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艺真
摘 要: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又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 思维品质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本身逻辑性较强,根据学科的这一特点,教师应把数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题材,寓思维训练于教学之中。关键在于在教学中加强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思维全过程。《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的兴趣
教师要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就要让学生思维,而要学会思维,首先就要能够思维。适时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激发学生探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兴趣,教学开始,教师先出示一组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和已知边长的正方形,师生开展竞赛看谁能先求出它们的面积。当老师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不如利用公式口算快时,学生产生了疑问,从而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正方形边长与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投入到积极探索中,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利用旧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多元化。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在学生已经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利用原例题,变原有条件为“把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从上到下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接成一个和它体积相等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圆柱表面积增加7平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教师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圆柱变形后,新形体和原形体等积;新形体的长恰好是圆柱底面周长的1/2,新增表面积7平方厘米正好是圆柱体变形后所得长方体左右面面积之和。如此分析探究之后,学生很快会得出这个长方体(即变形前圆柱体)体积为“长方体左(右)面积×长方体的长”。此时学生的思维方向很明确,且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因为长方体左(右)面积=圆柱的底面半径(r)×圆柱的高(h)=hr;长方体的长=1/2圆周长=πr。所以,圆柱体变形后得到的新的长方体的体积为“长方体左(右)面积×1/2圆周长”,即“hr·πr”,整理后得V=πr2·h。上述思维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敏捷性,创造性地应用已有知识解决了新问题。
三、主动参与,激发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就是在活动中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活动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恰如其分地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发展,是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目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一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变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寻找和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学生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创新思维意识。
四、设计练习,促进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法是通过解题练习。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級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或补充。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课本中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给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判断哪个是错误的;或者用3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如(○+△)×□和○×□+□×△,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相等,并说明理由。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手、眼、口、脑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就会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