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双+宁岩
摘 要:随着人类旅游活动的延伸,无居民海岛旅游正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基于协同理论,研究分析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的三个层次:核心产业链的企业系统、产业集群协同、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实现协同发展应从目标协同、制度协同、组织协同、利益协同、创新协同、信息协同等方面入手。以海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发展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理论;协同发展;海南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45-03
多年来,海南省旅游业侧重岛内旅游和产品组合开发,使海南省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和低价,海南省旅游业陷入低价观光的泥潭,海洋旅游产品升级和转型正在经历瓶颈阶段,海南省旅游业的市场动力系统在逐渐失衡。无居民海岛是海洋旅游产品链条和价值链条的延伸、拉伸的重组形态,应以创新和变革的方式将其进一步调适旅游产业结构的整体性变革。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富有海南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要“有序发展无居民岛屿旅游”,为海南省旅游产业的联动升级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
无居民海岛是指在中国管辖海域内不作为常住户口居住地的岛屿、岩礁和低潮高地等。海南省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无居民岛屿200多个。2011年4月12日,中国公布首批无居民海岛开发名录共计176个,其中海南省有6个(东锣岛、西鼓岛、蜈支洲岛、小青洲、加井岛、洲仔岛)。如何进一步完善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塑造高品质旅游产品结构和市场格局,迫在眉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部分无居民海岛已经进入或完成初期开发阶段,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管理,国有资源意识淡薄,保护意识缺失,造成了海岛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尤其是周围海域生态结构的破坏。海南省打造国际旅游岛高端旅游目的地,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与陆地旅游、有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协同理论视角尝试架构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为业界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无居民海岛旅游发展理性梳理
(一)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与发展理论
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无居民海岛旅游”为核心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匮乏,在Else-vier SDOL数据库上检索2000年以来的文献,总计145篇,其中关于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型的研究仅为16篇,基本研究的重点为三个方向。
(1)无居民海岛旅游经济问题研究。瑞典学者Girlish(2007)从企业经营者角度分析海岛开发对企业的影响.剑桥大学Martina(2009)认为,结构变化是众多无人海岛旅游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学者Shareef(2007)通过对比20个无人海岛经济发展情况,发现旅游发展加剧了不同产业的竞争。巴塞罗那大学Schistose教授(2008)通过研究发现,旅游业在合理开发和良好管理的前提下,污染较少的旅游业更有利于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海上交通和海上乘船观光,特别是豪华邮轮旅游是近年来国外海岛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
(2)无居民海岛环境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运用加拿大学者Buttlar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来分析不同旅游地的演化特征:牛津大学Charles教授(2004)确定了目前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面临的风险,为无人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优化设计。西班牙学者Eugenie(2005)对进入衰退阶段的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的研究,补充了Buttlar的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旅游地的演化还要经过“质量”、“环境”和“当地可持续发展”为准则的发展阶段。法国学者Rachel(2006)以泰国皮皮岛(Koh Phi Phi)为例进行3年实地调研,比较论证,探讨研究了海岛利益相关者对实现一个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影响,认为利益相关者(政府、工业界、非政府组织、地方社区)可以共同参与海岛旅游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无居民海岛市场开发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新西兰坏卡托大学Gunnar教授(2009)分析冰岛旅游发展历史和面临危机,丹麦学者Morgan选择开发程度、自然、生物、人文四类共五十个影响因子,对海岛旅游质量进行评价。美国学者Yusuf(2004)研究认为,海岛旅游是众多小的海岛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也面临着自身脆弱性的影响。美国学者Diaz(2010)指出,必须对无人海岛旅游产品进行持续性市场细分。悉尼大学Kannapa教授(2008)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政府和社区的参与对于海岛旅游的影响。
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居民海岛旅游已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文献的时间分段来看,2000年之前,对于海岛旅游研究的文献极度匮乏。在中国知网上以“无居民海岛”、“海岛旅游”为关键词检索出2004年以来的相关文献总计63篇,而对于无人海岛旅游模式和方法的文献仅2篇。
辽宁师范大学宫元慧(2008)指出目前我国海岛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刘志军分析海岛旅游业开发的瓶颈因素,强调以保护为核心,注重生态保护;中山大学陈烈教授、李悦增教授(2004)以放鸡岛为例,研究探索海岛旅游战略发展模式;中国地质大学吴克宁教授(2006)对无人海岛旅游开发进行初步尝试性探讨。学者卢静怡(2009)实地调研大鹿岛发展模式,提出产品创新、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制定环保策略、管理体制创新、突出竞合实现可持续发展;青岛大学孙兆明博士(2009)通过对经济脆弱性、环境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的解读,分析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河南大学陈金华博士(2008)以南海诸岛为例,探讨海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淮海工学院张德利(2009)以连云港为例,提出海岛旅游组合和规划思路;辽宁大学王跃伟博士(2008)以舟山群岛为例,综合和归纳海岛旅游开发的特点;河南大学陈金华和周灵飞(2008)以福建东山岛为例研究社区参与与海岛旅游发展的关系;华侨大学何巧华(2007)研究了构建海岛旅游安全系统;河南大学陈金华(2007)依托平潭岛分析海岛旅游预警系统。endprint
总体来看,国内外对无居民海岛旅游的研究大部分都基于实证分析和案例解读上,理论上的研究都不充分,对海岛旅游实践不成系统,思路局限于各关联节点上,对于无居民海岛协同发展的阐释还是空白。
(二)协同理论与旅游应用
协同理论,又称协同论或协同学,是1971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哈肯教授提出的,成为20世纪70年代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新兴的一门学科。协同理论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系统与外界置换过程中,自身借助内部协同作用,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重点在于任何系统都是由子系统构成的一种有序运行结构,各子系统虽然功能上存在不同,但是在运行中都会通过内部整合,形成有序运行的一般规律。协同理论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基础,并兼容结构耗散理论,通过动力学和系统学结合方法,提出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一整套的数学模型和处理系统,描述各种关联和结构从无序到有序的规律。协同理论模型的建立旨在引导简单视角观察和阐释复杂系统和结构,以发现相互影响和相互协作的各关联环节间的统一。
协同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运用协同理论相关内容,通过开放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引导产业系统结构的有序发展。对于无居民海岛旅游而言,虽然由政府主导,其间也存在自组织的模型,因此运用协同理论处理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战略发展问题,会引起有序良性的连带反应,对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资源体系势必会起到积极的意义。
二、无居民海岛旅游发展思路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是前提。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系统包括政府主体和旅游产业链上的企业、服务企业机构、旅游者以及环境要素,其中各子系统之间互为依托,相互作用,同时又相互制约和影响。依照协同理论的技术模型,必然会形成有序运行的系统结构,反射出强大的整体性功效[1]。
1.旅游产业链上企业间协同
旅游产业结构运行过程中,依据经济指标导向,构成其核心环节:资源整合、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流动。前三个环节的企业间协同配合,实现第四个环节的共赢是当下市场竞争格局的整体性运行趋势,而且已产生巨大市场反映。企业间的协同是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的基础,为后续的结构和层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2.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系统间协同
旅游开发商、政府、服务机构、科研教育机构、供应商、市场推广机构以及劳务市场之间的有序协同,成为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系统的核心环节。各项评估指标和运行指标的结构化和生态化,对于系统的运行和生命力的延伸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无居民海岛旅游系统与环境的置换协同
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是在宏观规划前提下,系统内各层次要素之间,各子系统间的作用和配置,在竞合效应模式下,彼此支持和包容,形成共赢格局。无居民海岛旅游系统的建设与持续发展,在输入与输出环节的生态指数需要控制标准,通过指标测控协同发展,使无居民海岛持续发展,保持稳健、良性、有序的推进旅游系统的内外置换生态化,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2]。
三、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策略
(一)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障碍
1.缺乏战略指导,不均衡发展
海南省刚刚进入战略发展实质阶段,积累不够充分,导致目前基础设施相对不足,资金、设备、交通相关环节尚在完善之中,这直接导致海岛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存在缺陷。对于无居民海岛规划虽然已提到战略高度,但技术路线仍模糊,整体性协同水平较低。
2.旅游产品同质,无创新表现
目前海南省旅游业发展进入瓶颈阶段,产品单一,市场格局混乱,形成低价格、无品质产品运行范式,低价竞争、恶性竞争和负向竞争导致市场恶化,虽然政府在积极主导,但企业间缺乏协同,产品没有形成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3.协同规划缺失,制度不规范
目前,海南省旅游业集群发展模式在重点推进,但由于规划不充分,将集群效应弱化,旅游、海岛旅游、无居民海岛旅游发展未能得到合理保障,出现较大的资源浪费,大部分旅游企业和旅游集群发展无总体规划导向,景区和产品详细规划甚至偏离和违背了总体规划要求,开发商和投资商受发展战略和资金的影响,规划设计标准偏低,背离了集约的战略主旨。配套运行制度系统未能体现功能,各环节各自为战、自相残杀时有发生,导致系统运行低效。
4.利益分享机制尚未形成
恶性竞争势必造成无序后果,为求得生存,旅游产业链上的企业彼此倾轧,低价竞争泥潭深陷,服务质量无法保证,旅游者利益受损,协同无从谈及。因此,对于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来说,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是基本保障。在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政府、企业、旅游者和环境的相互协作关注不高,未充分考量利益相关问题,因此不能形成良性利益分享机制,也就无法促进旅游业系统协同运行[3]。
(二)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对策
1.政府主导,战略规划,县域协作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统一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指导,搭建经济运行平台,使得企业通过平台进行微观环境的协调和处理,由政府战略规划的导向,进行无居民海岛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海南省进行无居民海岛旅游协同发展,需要关注目前海口、三亚、万宁等地市的资源结构和产品形态,充分考量三地的旅游业发展状态,评估指标,形成标准,战略规划,合理布控,系统发展,协调运行,以保证海南省旅游产业格局的生态结构。同时,将三亚市的东锣岛、西鼓岛、蜈支洲岛、小青洲四岛与大东海区、三亚湾区、海棠湾区、亚龙湾区四区进行合理设计,以促进陆地旅游、海岛旅游和无居民海岛旅游的陆海联动发展效应;将万宁的加井岛、洲仔岛两岛与三亚市现有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整合,并注意生态效应,与中远期产品设计进行配套,以保证海南省旅游业的整体性运行机制和性能长效,实现可持续发展。endprint
2.利益相关者分配协调,强化动力系统
政府宏观规划,细化区域运行模型,强化总体规划的导向能力,分解各详细规划的指标,保证协调发展,同时注重产业内相关利益群体的互动和配合,保证市场运营收益效果。
可以借鉴马尔代夫的“一岛一店”模式、广东省横琴岛的“俱乐部”模式、三亚市西岛的“海上游乐世界”模式以及舟山群岛、放鸡岛成功开发模式,注重生态旅游交通、旅游参与性项目、生态景观系统,细化系统规划、宣传跟进、有序开发和强化管理,通过科学发展和锐意变革,以创新求发展,以结构保稳定,保证相关利益群体的分配相对合理,子系统的协调和有序自然会提升竞争能力,实现海南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
3.塑造品牌,文化引导,强化内生系统
品牌的形成意义重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构成市场的冲击效应和竞争能力,产业格局的内在动力机制问题也会得到强化。需要海南旅游产业内子系统间更为有效的协同,彼此相互支撑和包容,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引导下,系统搭建塑造品牌的文化效应。
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的资源极大丰富。海南省旅游产业要协同发展,以无居民海岛联动旅游效应,突破瓶颈,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变革,完成升级程序,重塑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消费心理影响。海南的旅游业转型与升级、打造国际旅游岛、实现黄金海岸的战略目标,都会得到耦合驱动效应。
4.生态环境模式整体性协同,强化联动系统
开发无居民海岛,对环境影响务必降低到最小。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先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要将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约束在自然承受能力范围内,将海岛建设约束在生态系统承受的范围内,将产品的创新和设计约束在旅游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关注、加大投入力度,保证设施设备的应用、淡水资源的补给、(海上)交通环境的改善、排污(废)能力的提升、基础服务的配备、社会环境的协调等等,以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视角,以协同机制为战略指导,合理规划,生态开发,保证收益,通过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集聚,形成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格局的整体性协同。
四、 结论
通过对于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和发展策略的分析,探索性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协同理论为依托,引导产业结构各子系统间的有序运行,实现共赢局面,对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旅游品牌和文化的形成意义重大。同时,在陆地旅游、有居民海岛旅游和无居民海岛旅游之间,构筑联动开发效应,补充了无居民海岛协同发展模式的空白。海南省旅游业整体性协同发展,有助于国际旅游岛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深化无居民海岛旅游的深层次开发及战略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海军,等.海岛旅游研究新进展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J].旅游学刊,2011,(4).
[2] 马丽娜.论我国无人岛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2).
[3] 罗美雪,等.福建省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台湾海峡,2007,(5).
[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
2.利益相关者分配协调,强化动力系统
政府宏观规划,细化区域运行模型,强化总体规划的导向能力,分解各详细规划的指标,保证协调发展,同时注重产业内相关利益群体的互动和配合,保证市场运营收益效果。
可以借鉴马尔代夫的“一岛一店”模式、广东省横琴岛的“俱乐部”模式、三亚市西岛的“海上游乐世界”模式以及舟山群岛、放鸡岛成功开发模式,注重生态旅游交通、旅游参与性项目、生态景观系统,细化系统规划、宣传跟进、有序开发和强化管理,通过科学发展和锐意变革,以创新求发展,以结构保稳定,保证相关利益群体的分配相对合理,子系统的协调和有序自然会提升竞争能力,实现海南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
3.塑造品牌,文化引导,强化内生系统
品牌的形成意义重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构成市场的冲击效应和竞争能力,产业格局的内在动力机制问题也会得到强化。需要海南旅游产业内子系统间更为有效的协同,彼此相互支撑和包容,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引导下,系统搭建塑造品牌的文化效应。
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的资源极大丰富。海南省旅游产业要协同发展,以无居民海岛联动旅游效应,突破瓶颈,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变革,完成升级程序,重塑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消费心理影响。海南的旅游业转型与升级、打造国际旅游岛、实现黄金海岸的战略目标,都会得到耦合驱动效应。
4.生态环境模式整体性协同,强化联动系统
开发无居民海岛,对环境影响务必降低到最小。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先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要将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约束在自然承受能力范围内,将海岛建设约束在生态系统承受的范围内,将产品的创新和设计约束在旅游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关注、加大投入力度,保证设施设备的应用、淡水资源的补给、(海上)交通环境的改善、排污(废)能力的提升、基础服务的配备、社会环境的协调等等,以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视角,以协同机制为战略指导,合理规划,生态开发,保证收益,通过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集聚,形成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格局的整体性协同。
四、 结论
通过对于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和发展策略的分析,探索性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协同理论为依托,引导产业结构各子系统间的有序运行,实现共赢局面,对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旅游品牌和文化的形成意义重大。同时,在陆地旅游、有居民海岛旅游和无居民海岛旅游之间,构筑联动开发效应,补充了无居民海岛协同发展模式的空白。海南省旅游业整体性协同发展,有助于国际旅游岛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深化无居民海岛旅游的深层次开发及战略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海军,等.海岛旅游研究新进展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J].旅游学刊,2011,(4).
[2] 马丽娜.论我国无人岛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2).
[3] 罗美雪,等.福建省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台湾海峡,2007,(5).
[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
2.利益相关者分配协调,强化动力系统
政府宏观规划,细化区域运行模型,强化总体规划的导向能力,分解各详细规划的指标,保证协调发展,同时注重产业内相关利益群体的互动和配合,保证市场运营收益效果。
可以借鉴马尔代夫的“一岛一店”模式、广东省横琴岛的“俱乐部”模式、三亚市西岛的“海上游乐世界”模式以及舟山群岛、放鸡岛成功开发模式,注重生态旅游交通、旅游参与性项目、生态景观系统,细化系统规划、宣传跟进、有序开发和强化管理,通过科学发展和锐意变革,以创新求发展,以结构保稳定,保证相关利益群体的分配相对合理,子系统的协调和有序自然会提升竞争能力,实现海南旅游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
3.塑造品牌,文化引导,强化内生系统
品牌的形成意义重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构成市场的冲击效应和竞争能力,产业格局的内在动力机制问题也会得到强化。需要海南旅游产业内子系统间更为有效的协同,彼此相互支撑和包容,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引导下,系统搭建塑造品牌的文化效应。
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的资源极大丰富。海南省旅游产业要协同发展,以无居民海岛联动旅游效应,突破瓶颈,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变革,完成升级程序,重塑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消费心理影响。海南的旅游业转型与升级、打造国际旅游岛、实现黄金海岸的战略目标,都会得到耦合驱动效应。
4.生态环境模式整体性协同,强化联动系统
开发无居民海岛,对环境影响务必降低到最小。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先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要将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约束在自然承受能力范围内,将海岛建设约束在生态系统承受的范围内,将产品的创新和设计约束在旅游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关注、加大投入力度,保证设施设备的应用、淡水资源的补给、(海上)交通环境的改善、排污(废)能力的提升、基础服务的配备、社会环境的协调等等,以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视角,以协同机制为战略指导,合理规划,生态开发,保证收益,通过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集聚,形成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格局的整体性协同。
四、 结论
通过对于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和发展策略的分析,探索性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协同理论为依托,引导产业结构各子系统间的有序运行,实现共赢局面,对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旅游品牌和文化的形成意义重大。同时,在陆地旅游、有居民海岛旅游和无居民海岛旅游之间,构筑联动开发效应,补充了无居民海岛协同发展模式的空白。海南省旅游业整体性协同发展,有助于国际旅游岛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深化无居民海岛旅游的深层次开发及战略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海军,等.海岛旅游研究新进展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J].旅游学刊,2011,(4).
[2] 马丽娜.论我国无人岛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2).
[3] 罗美雪,等.福建省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台湾海峡,2007,(5).
[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