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姣
摘 要:哲学课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功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感知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通过辩证交流实现价值认同,在价值选择中实现内化,并以行动亲历践行,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课堂;价值选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33-04
思想政治课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中,哲学对于陶冶高中生求真、崇善、向美的任性,培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企及的独特功能[1]。笔者尝试沿“感知——认同——内化——践行”之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之中,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在合作探究中感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涵了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即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这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推进。高中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已接近成熟,思维力正从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急剧转化,兼具独立性和逆反性两大心理特征。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佐藤学曾说过:“‘同步教学的风景在欧美各国正进入博物馆,‘合作学习的课堂风景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上所有课堂的典范。”[2]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从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教学“求索真理的历程”时,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策略,事先布置了小组合作探究作业,将全班分成6个学习小组,分别承担6个课题:
课题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课题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具体历程
课题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目标解读
课题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解读
课题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价值准则解读
课题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时代意义
每个小组除了完成本组课题研究外,可就其他课题提出书面质疑,并写进报告。完成合作探究学习后,每个小组以PPT的形式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并结合其他组的书面提问予以解答。一个小组展示结束后,其他组还可即时口头提问,展示组再予以当场解答。当6个课题研究完成后,每一位同学都比较全面地感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
在此基础上,笔者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指出其哲学理论依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由此,在学生全面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升华。
这样的学习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同时,书面提问和口头提问环节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自身所研究的课题,并对其他课题有所涉猎。学生积极查阅相关网络媒体资料,有效拓展了视野,全面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为后续学习夯实了基础。
二、在辩证交流中认同
辩证思维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宝贵思维武器。引领学生以哲学思维看待与分析社会及各种现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身的行动。因此,哲学课堂可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为学生创设思辨交流的平台,以触发学生的辩证思维意识,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这里的交流应是立体的、多维度的交流,可以涵盖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亲子交流,甚至是学生与自己心灵的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面对百舸争流的观点与思想,审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辩证思维认清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学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时,笔者围绕“意识的本质”和“真理是客观的”这一学习难点,组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趣谈活动,邀请学生家长、科任教师等走进哲学课堂。在探讨“文明”“诚信”时,语文老师的说文解字引发了师生和家长的热情,大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了对“文明”“诚信”的认识和理解。
有家长在谈到“诚信”时讲到:“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守信,但这种诚信应该是双方的,而不是单方面的,比如现实生活中,商家不能伪劣假冒、弄虚作假,同时消费者也不能恶意欺诈、投机钻空子。”有同学则是这样理解诚信的:“对好人,我们要诚信,但对坏人,则不能讲实话。”有老师补充道:“生活中也会需要一些“善意的欺骗”,比如当我们面对癌症病人时,就不能马上把所有的实情都讲。”……最后,笔者总结说:“诚信应该是做人的方向标,讲究的是大诚大信,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实话。”
从“文明”与“诚信”古往今来的含义与变迁中,学生深刻理解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认识”;“真理是客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自发组织大家朗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童谣:“我的梦,中国梦,距离我们不遥远/敬敬业业即爱国,诚信友善温暖人心/要想自由和平等,依法治理显公正/民主文明促和谐,国家富强指日待/上下大小一条心,实现你我中国梦。”这样的课堂灵动而丰盈,多视角的交流触发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辩证解读和思考。由此,学生自然地理解并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在价值选择中内化
在多元社会背景下,哲学课堂更要以哲学理性引领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澄清价值,真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的“自我认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理论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自我”[3]。实现自我认同需要两个要件,一是通过个人经历建立内在参照系统,二是通过自我反思性,吸收外界新的信息不断完善已有的内在参照系,在不断自我认同以后实现自我。
当下,道德混乱甚或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冲击,还是现实生活带来的道德“两难选择”,都会使高中生通过个人经历建立的内在参照系产生价值多元化的摇摆。为此,哲学课堂应注重创设道德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从而及时及时修正已有内在参照系中不合理的部分,重塑价值,在不断自我认同后实现新的自我。
例如,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笔者选取了2014年春晚小品《扶与不扶》、“中国好大爷”王福顺、“最美考生”勇夺刀斗凶等素材,以三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就“扶与不扶”展开讨论。
“实话实说”。问题设计:(1)如果我是小品中的小伙子,路遇大妈摔倒,我扶不扶?为什么?(2)如果我是路人甲,我会怎么做?为什么?(3)如果我是路人乙,我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一环节侧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坦诚自身的价值认识,而不急于做道德评判。
“价值判断”。问题设计:(1)对于大妈的行为你是如何看待的?(2)对于小伙子的行为你是如何评价的?(3)对于路人甲和乙的行为你认为可不可取?为什么?这一环节侧重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鼓励学生据理力争,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不急于分辨正确与错误。
“心灵拷问”。问题设计:这个社会既有被人扶起却反讹诈别人的老人,也有被撞倒后却说“我没事,我有医保”的老人,如果你遇到了老人摔倒的情况,扶还是不扶?为什么?这一环节侧重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这句经典台词叩击着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在价值反思中不断产生“裂变”,在价值摇摆中重塑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走出“扶与不扶”的困境。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受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4]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真实的道德两难选择,引发了学生的道德反思。经由价值反思——裂变——重塑——完成稳固的自我认同,诚信做人、友善待人,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等核心价值理念自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内化为其道德行为准则。
四、在行动亲历中践行
哲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不是哲学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要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不以认识世界为终极使命,而是为了指导人们更好地改造世界。这也是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思维方法。哲学课堂要要回归生活,走向社会,拓展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在行动亲历中践行,掌握大智慧,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承载的教育是有限的,而亲身践行获得的领悟则是无限的。例如,学校由政治教研组牵头,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在启动仪式上,特级教师胡兴松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雷锋式的幸福”这一新概念[5],号召学生像作为普通人的雷锋一样,在平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并外化为自己的的行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与享受幸福。由此,学生开始用自己的行动,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二女生李嘉琪赴尼泊尔做义工而成为“义工达人”,让她一下子成为深圳校园的明星。回国后,当同学和朋友羡慕的同时,表达了要做志愿者的愿望。于是,李嘉琪发起并成立了“琪心公益”,在深圳中心书城开展了尼泊尔慈善助学义卖活动……“琪心公益”引发了学校的公益热潮,学生还参加了由壹基金、大福基金联合推出,深圳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主办的“蓝色行动·关注自闭症儿童”大型倡导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徒步宣传、体验“今天不说话”等方式,与市民互动,倡导百万人爱心接力,共同关注自闭症儿童,共同营造和谐社会。学校借此还开展了“信仰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手拍”活动、“杜鹃”爱心慈善活动、微公益“快闪”行动……
在丰富多彩的践行活动中,学生们真正领悟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以正确的价值观作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在价值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无须抱怨世风日下,也无须羡慕纸醉金迷,只须在心中充满哲学的智慧,以此来引导和激励每一位同学自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构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德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光全.智慧的哲学与哲学教学的智慧[J].中小学德育,
2014(5).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4]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胡兴松.雷锋式幸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广东深圳 51805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三、在价值选择中内化
在多元社会背景下,哲学课堂更要以哲学理性引领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澄清价值,真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的“自我认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理论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自我”[3]。实现自我认同需要两个要件,一是通过个人经历建立内在参照系统,二是通过自我反思性,吸收外界新的信息不断完善已有的内在参照系,在不断自我认同以后实现自我。
当下,道德混乱甚或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冲击,还是现实生活带来的道德“两难选择”,都会使高中生通过个人经历建立的内在参照系产生价值多元化的摇摆。为此,哲学课堂应注重创设道德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从而及时及时修正已有内在参照系中不合理的部分,重塑价值,在不断自我认同后实现新的自我。
例如,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笔者选取了2014年春晚小品《扶与不扶》、“中国好大爷”王福顺、“最美考生”勇夺刀斗凶等素材,以三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就“扶与不扶”展开讨论。
“实话实说”。问题设计:(1)如果我是小品中的小伙子,路遇大妈摔倒,我扶不扶?为什么?(2)如果我是路人甲,我会怎么做?为什么?(3)如果我是路人乙,我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一环节侧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坦诚自身的价值认识,而不急于做道德评判。
“价值判断”。问题设计:(1)对于大妈的行为你是如何看待的?(2)对于小伙子的行为你是如何评价的?(3)对于路人甲和乙的行为你认为可不可取?为什么?这一环节侧重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鼓励学生据理力争,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不急于分辨正确与错误。
“心灵拷问”。问题设计:这个社会既有被人扶起却反讹诈别人的老人,也有被撞倒后却说“我没事,我有医保”的老人,如果你遇到了老人摔倒的情况,扶还是不扶?为什么?这一环节侧重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这句经典台词叩击着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在价值反思中不断产生“裂变”,在价值摇摆中重塑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走出“扶与不扶”的困境。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受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4]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真实的道德两难选择,引发了学生的道德反思。经由价值反思——裂变——重塑——完成稳固的自我认同,诚信做人、友善待人,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等核心价值理念自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内化为其道德行为准则。
四、在行动亲历中践行
哲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不是哲学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要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不以认识世界为终极使命,而是为了指导人们更好地改造世界。这也是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思维方法。哲学课堂要要回归生活,走向社会,拓展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在行动亲历中践行,掌握大智慧,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承载的教育是有限的,而亲身践行获得的领悟则是无限的。例如,学校由政治教研组牵头,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在启动仪式上,特级教师胡兴松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雷锋式的幸福”这一新概念[5],号召学生像作为普通人的雷锋一样,在平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并外化为自己的的行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与享受幸福。由此,学生开始用自己的行动,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二女生李嘉琪赴尼泊尔做义工而成为“义工达人”,让她一下子成为深圳校园的明星。回国后,当同学和朋友羡慕的同时,表达了要做志愿者的愿望。于是,李嘉琪发起并成立了“琪心公益”,在深圳中心书城开展了尼泊尔慈善助学义卖活动……“琪心公益”引发了学校的公益热潮,学生还参加了由壹基金、大福基金联合推出,深圳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主办的“蓝色行动·关注自闭症儿童”大型倡导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徒步宣传、体验“今天不说话”等方式,与市民互动,倡导百万人爱心接力,共同关注自闭症儿童,共同营造和谐社会。学校借此还开展了“信仰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手拍”活动、“杜鹃”爱心慈善活动、微公益“快闪”行动……
在丰富多彩的践行活动中,学生们真正领悟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以正确的价值观作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在价值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无须抱怨世风日下,也无须羡慕纸醉金迷,只须在心中充满哲学的智慧,以此来引导和激励每一位同学自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构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德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光全.智慧的哲学与哲学教学的智慧[J].中小学德育,
2014(5).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4]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胡兴松.雷锋式幸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广东深圳 51805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三、在价值选择中内化
在多元社会背景下,哲学课堂更要以哲学理性引领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澄清价值,真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的“自我认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理论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自我”[3]。实现自我认同需要两个要件,一是通过个人经历建立内在参照系统,二是通过自我反思性,吸收外界新的信息不断完善已有的内在参照系,在不断自我认同以后实现自我。
当下,道德混乱甚或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冲击,还是现实生活带来的道德“两难选择”,都会使高中生通过个人经历建立的内在参照系产生价值多元化的摇摆。为此,哲学课堂应注重创设道德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从而及时及时修正已有内在参照系中不合理的部分,重塑价值,在不断自我认同后实现新的自我。
例如,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笔者选取了2014年春晚小品《扶与不扶》、“中国好大爷”王福顺、“最美考生”勇夺刀斗凶等素材,以三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就“扶与不扶”展开讨论。
“实话实说”。问题设计:(1)如果我是小品中的小伙子,路遇大妈摔倒,我扶不扶?为什么?(2)如果我是路人甲,我会怎么做?为什么?(3)如果我是路人乙,我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一环节侧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坦诚自身的价值认识,而不急于做道德评判。
“价值判断”。问题设计:(1)对于大妈的行为你是如何看待的?(2)对于小伙子的行为你是如何评价的?(3)对于路人甲和乙的行为你认为可不可取?为什么?这一环节侧重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鼓励学生据理力争,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不急于分辨正确与错误。
“心灵拷问”。问题设计:这个社会既有被人扶起却反讹诈别人的老人,也有被撞倒后却说“我没事,我有医保”的老人,如果你遇到了老人摔倒的情况,扶还是不扶?为什么?这一环节侧重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这句经典台词叩击着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在价值反思中不断产生“裂变”,在价值摇摆中重塑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走出“扶与不扶”的困境。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受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4]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真实的道德两难选择,引发了学生的道德反思。经由价值反思——裂变——重塑——完成稳固的自我认同,诚信做人、友善待人,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等核心价值理念自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内化为其道德行为准则。
四、在行动亲历中践行
哲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不是哲学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要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不以认识世界为终极使命,而是为了指导人们更好地改造世界。这也是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思维方法。哲学课堂要要回归生活,走向社会,拓展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在行动亲历中践行,掌握大智慧,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承载的教育是有限的,而亲身践行获得的领悟则是无限的。例如,学校由政治教研组牵头,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在启动仪式上,特级教师胡兴松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雷锋式的幸福”这一新概念[5],号召学生像作为普通人的雷锋一样,在平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并外化为自己的的行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与享受幸福。由此,学生开始用自己的行动,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二女生李嘉琪赴尼泊尔做义工而成为“义工达人”,让她一下子成为深圳校园的明星。回国后,当同学和朋友羡慕的同时,表达了要做志愿者的愿望。于是,李嘉琪发起并成立了“琪心公益”,在深圳中心书城开展了尼泊尔慈善助学义卖活动……“琪心公益”引发了学校的公益热潮,学生还参加了由壹基金、大福基金联合推出,深圳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主办的“蓝色行动·关注自闭症儿童”大型倡导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徒步宣传、体验“今天不说话”等方式,与市民互动,倡导百万人爱心接力,共同关注自闭症儿童,共同营造和谐社会。学校借此还开展了“信仰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手拍”活动、“杜鹃”爱心慈善活动、微公益“快闪”行动……
在丰富多彩的践行活动中,学生们真正领悟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以正确的价值观作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在价值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无须抱怨世风日下,也无须羡慕纸醉金迷,只须在心中充满哲学的智慧,以此来引导和激励每一位同学自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构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德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光全.智慧的哲学与哲学教学的智慧[J].中小学德育,
2014(5).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4]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胡兴松.雷锋式幸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广东深圳 518054)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