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文
编者按: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了陶质的酒器。夏商周时期,酒承载着诸多重要的社会功用,如用于祭祀、各种庆典仪式等,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关于酒的记载。秦汉青铜酒器和陶、漆木酒器成为主流,其形制和样式也更趋丰富。魏晋隋唐至宋元时期,精关的瓷质酒器和金银酒器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明清时期,酒器制作方面更是精工细作,推陈出新,品种最为丰富。除精美的瓷质酒器外,还有金、银、铜、锡、玉、玻璃等,呈现出异彩纷呈、百花争艳的时代特征。镇江处于长江与运河两条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与全国各地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南来北往的物品在此组合、集装、转运全国及世界各地,其中酒器占有一定的数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促进了镇江酒文化的繁荣。本刊上期介绍了镇江出土的从新石器时期到南北朝各时期的精品酒器,本期将继续介绍。
唐代饮酒之风更盛,饮酒宴乐,成为唐代的社会风尚。镇江及其附近多产佳酿,如西安唐代麟德殿遗址附近出土的封泥中,有三块“润州之印”,是封进贡酒坛之所用。能作为进贡的物品,当属名特产品,润州佳酿除新丰酒外,还有丹阳的“曲阿酒”。镇江城内酒楼林立,唐代诗人杜牧在《润州二首》里咏道:“绿水桥边多酒楼。”这一时期馆藏的酒器中金银酒器最为丰富,如1982年元旦在镇江市丁卯桥发现的一处唐代银器窖藏,出土共计九百五十余件器物,其中酒器约百余件,有银酒瓮、银盆、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令筹简、银鎏金酒令筹、酒令旗、酒纛、银托、银碗等。“论语玉烛”酒令筒,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底座为鎏金银龟,中间有二层莲花,托圆形酒令筒,筒有盖,筒盖一圈以鱼子纹衬底,上刻鸿雁两对,间以卷草、流云纹,并有银链与盖相连。筒身以鱼子纹衬底,上刻一对龙凤间以卷草纹,正面长方形框内刻“论语玉烛”四字。酒令筹50枚,出土时装置酒令筒内。长方形、切角边、下端收拢为细柄状,大小基本相同。酒令筹正面刻有酒令文字,上半段采用《论语》语句,下半段为酒令内容,可归纳为6种饮酒方法:“自饮”“伴饮”“劝饮”“指定人饮”“放”“处”;6种饮酒数量:“五分”(半杯)、“七分”“十分”“四十分”(四杯)、“随意饮”“放”(见图12)。酒令旗上端呈曲刃矛形,有缨饰,缨下设曲边旗,旗重刻重环圈,长柄圆杆细长。酒纛上端矛形,下端为葫芦顶棒,长柄圆杆细长。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论语玉烛”酒令筹中写有觥录事、律录事、录事和玉烛录事,这些当为酒宴上的执事人。酒宴席次坐定,众人公推觥录事,由觥录事决定抽筹次序,指定律录事、录事和玉烛录事,共同担任酒宴的执事人。觥录事掌管酒令旗和纛,负责决定对违规者的惩戒。这是一组宴集行令专用器具,在唐代出土文物中尚属首次发现。唐代酒令的制度,后来多已不详,宋代洪迈《容斋续笔·唐人酒令》有“今人不复晓其法矣”。
与饮酒行令工具配套使用的还有盛酒之器,如鎏金鹦鹉衔枝纹五曲银碗,海棠形,敞口,深腹,平底,圈足。内底刻一对鹦鹉,间以缠枝莲花和鱼子纹,圈足边缘饰联珠纹一周,圈足内刻“力士”二字,刻花处鎏金(见图13)。此器大于酒碗,当为酒海,饮酒之器,白居易诗句有“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另外,瓷酒器、三彩酒器也占一定的比例,镇江丹徒出土的长沙窑青釉绿彩瓷执壶,敞口呈喇叭状,高颈,溜肩,深腹,平底,肩部设八棱形短流,扁平曲柄。以流、柄为中轴线,腹部两侧各绘绿彩云气纹图案。胎灰白色,全器施釉,底部无釉(见图14)。镇江地区出土的三彩酒器鸭形杯,整个器体似鸭形。方唇,平口,角身呈喇叭状,角尾上卷连于口部。器身满饰珍珠地纹,上饰云纹及四瓣花纹,内饰黄、褐、绿三彩。造型独特,具有浓郁生活情趣,写实手法突出(见图15)。
宋代镇江酒名可数者就有十余种之多,尤以“第一江山”酒最为名贵,是当时社交的高档礼品。此时期的酒器继承了隋唐酒器的遗风,造型、装饰纹样等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瓷酒器占据酒器的主要领地,有梅瓶、带温碗注子、台盏等。例如,镇江市南郊水泥制杆厂北宋墓出土的定窑酱釉瓷梅瓶,圆唇,平沿,细直颈,丰肩,下腹内收,暗圈足。胎白色、细密,外施酱色釉,瓶内满施洁白色釉。此瓶挺拔秀丽,稳重大方,制作规整,为定窑的上乘之作(见图16)。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一瓶上写“清沽美酒”,一瓶上写“醉香酒海”,说明梅瓶是用于盛酒的。镇江市丹阳县大泊公社出土了一件登封窑白釉珍珠地划花纹瓷梅瓶,圆唇,小口,短颈,溜肩,器身修长,下腹渐收,暗圈足。整器以珍珠纹为地,纹饰分三组,肩饰缠枝花卉,腹部花朵纹,足部莲瓣纹,肩、腹均以双线纹分隔(见图17)。还有镇江市丹徒区上党来村砖瓦厂北宋墓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釉瓷注子温碗,注子盖顶塑狮形钮。注子小口,直颈,折肩,腹深略鼓,呈瓜棱状,圈足,肩设弯曲长流,曲形柄。温碗呈七瓣葵口,瓜棱腹,高圈足。胎白细密,全器施釉,釉厚处呈青绿色(见图18)。同墓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带托台盏,盏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呈盘形,宽沿,盘心凸起一高圆台,形似酒杯,高圈足。《演繁露》中将其称为“台盏”,台盏是酒具的专名。胎白细密,全器施釉,釉厚处呈青绿色,莹润剔透(见图19)。按宋代的饮酒习俗,将盛满酒的注子放入温碗之中,碗内加注热水,用以温酒,然后斟在台盏或杯中饮用。
元明清的酒器仍以瓷质的为主,窑场以景德镇为中心,品种多样,如青花、斗彩、五彩、单色釉等。镇江市丹徒区大路公社照临大队元代窖藏出土景德镇窑青花高足瓷杯,共六件。杯尖圆唇,弧腹,圜底,下承以中空竹节喇叭形高足。五件腹部绘梅月,一件绘松,杯内心绘火焰、射干或梅花。胎白色,全器施釉,足内无釉,杯身与足接合用胎接,即两部分湿胎接合,足内顶端往往有乳状突起。底釉清白莹澈,青花发色较暗,在浓聚处呈现下陷的枯斑(见图20)。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器形,又称马上杯,是为马上饮酒所制,高足下宽上窄,便于用绳绑挂马侧,不易掉落。在江西高安县出土元代青花高足杯,内底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干场”。
镇江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酒器明正德景德镇窑青花团花狮纹梅瓶,有盖,小口直颈,溜肩,腹内收,假圈足,底部微外撇。器内满釉,器底无釉,底釉青中泛白,盖内与器底均为螺旋纹。盖外壁为缠枝花卉,器物颈部与肩部有三道弦纹,腹部绘三组狮子,张口瞪目,尾巴摇摆,上下各为三朵云纹,好似在云海中翻腾,腹下部有二道弦纹,弦纹下绘三组折枝梅花。其胎体厚重,接痕明显,制作不太规整,底足为砂底。釉层较薄,青花色泽灰黑,有褐色铁锈斑,纹饰模糊晕散(见图21)。
清代酒器主要以景德镇窑瓷酒器为主,有壶、瓶、杯等。镇江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乾隆青花玉壶春瓶,敞口,长颈垂腹,圈足微外撇。腹部绘制竹石芭蕉,以翠竹、洞石、芭蕉为主体,三者相互搭配,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背景则缀以花草、栏杆。整个画面构图疏密得当,笔意娴熟,意境清雅。瓶颈部、肩部及足部分别以蕉叶纹、忍冬纹、如意云头纹、莲瓣纹和朵花纹作为辅助纹样。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见图22)。玉壶春瓶创烧于北宋时期,由长颈瓶演变而来,相传以词句“玉壶先春”而得名。玉壶春瓶在出现初期作为酒器使用,后因其线条匀称,器形优美,受到世人欣赏,逐渐转作陈设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