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玲
语文在高中应该处于很重要的地位,这不只是因为它在高考中占的分数比重比较大,更重要的是语文对一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整体素质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高中语文却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而且对语文的轻视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考区分度不大 高考语文考试,尽管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因试卷容量的限制,题型基本没有变化。再说,在两个半小时内要考查出一个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也是勉为其难的。高考重视的是基础,而大多数学生在经过高考前的强化训练后,一般也能考个一百分左右。又由于高考阅卷时间的限制,最应具备区分度的作文也趋于向平均分靠拢。所以,高考语文就出现了怪现状:有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很一般,但能在高考中得到较高的语文成绩;而语文水平很好的学生却在高考中失利。这种情况给后来的学生一个错觉,即语文学得好不好,对高考影响不大,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因此,上了高中后,学生就把语文学习排在了数理化之后了。
二是社会及相关领导的轻视 应该说这一点是第一点的延伸。因为高考语文成绩区分度不大,所以家长学校领导对语文的态度也是有偏差的。更有一些地方,取消语文早读,减少语文课时,暗示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数理化英语的学习上。家长和学校对其他学科的教师水平要求较高,对语文却格外“宽容”,认为只要是老师就能教语文,却忘了语文对执教者本身有很高的要求,而学校和教育机构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语文教师的培养。社会和学校的导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得过且过。
三是教学方法的陈旧 虽说新课改以后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能有多少?尤其在农村学校。学生基础较差,一般老师和学生认为只要上课听老师讲、认真记笔记就是语文学习了,学生没有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更不要说自主阅读了。而且,大量的试卷让学生陷入茫茫题海疲于应付,而量化的作业批改要求也让语文教师焦头烂额分身乏术,所以教师无暇做教学方法上的研究,学生也不想在语文学习上浪费时间,高中语文教学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处境。
由于以上原因,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真的让人难以恭维。就我所在的学校看,许多学生写出的字像是“甲骨文”,让人看不懂。因为阅读量少,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大多不能准确表达意思,有文采和美感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周汝昌先生在《语文第一课》中写道:“在我心中,总以为我们的教学要把语文放在首位,切勿误把此事视为非当务之急。因为这是素质教育的大本。一个语文不通或拙劣的人,他能在工作和事业中做得优秀良好,有所成就——我很难相信。”现在,正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时期,我们的社会,应该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之下,重视语文教育,尽快改变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不良现状,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摆正对语文学习的认识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语文素养这一概念除了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之外,还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所以对语文的教学和学习都应从原有的语文就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组成的误区中走出来。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能体味语言文字的艺术美、作品中的形象美、意境美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发现美的能力,尝试表现美和创造美。
二是变化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实践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的殿堂呢?重要的是要改变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学习《故都的秋》,在品味文章语言时,播放反映秋声秋意的民乐曲,引导学生把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进行比较鉴赏,反复朗读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让学生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体味学习语文的乐趣。当然,内容不同,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语文课文有的适宜精讲,有的最好美读,有的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学习,有的借助音乐感悟,有的可通过图片联想……所谓教无定法,这在语文教学中尤为明显。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很多时候感到很无力,只是我从没放弃过改变这一现状的尝试,相信高中语文教学目前的处境,终有一天能得以改变,让语文真正彰显出它的魅力。
★作者单位:甘肃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