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霞
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是最优美、最凝练、最富意蕴的文学样式,具有极高的文学与美学价值,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诗歌教学,意象、意境赏析或者诗歌技巧分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任何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与对象,对于即景抒情和因情造景的抒情诗而言,这种方法自然有效;对于叙事诗而言,则未免无能为力。即使对于抒情诗,若一味使用这种方法,也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疏离,不能将学生尽快带入诗歌特定的情境中,使诗歌教学显得美感有余而生气不足。
本文尝试从叙事的视角审视古典诗词,挖掘诗歌内外的精彩故事,并用之于诗歌教学,使课堂不仅有美感,有韵味,也有生活,有情趣,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立体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训练以及诗艺的探讨。
一、古典诗歌中叙事因素的存在及其对诗歌教学的意义
从文学表现的内涵、特质和基本手段看,中国文学存在两大传统,即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中国古典诗词经常被作为抒情文学作品看待,但“也完全能够放在文学史总的叙事传统中,即用叙事视角来论述”(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中的叙事视角》,《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因,有所谓“物感说”“事感说”,指的都是外界的“物”或各种各样的“事”促发了文学的创作,所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就都是很典型的说法。
“既然诗歌乃至一切文学创作都与某种‘事有关,都不同程度地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结果,那么在这种创作活动的作品中这样那样地、程度不同地包含着‘事,岂不是很自然的吗?”( 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中的叙事视角》,《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这种对诗歌特点的新的认识,为中学诗歌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入选中学课本的古典诗词(包括课内与课外两部分)多为名篇佳作,艺术性、思想性兼备。以叙事的视角解读这些诗词时,一首简短的只有几个词语或语言片段的诗词便可能蕴藏着一个或多个精彩的故事,倾吐着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心曲,甚至裹卷着一个时代的风云。以事导诗与传统意象、意境分析等相结合,可以增强诗词的趣味性以及学生情感与思想体验、认识的深度,同时与中学生喜情节故事、形象思维发达的心理与思维特点相适应,能使古典诗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古典诗词叙事的三种类型
古典诗词中的叙事,主要可概括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内,另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外,第三种情况则是诗词内外都有事。
以入选初中课本的诗歌为例,第一种,事在诗词之内。《木兰诗》《石壕吏》《羌村三首》是典型的叙事诗,其中《木兰诗》被称为古代叙事诗“双璧”之一,其情节的裁剪、详略,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堪称经典。杜诗有“诗史”之称,《石壕吏》讲述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既可与“三吏三别”中其他诗歌一起构成连串事件,本身也犹如一幕冲突激烈的独幕剧,在事件中反映深广的社会内容。《羌村三首》可看成是“组诗”,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因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回家探亲时的生活片段,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了诗人的“还乡三部曲”,也构成了一幅“唐代乱离图”。这些叙事诗本身就是在讲述故事,其故事性自不待言。
以上所举诸例均是典型的叙事诗,至于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抒情诗,其内部也蕴含着一定的叙事因素。譬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茅草被群童哄抢以及一家遭受雨淋的痛苦经历;《过故人庄》讲述诗人受邻人之邀前往农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归园田居(其三)》讲述诗人辞官归乡后,由朝至夕的田间劳作之情形与心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西北边塞壮丽景色为背景,描写了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这些诗歌中也都有着明显的叙事线索及情节,人物形象也较鲜明,都可看做是事在诗歌之内的类型。
第二种,事在诗歌之外。这一类多为一些抒情色彩较浓郁的诗歌,其中最典型的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其“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首联、颔联或直接抒情,或比喻暗示,只有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具有有情人于两地各自思念的画面,有了一定的叙事味道,尾联亦可视为人物内心的独白。这类无题诗,主题鲜明,但主人公形象不鲜明,叙事色彩较淡,可以视为是“事在诗外”的类型,当然从诗人一面来说,是有其本事的,只是在创作中将真事隐去,或写出来的只是一鳞半爪、蛛丝马迹。也正因如此,便有研究者以考据办法孜孜追索被隐晦的本事,形成被称为索隐的研究方法。这类诗歌中的“隐事”可引导学生课下探究,不必作为此类诗歌学习的重点。
另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刘禹锡《秋词》、王安石《登飞来峰》等写景抒情或说理性较强的诗歌中,虽也有画面描写,如《卜算子·咏梅》对驿外断桥边梅花寂寞、零落的描写,《登飞来峰》对飞来峰景色的描写,但它们或侧重于抒情或侧重于说理,事件倒在其次,所以也可把这类诗歌当做“事在诗外”的类型,不必硬要引出事来。
第三种,“诗歌内外皆有事”。这类诗歌较多,如《观沧海》《江南逢李龟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武陵春》《泊秦淮》等,这些诗词无论从诗题透露出的信息,还是诗句中对事件细节的描绘或叙述,都可以看出事件的穿行,同时,诗词之外也隐含了一定的事件。如《观沧海》写出了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事件和所见之景,同时也隐含了其逐渐横扫群雄的历史事件和欲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江南逢李龟年》写出了诗人与旧时相识——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相逢于落花飘零的江南的事件,隐含了造成唐王朝衰落的安史之乱及其带来的社会巨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追述了二十三年谪居于巴山楚水荒凉之地,如今与白居易相逢于扬州席宴之上,有感友人的鼓励而振奋精神之事,暗含了诗人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而引起的仕途与人生沉浮以及诗人虽挫弥坚,豁达、坚毅、昂扬的精神。《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更是诗内外皆有事的典范之作,词内叙述词人深夜孤身登楼与所见之凄凉秋色,抒发去国怀乡之离愁,然而蕴藏在这“剪不断、理还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离恨中的却是词人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囚后的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家国之痛。亡国的悲痛、屈辱,巨大的生活落差,全蕴含于这看似细微的生活片段的叙述描写之中。对这首词而言,词内的故事只是影子,词外的故事才是心灵,这首词也正是因为蕴含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才充满了丰厚的内涵与无穷的艺术张力。endprint
当然,诗歌,尤其是律绝与词,其中的叙事不可能像小说、戏剧那样有着激烈的冲突、完整的情节,“它往往是通过截取一个或几个内涵丰富、富有动态性的画面(场景),推出作品的主人公,讲述与他(她)有关的故事片段,勾勒与其有关的典型细节,营造出一种隐含着某个更大更复杂故事的诗意氛围”(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中的叙事视角》,《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但这也说明诗词中确实可以梳理出叙事性因素,从而使诗歌赏析走向生动活泼之路。
三、古典诗词教学中叙事视角运用的几种方法
从叙事视角来解读诗歌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可根据诗词自身的特点灵活处理。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两种方法。
1.事件表演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事在诗歌之内”的类型。因为这一类型的诗歌,其内部即包含了生动丰富的叙事因素,故可通过学生的表演增强他们对诗歌的体会。
如学习课外诗歌中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曰:“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诗歌讲述了诗人与外弟意外相逢、相认的戏剧性故事。可以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诗歌改写成小剧本,然后协作表演诗歌里的故事。教师亦可展示自己的“剧本”供学生参考。下边是根据诗意改编的一个戏剧片段《戏剧性的相逢》:
弟:敢问先生尊姓?
李:小生姓李。先生贵姓?
弟:在下姓卢。敢问先生是哪里人氏?
李:小生姑臧人氏。不知先生哪里人氏?
弟:在下乃凉州人氏。
李:啊,我有一表弟即凉州人氏,亦与先生同姓,看来今日与先生相聚也是缘分。
弟:敢问令弟大名?
李:愚弟姓卢名安。
弟:卢安?卢安?
李:怎么,先生认识愚弟?
弟:敢问先生大名?
李:小生李益。
弟:李益,啊,啊,兄长,我就是卢安啊。
李:什么?你是卢安?兄弟,兄弟……
在整个写剧本和表演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最后教师问道:“这种戏剧性的场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事件表演法”,深化了学生对乱离时代给人民造成的辛酸与苦痛的认识。
2.故事拓展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那些“事在诗外”或“诗歌内外皆有事”的类型。 诗歌总是在特定背景下创作的,经常牵涉到特定的人物、事件,又喜用典,而这些内容关系甚至决定着对诗歌的理解。对诗歌外的故事,教师可要求学生预习时搜集相关资料,或课堂提供资料,为学生搭建起从诗外之事走向诗内之境的桥梁,从而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理解。
如《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作者通过对李龟年今昔境遇的对比,抒发了人生的深沉感慨,并且将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联系起来,唱出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哀歌。可以说,对李龟年经历的了解直接关系到对这首诗主旨的理解。虽然诗中也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样对于李龟年经历的描写,但是远远不够,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李龟年的世界:
第一步,抛出思考题:“在皇室贵胄、帝王宠臣家里经常见到李龟年,这说明当年的李龟年是个怎样的人物?当时的社会风尚、状况又如何?”引导学生围绕人物展开对当时社会风尚、状况的思考。学生自可推断出李龟年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大歌唱家,否则他没有机会出入像岐王王府、崔九官邸这样尊贵、高雅的场所。进而推想出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时期,是一个崇尚文艺的时代,是一个有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
第二步,以精彩故事加深对诗歌人物及诗歌主题的理解。如设计问题“你知道李龟年的故事吗”,引出学生对这一承载了诗歌主题的重要人物的探寻。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可补充故事:
一个春日的清晨,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沉香亭观赏牡丹花,面对如花的杨贵妃,玄宗命歌擅一时的李龟年献乐。但又不满赏名花、唱旧词,于是宣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新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纵横、狂放不羁的李白乘醉援笔赋诗, 写下了《清平调辞》三章。龟年当即为之谱曲,在梨园弟子的丝竹声中唱出了他这一生中最嘹亮、最美丽的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参见唐人李濬的《松窗杂录》)
至此,学生已经被诗歌内外精彩的故事所吸引,眼前仿佛拉开了一屏巨大的历史帷幕。当他们感到李龟年昔日之煊赫和今日之潦倒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时,对诗歌便有了深入的理解。
总之,以叙事视角解读诗歌,为诗歌教学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任何方法都要与具体内容相适应,不可僵化对待,同时也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之发挥应有的效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