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鑫
摘 要:模糊修辞学是模糊理论引入中国以后与修辞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如何运用模糊理论更好地表达文意。本文解释了研究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意义,并对文学语言与模糊修辞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心理机制、言语策略、语用功能和美学效应,对模糊修辞的发展做出了深入探索。
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修辞;心理机制;言语策略;语用功能;美学效应
中图分类号:H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194-02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对模糊的概念有过了解和认识。但是模糊作为一种理论被提出则是在1965年美国学者扎德提出的。客观世界是复杂多样的,甚至连我们日常生活所认为的已经很清楚明了的事情都存在模糊之处,归根结底则是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造成的。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想表达的一项载体,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模糊的地方。1976年,我国学者将“模糊理论”引入中国,标志着模糊理论和语言文学的相结合,并且,文学语言模糊理论的出现引起了一些新兴学科的产生,这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跨时代进步。模糊理论对于文学语言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模糊理论与修辞学的结合,这对于传统修辞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创新,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修辞表达修辞,增强了修辞的表达能力。这对于模糊语言学和修辞学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修辞的角度研究模糊语言和修辞,将会成为修辞学研究的一项新的方向——模糊修辞学。
一、研究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意义
本文研究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模糊修辞学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兴起的学科,目前我们对于模糊修辞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探讨,对于模糊修辞学我们可以利用已经比较成熟的模糊理论进行解释,对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现象可以利用模糊修辞学理论进行特殊角度的阐述,有助于模糊修辞的逐步形成,拓宽模糊修辞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同时对于语言文学上面模糊修辞的更好应用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文学语言具有特殊的美学特征,有的时候模糊修辞的使用可以营造更多的意境和情景,创造出更多未知空间和空白,让每一位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产生不同的联想,令读者感受到自身融入文学创作当中的快乐,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使读者成为作品的真正的结束者。对文学语言模糊修辞心理机制的研究,是希望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提供可行的理论和依据;言语策略和语用功能的分析研究,则是为了模糊理论可以在修辞学中更成熟地表达感情,产生更多的美学效应。
二、文学语言与模糊修辞的关系
要想弄清楚文学语言和模糊修辞的关系,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文学语言。关于文学语言,当前的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文学语言分为广义文学语言和狭义文学语言
在《文学理论词典》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辞典》中,都存在将文学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的说法。广义的文学语言指的是在民族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深加工和提炼,形成在全民范文内可以自由使用的语言,包括文学作品和名著、报刊杂志和电视广播等规范化语言。广义的文学语言要求准确、形象和生动,包括的类别较广。而狭义的文学语言是专指书面语言形成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成型的文学作品,除此之外,人们日常生活所形成的口头创作出的相声、说书等也是狭义的文学语言。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辞典》中,文学语言的广义和狭义之分就显得十分明确,广义的文学语言指的就是报刊杂志、科学著作等专业化的用语,而狭义的文学语言则是指文人创作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形式。
(二)文学语言即为规范化的书面文字语言
文学语言是包括一切的语言形式,是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慢慢提炼和规范的通用语言,可以作为一种标准语言来使用。既包括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口语,也包括文学作品形式的散文、小说和诗歌,还包括艺术形式的戏剧和话剧等,更包括一些经过加工的科学类的著作。
(三)文学语言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文艺美学辞典》中这样说:文学语言专指文学创作中的语言,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是文学作品形成的三要素之一。文学是艺术,是人类思想和生活的结晶,而文学语言则是将这些经验传承下去,获得更多人共鸣和认可的途径。
从文学创作的动机来看,作者创造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和感受,并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简单的描述,而是经过个人的思想和看法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这些形象,在一方面具有生活的自然和真实,另一方面也包括作者主观上面的加工,渗透着作者对于时间的认识和评价,具有很深的感染能力。为了使文学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审美性,创作过程需要文学语言表达出不同的语言功能,冲破墨守成规的语法和叙事规律,达到对生活的新定义,所以,文学语言必须有模糊性,模糊修辞学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文学创作的构思上来看,文学构思创作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描写对象上面。文学作品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实物经过艺术家和文学家的思想加工产生出的新事物和新角色。当然,表现的主体是人类,因为人类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内心上,都具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异性,反映了不同的内心和思想。这些思想的不同本身就具有模糊性质,复杂并且联系紧密,这些描写对象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并且,不同的人感官和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对待同一个事物和描写对象,作者自身的形象思维也造成了不同的描写结果,即作家自身形象思维的感觉和知觉具有模糊性,并不能将事物的本质全部看出。例如我们看到的颜色,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有七种,但是在我们肉眼分辨不出的波段内,还存在其他的颜色,只是人类无法识别罢了。这样,客观事物本身具有模糊性,加之人类的感官和认知能力有限,再加上人类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这样人类认知的客观世界和世界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凭感官反映的客观世界本身具有模糊性。
以上的文学作品的动机和构思就决定了文学创作本身的模糊性。当然,在文学创作中,修辞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就决定了修辞学的模糊性。文学语言和模糊修辞本身就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
三、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心理机制、言语策略和语用功能
(一)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心理机制
语言表达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主观看法,人的思维能力是相当发达的,但是描述的语言则相对来说比较匮乏,所以,语言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模糊性。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指的就是语义的不确定性和不固定性。所以,对文学语言的心理机制的研究也是从语义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的。文学语言的心理机制是想象,是由一种概念和物质联想到另一种概念和物质,甚至联想到不存在的物质。文学语言的心理机制即是联想,那么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解释:(1)语义联想和联想义。词义是由理性义和色彩义两方面构成的,理性义是词义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对于事物本身进行总结和概括而形成的意义,是词义的关键和核心。模糊语义则是对于描写对象不是简单的外观描写,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看法和联想,模糊语言的使用是不好掌握的,所以,借助于联想的方式运用模糊语言进行描写就成为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此外,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需要运用联想的方法来解决,作者和读者双方对于要表达和描写的事物和思想要经过编制——传递——接受——解码的过程,从表层到深层,再从深层到表层,则是这个过程的核心。(2)联想的方式。人们在对文学语言进行模糊修辞的使用时,是通过联想的方式进行深层意义的发掘和解释的。从模糊思维的角度来解释联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由视觉现象、听觉现象或者嗅觉现象进行语义联想,或者由客观事物的自身属性进行语义联想,以简单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语义。(3)联想的特征。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客观对象进行多方面的联想和解释,则这些联想自身具备模糊性。我们对于一个词汇可以联想到很多不同的词汇和事物,当然也可以使用同一个模糊词语的不同语义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一个客观对象,也可以使用同一个模糊词语的不同语义联想分别描写同一个客观对象,还可以使用同一个模糊词语的不同语义联想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同一个客观对象。
(二)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言语策略
如何具体地运用模糊语言是言语策略所要表达的。(1)由词语语言的理性偏离形成模糊审美。可以由事物发生的地点代替事物本身,也可以由事物的材料和装饰等代替事物本身,通过联想形成模糊的审美效应;还可以运用于事物本身相关联的事件和特征代替事物本身,由相近词或者音近词来代替事物本身。(2)运用模糊限制语使语言表达模糊化。在添加模糊限制语后,明了的语言转变为模糊边界的模糊语言,也可能会转化为双向模糊的边界模糊语言,在添加模糊限制语后,明晰命题还有可能转化成为模糊命题。(3)模糊辞格产生模糊审美。可以通过比喻营造模糊审美,也可以通过比拟营造模糊审美,还可以利用通造感来营造模糊审美,还有移动营造模糊审美等等。(4)缺省营造模糊审美。话尽则无趣,有的时候,文学语言需要欲言又止,这就是给人创造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种缺省造成的模糊就是缺省模糊造成的模糊审美。
(三)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
(1)语言表达的含蓄功能。指的是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含义,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将它蕴含在话里,让对方体会感受。(2)语言表达的委婉功能。指的是人说话不说出本意,用曲折婉转的话暗示话中的真正含义。(3)语言表达适应性功能。指的是运用模糊语言使得表达出的话语更加简洁,使语言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适应性。(4)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功能。指的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说出的话留有余地,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就应该达到这样的效果。
——————————
参考文献:
〔1〕申芳.从英汉对比看模糊修辞[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1).
〔2〕朱金华.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J].池州师专学报,2006(4).
〔3〕殷俊.浅谈模糊修辞的语用功能[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4〕许莉.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小议[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