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凤
摘 要: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农民增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息息相关。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增加工资性收入,而增加工资性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的二、三产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则是转移得以进行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农民增收;收入构成;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031-02
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在农民增收。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更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挖掘出其消费潜力,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是启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农民增收问题已是关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构成分析
研究表明,农民消费倾向是高于城镇居民的,农民收入的增长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由此,必须弄清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情况,找出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农村居民纯收入按来源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与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三类。
根据表1的数据分析得出,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十年共增长8.6%;家庭经营纯收入虽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其比重已逐年在下降,10年共下降13.9%,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在逐年上升,由于所占比例较小,可暂不考虑作为农民增收的路径。从表1中看出家庭经营纯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处于第一位的,为了更好地揭示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分析农民纯收入总量的增量及构成(见下页表2)。
下页表2 的数据表明,农民纯收入总量基本上是逐年上升,在2009年出现了大幅下降。在农民纯收入总增量的构成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量比重很不稳定,有增加有减少,增加的幅度不大;转移性与财产性收入增量的比重较小且不稳定;与前两者相比,工资性收入增量所占比重2002—2011年逐年上升(只是2009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工资性收入增长有力地保证了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与对策分析
1.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问题都是一个难题,制约农民增收尤其是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原因有很多,从客观原因看,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以顺利实施;从主观原因看,主要是因为中国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低。
世界各国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经验就是减少农民人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场无法引导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在向城市的转移中受到诸多阻扰,即使进入城市,也因为这种体制结构的原因受到歧视,干着城市居民不愿干的“脏、累、待遇低”的工作。
农民受教育的水平与其就业的层次、收入的多少和生活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中国农民接受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有很多基本上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直接导致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其从业渠道往往也因自身素质低而受到限制,这些农民在外出务工时,所从事的多是体力劳动,且薪酬较低,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受到很大的制约。
2.农民增收的对策分析。要想让农民富裕,就必须先减少农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乡镇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来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合理有序地推进小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城市化,以小城镇化建设来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产品需求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小城镇的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城镇建筑的建设上,关键是要让这些小城镇拥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吸收尽可能多的劳动力,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筹,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使农民能够顺利进城务工,减少依附土地的农民数量。农民的减少不能只看数量,还要看质量。只有建立在高素质劳动力基础上的农业才能发展,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民数量必须减少,而质量也必须提升,否则无法促进农业的真正发展,也无法实现农民的长效增收,更无法带动经济增长。
农村教育在农民增收问题上处于基础性地位。政府部门应逐步建立公平的教育保障制度,长期以来,教育跟户籍挂钩,使农民和农民工子女在教育问题上受到诸多的不公正待遇,处于教育的最底层,农村教育质量难以提升。同时,基层政府应重视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增加农民继续教育的机会,拓展农民提升的空间,在乡镇村组开办职业培训机构和农业函授大学,组织岗位技能的培训,让农民掌握一定的技能,从实事上为农民服务,促进农民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综上所述,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必须全面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让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已经与城市匹配,否则即使转移到城市也无法站稳脚跟,最终还是会返回农村,而农民增收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增加农民收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市场消费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是带动经济更快发展的保障。而农民增收问题除了客观制度上的原因所限制外,最主要的是农民自身条件的缺失所致。
教育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因素,必须着手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广大农民的长效增收,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王宏宇.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4).
[2] 朱强.农民增收与提升农民素质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8).
[3] 陈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4] 刘伟.农民增收问题的理性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3,(22).
[5] 喻平.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3,(7).
[6] 国晓丽.农民增收路径的分析与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4,(6).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
摘 要: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农民增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息息相关。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增加工资性收入,而增加工资性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的二、三产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则是转移得以进行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农民增收;收入构成;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031-02
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在农民增收。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更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挖掘出其消费潜力,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是启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农民增收问题已是关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构成分析
研究表明,农民消费倾向是高于城镇居民的,农民收入的增长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由此,必须弄清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情况,找出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农村居民纯收入按来源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与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三类。
根据表1的数据分析得出,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十年共增长8.6%;家庭经营纯收入虽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其比重已逐年在下降,10年共下降13.9%,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在逐年上升,由于所占比例较小,可暂不考虑作为农民增收的路径。从表1中看出家庭经营纯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处于第一位的,为了更好地揭示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分析农民纯收入总量的增量及构成(见下页表2)。
下页表2 的数据表明,农民纯收入总量基本上是逐年上升,在2009年出现了大幅下降。在农民纯收入总增量的构成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量比重很不稳定,有增加有减少,增加的幅度不大;转移性与财产性收入增量的比重较小且不稳定;与前两者相比,工资性收入增量所占比重2002—2011年逐年上升(只是2009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工资性收入增长有力地保证了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与对策分析
1.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问题都是一个难题,制约农民增收尤其是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原因有很多,从客观原因看,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以顺利实施;从主观原因看,主要是因为中国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低。
世界各国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经验就是减少农民人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场无法引导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在向城市的转移中受到诸多阻扰,即使进入城市,也因为这种体制结构的原因受到歧视,干着城市居民不愿干的“脏、累、待遇低”的工作。
农民受教育的水平与其就业的层次、收入的多少和生活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中国农民接受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有很多基本上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直接导致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其从业渠道往往也因自身素质低而受到限制,这些农民在外出务工时,所从事的多是体力劳动,且薪酬较低,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受到很大的制约。
2.农民增收的对策分析。要想让农民富裕,就必须先减少农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乡镇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来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合理有序地推进小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城市化,以小城镇化建设来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产品需求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小城镇的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城镇建筑的建设上,关键是要让这些小城镇拥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吸收尽可能多的劳动力,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筹,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使农民能够顺利进城务工,减少依附土地的农民数量。农民的减少不能只看数量,还要看质量。只有建立在高素质劳动力基础上的农业才能发展,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民数量必须减少,而质量也必须提升,否则无法促进农业的真正发展,也无法实现农民的长效增收,更无法带动经济增长。
农村教育在农民增收问题上处于基础性地位。政府部门应逐步建立公平的教育保障制度,长期以来,教育跟户籍挂钩,使农民和农民工子女在教育问题上受到诸多的不公正待遇,处于教育的最底层,农村教育质量难以提升。同时,基层政府应重视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增加农民继续教育的机会,拓展农民提升的空间,在乡镇村组开办职业培训机构和农业函授大学,组织岗位技能的培训,让农民掌握一定的技能,从实事上为农民服务,促进农民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综上所述,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必须全面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让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已经与城市匹配,否则即使转移到城市也无法站稳脚跟,最终还是会返回农村,而农民增收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增加农民收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市场消费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是带动经济更快发展的保障。而农民增收问题除了客观制度上的原因所限制外,最主要的是农民自身条件的缺失所致。
教育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因素,必须着手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广大农民的长效增收,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王宏宇.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4).
[2] 朱强.农民增收与提升农民素质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8).
[3] 陈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4] 刘伟.农民增收问题的理性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3,(22).
[5] 喻平.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3,(7).
[6] 国晓丽.农民增收路径的分析与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4,(6).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
摘 要: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农民增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息息相关。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增加工资性收入,而增加工资性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的二、三产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则是转移得以进行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农民增收;收入构成;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031-02
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在农民增收。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更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挖掘出其消费潜力,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是启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农民增收问题已是关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构成分析
研究表明,农民消费倾向是高于城镇居民的,农民收入的增长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由此,必须弄清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情况,找出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农村居民纯收入按来源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与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三类。
根据表1的数据分析得出,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十年共增长8.6%;家庭经营纯收入虽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其比重已逐年在下降,10年共下降13.9%,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在逐年上升,由于所占比例较小,可暂不考虑作为农民增收的路径。从表1中看出家庭经营纯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处于第一位的,为了更好地揭示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分析农民纯收入总量的增量及构成(见下页表2)。
下页表2 的数据表明,农民纯收入总量基本上是逐年上升,在2009年出现了大幅下降。在农民纯收入总增量的构成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量比重很不稳定,有增加有减少,增加的幅度不大;转移性与财产性收入增量的比重较小且不稳定;与前两者相比,工资性收入增量所占比重2002—2011年逐年上升(只是2009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工资性收入增长有力地保证了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与对策分析
1.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问题都是一个难题,制约农民增收尤其是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原因有很多,从客观原因看,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以顺利实施;从主观原因看,主要是因为中国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低。
世界各国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经验就是减少农民人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场无法引导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在向城市的转移中受到诸多阻扰,即使进入城市,也因为这种体制结构的原因受到歧视,干着城市居民不愿干的“脏、累、待遇低”的工作。
农民受教育的水平与其就业的层次、收入的多少和生活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中国农民接受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有很多基本上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直接导致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其从业渠道往往也因自身素质低而受到限制,这些农民在外出务工时,所从事的多是体力劳动,且薪酬较低,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受到很大的制约。
2.农民增收的对策分析。要想让农民富裕,就必须先减少农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乡镇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来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合理有序地推进小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城市化,以小城镇化建设来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产品需求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小城镇的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城镇建筑的建设上,关键是要让这些小城镇拥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吸收尽可能多的劳动力,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筹,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使农民能够顺利进城务工,减少依附土地的农民数量。农民的减少不能只看数量,还要看质量。只有建立在高素质劳动力基础上的农业才能发展,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民数量必须减少,而质量也必须提升,否则无法促进农业的真正发展,也无法实现农民的长效增收,更无法带动经济增长。
农村教育在农民增收问题上处于基础性地位。政府部门应逐步建立公平的教育保障制度,长期以来,教育跟户籍挂钩,使农民和农民工子女在教育问题上受到诸多的不公正待遇,处于教育的最底层,农村教育质量难以提升。同时,基层政府应重视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增加农民继续教育的机会,拓展农民提升的空间,在乡镇村组开办职业培训机构和农业函授大学,组织岗位技能的培训,让农民掌握一定的技能,从实事上为农民服务,促进农民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综上所述,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必须全面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让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已经与城市匹配,否则即使转移到城市也无法站稳脚跟,最终还是会返回农村,而农民增收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增加农民收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市场消费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是带动经济更快发展的保障。而农民增收问题除了客观制度上的原因所限制外,最主要的是农民自身条件的缺失所致。
教育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因素,必须着手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广大农民的长效增收,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王宏宇.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4).
[2] 朱强.农民增收与提升农民素质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8).
[3] 陈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4] 刘伟.农民增收问题的理性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3,(22).
[5] 喻平.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3,(7).
[6] 国晓丽.农民增收路径的分析与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4,(6).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