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毅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夯实教学基本功,为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而努力。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提问能力 师生互动
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做了积极探索,得出了很多宝贵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重要原则“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以学生为主体”,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而“师生互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时时展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一、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人类的每一次科学认识上的飞跃,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创造,都源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但从逻辑上讲,没有问题又谈何解决呢?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如何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呢?这有赖于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没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就难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也就无从提出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李政道先生在演讲中提出,学习不应是“学答”,而是“学问”。
(二)如何发展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自从儿童学会说话,就开始了以“什么”为特征的好问期,可见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造精神,也就是说问题是贯穿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让学生会提问,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提供提问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源。其次要让学生敢提问,不论所提出的问题质量高低,都应加以鼓励,切忌打击讽刺挖苦。不允许同学间互相嘲讽,对超能力范围的问题不能敷衍了事,可以提出一些思考建议,指引研究的方向,培养科学素质,多参加竞赛,让其体会到科学的“平等”,尊重科学,不盲目相信课本和权威。最后,应该让学生“会”问,也就是说,善于提出有效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教师提问引起学生发问,提供高质量的问题范例,力图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是從哪里来的,以教师为榜样,提出一些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
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性,从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数学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理论性强,学起来比较枯燥,所以应在情感方面多进行互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情感和心灵上的交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师生互动的原动力。
首先,老师应真正爱护、关心学生,欣赏学生。教师要多抽时间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情况,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心,从而尽力学好老师所教的科目。比如:天气较冷,老师在课堂上说一句“天气变冷了,大家要多穿件衣服”,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必然很融洽,课堂气氛自然很好。
其次,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教师都要尊重他们。尊重学生就要平等民主,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只有平等参与,师生间才可能向对方敞开心扉,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
三、师生互动可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
近几年,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绝大多数教师都在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能够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积极探究,实现了思想和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倾听者,在探究和学习新知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讨论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是组织者;当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是合作者;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是引导者,但当学生汇报展示时教师又变成倾听者。通过优化“师生互动”的方式,既可以调节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同学互动,更能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产生教学共振,优化教学效果。
四、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1.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2.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3.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