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平
又到一年一度岗位竞聘时,一位52岁的老教师来到我办公室与我“商量”。这位老师平平凡凡,没有骄人的成绩,也没有耀眼的光环,但她确确实实为教育、为学校、为孩子奉献了大半生,她的讲述令我感动。临近退休,再升不了级……对此我的确感到于心不忍。但是,规则是在大家反复商讨下制定的,感情用事,置规定于不顾,会让大家的心血付之东流。
思虑再三,还是不能轻易打破规矩。为她沏了一杯茶,请她坐下,我拿出了那张“岗位竞聘评价表”,和她一项一项地分析,优势在哪儿?不足是什么?下学期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也许是我的真诚打动了她,也许是她确实从规则中看到了希望,听我分析完,她拿着那张表格平静地离开了我的办公室。来年,我发现她有了很大的变化,积极参与学校所有活动,写论文参评,上公开课示范,作为一位快要退休的老教师甚至参加了区音乐教师基本功竞赛,与很多年轻人同台竞技……一位老教师的身体力行,为学校里很多青年教师的成长树立了榜样。果不其然,第二年她顺利“升级”了。
不能说她的努力没有功利性,但考察一项制度的建立是否有效,就是看它能否得到教师的认同与接纳,能否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成为教师平时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
好的制度的形成应该走“群众路线”。回想我校岗位竞聘方案,“规则”从群众中来,学校组织梳理归纳;“修订”到群众中去,学校组织再讨论,进一步综合意见;“执行”由群众决定,通过职代会表决确定。这种尊重教师的想法、关注教师的切身利益、着眼学校发展的决策,具有更高的接受度与执行力。
大禹治水,疏而导之。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不是用制度去约束人,而是用制度去引领人,改变人。优秀的制度文化,能够帮助教师确立对自身发展、学校管理的正确理解,凝聚强大的向心力,促进学校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