等知道全神贯注地投入热爱的事业是罗丹成为大雕塑家的原因,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2、学习课文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通过联想与比喻,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确定学习方式。”
“教什么很重要,怎么教,也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确定也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孩子们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这虽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不能略学生的学,更应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
既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趣味性,让孩子们乐学,又要关注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让孩子们高效地学。如何才能找到这样两全其美的方式呢?有老师提出了一个设计“已知袋”、“未知袋”、“预知袋”的教学框架:根据略读提示设计一张自主学习单,先让孩子们开展自主学习,引导孩子们发现通过自主学习能掌握的知识,放入“已知袋”。发现还需要探究的问题,暂时放入“未知袋”,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突破课文重难点,当问题解决之后,再把问题放到“已知袋”。并以“预知袋”的方式告诉孩子,一堂课结束时,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习永远是行进在路上的。让孩子带着问题来到课堂,更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孩子的思维引向深处,广阔处。这样的设计一提出,就让我们耳目一新,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设计关注了略读课文的学习特点,凸显了自主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关注了孩子的心理特点,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学会学习。的确,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孩子们在一张“自主学习单”的带领下,在“已知”、“未知”的转换中,学得有趣,学得高效……
近三小时后,这次教研在笑声中落下了帷幕。整个参课式教研,模拟真实课堂,老师们将自己降位为四年级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量身定做的学习与成长平台。我们的参课式教研也因学生而变得异常“美丽”。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