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冷然 气韵清逸

2014-09-29 16:28李艳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4年2期
关键词:云林山石黄山

李艳红

《晓江风便图》绘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是渐江晚年的一幅经典之作,也是其绘画风格成熟稳定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画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为国家一级文物。该作品原由徽州大收藏家许承尧先生收藏,后来许先生的藏品大部分都捐给了安徽博物院,《晓江风便图》才又得以重见天日。1987年,由启功、谢稚柳、刘久庵、杨仁恺等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来安徽博物院鉴定时,认为它是渐江存世的最经典作品之一。

《晓江风便图》为山水手卷,纵28厘米,横243厘米,纸本,淡设色。图写自新安行船至扬州,由浦口练江入新安江一带的实景,是作者渐江为友人吴伯炎赴扬州赠别而作。该手卷采用平远法构图,画面横向展开,前段写练江沿岸霞山、将军山诸山嵌岩峭峙,林木萧疏,溪寒水涸,饶有冬意;中段写两岸高峰峻岭,寒亭孤塔;后段写江对岸晓雾迷蒙,烟峦重迭,顺流而下的江面上,远处两船齐驶,近处一舟风帆正悬,依稀可见一人坐于船尾,这人可能就是出行赴扬州的伯炎居士。他坐于船尾,兀自看着新安江两岸的寒寂之景,想起故友,心中感念万分。

渐江作此画意在别友,他想象着友人独坐舟尾、乘舟侧畔的情景,挥洒笔墨,一气呵成,作此佳作。他于卷尾自题道:“辛丑十一月,伯炎居士将俶广陵之装,学人写晓江风便图以送,揆有数月之间,蹊桃初绽,瞻望旋旌。弘仁。”钤朱文“弘仁”圆印,白文“渐江”方印。题字笔力雄健,潇洒飘逸,渐江的行书师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皆得其神韵,享诗、书、画“三绝”之誉。

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六奇、鸥盟,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渐江卒年说法不一,一说1663年),时年五十四岁。在中国绘画史上,渐江是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清康熙年间的艺术理论家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记载:“新安画家多宗清閟法者,盖渐师导先路也。”他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新安四家”或称之为“海阳四家”,且居“四家”之首。

渐江生于安徽歙县旺族,因早年丧父,家道中落,他勤奋攻读,习举子业,终成明末秀才。清军入关后,渐江抱着一线希望,投奔当时称帝于福建的唐王政权,继续从事抗清复明的斗争。唐王失败后,渐江怀着亡国之痛入武夷山为僧,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师从古航禅师,清心寡欲,潜心参禅学画。皈依佛门数年后,他返回故乡安徽歙县,“岁必数游黄山”,以黄山白岳为家。黄山风景的奇伟绝俗、灵秀多姿陶冶了渐江的情操,使其深刻体味到自然之美,他善师造化并能得其情与神,终成一代巨擘。

在师法传统方面,渐江从宋元各家入手,“凡晋、唐、宋、元真迹所归,师必谋一见也”,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元代画家倪瓒。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一生不仕,寄情于书画之中,画作多为一江两岸式的构图,作平远之景,疏林坡岸,笔简意远,疏萧淡泊。相似的人生境遇使得渐江对倪瓒惺惺相惜,对于倪云林的书画,渐江朝夕揣摩,“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每到得意处,几欲夺真”。渐江的作品中有很多以“仿云林笔意”“仿倪山水”等命名。在《画偈》《偈外诗》中有多首云及倪云林,如:“老干有秋,平岗不断。诵读之余,我思元瓒。”“倪迂中岁具奇情,散产之余画始成。我已无家宜困学,悠悠难免负平生。”“疏树寒山澹远姿,明知自不合时宜。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漂泊终年未有庐,溪山潇洒树扶疏。此时若遇云林子,结个茅亭读异书。”这些诗皆表明他对倪瓒的崇拜与敬仰。

《晓江风便图》亦采用倪瓒的一江两岸式构图,一溪江水将画面的前、中、后三段巧妙地连为一体,完整而和谐。渐江绘浦口景色,笔墨不多,淡淡几笔勾出远处群山,皴擦点染较少。树木萧疏,依稀可见。茅亭孤立,几座房屋孤零零立于河畔,在古树映衬下更显孤寂。近处江边,作者用浓墨作古木两株,枝杈作鹿角状,枯叶凋零,怪石横卧树下,造型怪异。中段勾画两岸山石林立,草木萧疏,笔法疏简、婉约,善用直线、折线勾画山石,显得稳固峻拔、坚挺有力。虽是层层累加的山体,但画面干净整洁,带给观者冷逸之感,又不失气韵。石多而树少,树木造型各异,或立于山头,或在岩石夹缝中,或是倒挂于岩壁中间,造型突出。黄山是由花岗石构成的,不像草木葱茏的江南土石山,石多树疏的景观是弘仁长居黄山师法造化的结果。后段绘晓江对岸烟雾迷蒙,峰峦重叠,作者用细淡而沉稳的线条勾写,用墨清雅,不染尘埃,透露出一种空灵纯净、高洁峻雅的悠远意境,颇有米家云山的气韵。《画偈》中有诗云:“云山苍苍,烟水茫茫。尚书克恭,先辈元章。”言下之意,渐江对高克恭、米元章非常敬仰,对其笔意也多有模仿。《晓江风便图》后程守的跋中也有“忆渐公作米家云山”之语。

图中江水用大片的留白来表达,不擦一笔,空明悠远,蕴含着无限的美感,远处的一片树林以及依稀可见的山影更是将观者的目光引向远方,令人遐想无限。山脚之下有萧疏的树木、荒清的野屋、小亭,就着留白的江面,画上一处树木稍显茂盛的沙渚、三只扬帆行驶的小舟,给这孤寂、清冷的画面增添了一缕生气。整幅画面在这种简洁枯淡的墨色氛围中,凸显了弘仁的荒疏冷逸之风,传达出他清高冷峻的风骨。

从笔法上看,渐江用劲健、简练的线条交织出山石的轮廓,然后用枯笔焦墨略加皴染,勾写物象的轮廓线与内部枯墨皴擦的线条相互联系、呼应、浑融,有一种由内向外扩张的视觉效果。作山石多用出自倪瓒的“折带皴”,尖峭方折,山石勾勒的转折角度较大,但转折处不结不僵。笔力老辣而凝练,用笔灵活多变,有自家风格,突显了山石的坚韧、莹洁之质,伟岸雄峻之势,给人以清逸、冷峭之感。在勾勒山石的外轮廓及矾头、缓坡、平台时,运笔注重平动与提按的结合,使得山石轮廓中那些较长的线条充满朝气,富有生命力。

《晓江风便图》后有吴羲、程守、许楚、石涛题跋,对此画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也是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诸人中吴羲、程守、许楚为渐江同邑好友。吴羲即渐江跋中的伯炎居士,是西溪南的吴氏大户,家富收藏,府中多藏宋元名画精品,尤以倪、黄最精,常邀渐江前去赏书评画。对此,吴羲之侄吴之碌在《桂留堂文集》卷七《叔念武氏传》记载:“余乡多藏宋元名画。是时高僧渐江观画于余叔粲如、伯炎家,每至欣赏处,常屈膝日:是不可亵玩。”

程守字非二,号蚀庵,杭郡诸生。他在跋《晓江风便图》中道:“余方外交渐公卅年所,颇不获其墨妙。往见吴子不炎卷帧,辄为不平。因思余城居,且穷年鹿鹿。渐公留不炎家特久,有山水之资,兼伊蒲之供,宜其每况益上也……”渐江好友程守多次欲求渐江的画而不得,却常见吴伯炎获渐江画,颇有妒意。但考虑到渐江留在吴伯炎家较久,吴氏又多藏古画珍品,可供渐公摩观,其画技才得以“每况益上”,心下释然。吴氏为渐江的生活及艺术创作提供便捷,渐江一生赠予吴氏画作最多,《晓江风便图》便是其中之一。

许楚字芳城,号旅亭,又号青岩居士,歙县潭渡后许人,是渐江的乡贤好友。渐公去世后,他曾作诗文留念。现在渐江墓的碑额依然保留当年许楚所题“渐江和尚墓”的篆书。他在题《晓江风便图》卷跋云:“观渐公画如读唐人薜业、孙逖诗,须识其体气高邃,遥集古人;至仍以诗流结习求之,则终属门外汉。是卷为不炎买帆江上而作,其吮墨闲旷,水穷云起,自卷自舒,有濯足万里之致。吾乡百余年来,画苑一灯,恒不乏人。至若为此道放大光明,无识想相,则渐公卓有殊勋;往者诸君,不得嵩美于前矣。癸卯之秋,静慧院晓起,坐松棚下,试邵青丘墨,援笔漫书。”他评价渐江“体气高邃,遥集古人”“卓有殊勋”,说《晓江风便图》“吮墨闲旷,水穷云起,自卷自舒,有濯足万里之致”,这些都是出自学者内心的高度评价。

石涛没有见过渐江,但对其为人及作品敬仰至极,在渐江去世三十多年后见到这么精妙的作品时题道:“笔墨高秀,自云林之后罕传,渐公得之一变。后诸公实学云林,而实是渐公一脉。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丰骨冷然生活。吴不炎家藏古名画甚夥,公与不炎交好,日夕焚香展玩,不独捧跪而已。珍重如此。写《晓江风便图》赠不炎,而邈远之意甚奇。今丙子春过邗上,晤葛人先生,出此卷命予书名。先生超古鉴赏之士,又不下不炎矣。予欣得是观焉。”石涛在一位叫葛人的徽商处见到此画并为之题跋,师传统上,他认为渐江师法倪云林,并“得之一变”,在云林基础上有所创新,达到“笔墨高秀,自云林之后罕传”的境地。师造化上,渐江“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石涛对渐江艺术的高度评价显然不同于一般人的淡淡概括。

诚如清代大书画家杨翰在《归石轩画谈》一书中所言:“欲辨渐江画,须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乃真本耳。”《晓江风便图》便是体现渐江绘画风格的真本,整幅画面笔力劲健,技法多变,遒劲有力的线条勾画出一尘不染的新安江荒寒实景,营造出一种冷寂幽远而又静谧和谐的氛围。所谓“画如其人,人如其画”,画作承载着作者的人格和气节,从《晓江风便图》亦可读出渐江冷寂孤傲的心性,淡泊明志、不流俗媚世的崇高格调。

《晓江风便图》是渐江画风成熟稳定时期的经典之作,也是新安画派的一幅代表性作品。它承载的历史信息极为丰富,从中可知作者渐江的绘画风格,该作品的创作缘由、流传经历,其中还有渐江师法云林的记载,徽商对新安画家的资助等内容,是研究渐江生平及其艺术生涯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新安画派的流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件国宝几经流转,幸得黄宾虹、许承尧等大家的细心呵护才得以珍藏流传,十分不易,正如石涛所言,我们后人当“珍重如此”。

猜你喜欢
云林山石黄山
黄山冬之恋
学生写话①
山行
山行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道宣解石
黄山迎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