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让课堂更静美

2014-09-27 09:06牛晓莉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圈画文本课文

牛晓莉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性认识。但多数教师却忽视了默读的作用,一味强调课堂的“动”,以致造成了看似热闹的一节课,除了朗读以外,课堂上其他活动往往只是少数优等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而且,学生思考问题并不深刻,往往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举手发言,说的只是对文章浅层的理解,有的干脆从辅导书上照搬答案。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和思考——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缺乏“默读静思”的过程,而课后学生却收获甚少。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缺一不可。默读是使用最广、实用性最强的一种个体阅读方式,教师应按照课堂的进程采取不同的默读手段和策略,引领学生运用多种默读形式来进行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默读有什么作用呢?

一、默读有助于深入理解

默读有助于对读物的深入理解。在习惯认识中,朗读有助于理解,而根据语言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默读在加深理解方面并不亚于朗读。这是因为在默读时,言语听觉、动觉、视觉等分析器之间及与大脑皮层之间复杂的神经联系,被简化为言语视觉分析器与大脑皮层直接联系的沟通,因而可以从容地思考;再加上默读无需仔细辨别字词的声音,这使得言语活动的皮层优势兴奋中心更为集中;默记还可以自由停顿、重复等,因而有助于对读物的深入理解。

在默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来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几点:①仔细阅读,你明白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②仔细阅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会性的要求;③仔细阅读,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的要求。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清静的环境、一个品尝的境地。学生在默读时要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通过“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凭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靠小组合作也是不能代替的。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

我教学《七颗钻石》时,在扫清字词障碍后,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划出描写水罐发生了哪些神奇变化?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发生了如此神奇的变化,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在文中用“~~~~~”画出相关词句,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有的学生从“一天夜里”“哪儿也找不着”、“累得倒在”这些词体会到了小姑娘找水时表现很勇敢,历尽艰辛,这些都源于对妈妈的爱;有的从“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等词句体会到小姑娘意外得到水的惊喜,在口渴难耐的情况下却一心想着妈妈,急切想把水拿给妈妈喝,是因为她对妈妈的爱;从“反正要死”体会出妈妈对女儿无私的爱;也有的学生从“倒”“咽了一口唾沫”“递”等词中体会到小姑娘对小狗和过路人博大的爱。就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了默读能力。

二、默读有助于疑难解惑

宋代苏轼说:“故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要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如清华附小特级教师王玲湘教学《琥珀》一文,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这篇课文是科学小品,为什么要写两个故事呢?”这个问题确实是本文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教师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专心默读全文进行理解。于是,学生默默研读,他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默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初读时的疑问进行了讨论,使学生明白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一处描写生动形象的词句,表演蜘蛛当时想吃掉苍蝇的过程,体会他小心翼翼的样子。最后老师告诉学生:“科学有了艺术的点缀不再枯燥,艺术有了科学的依据就显得真实。”有了这一番默默的研读,才有学生这样精彩的展示!所以,遇到疑难处要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通过反复默读,细细品位,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助于释疑解难,为学生深入感悟扬起风帆。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主得之”的“忘师”境界。

三、在默读中默读体会情感

语文教材,选文精当,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情,款款的意,深深的理……无不渗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只有在静静的读书中,全体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倾心地对话。当教师给时间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时,学生就会走进文章,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干扰,达到“文我合一”,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情感得到交流,思想受到启迪,认识得以升华。如《去年的树》中:鸟历尽千辛最后找到了幻化成灯火的树朋友,对着灯火唱了一首歌,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我是这样处理这一段的教学:教师深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再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眼睛开始晶莹起来,充满了用别的忧伤。尽管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流,但可以断定的是,在潜心文本、忘我入境的平静下,学生的纯真和善良的思绪在奔涌不息。他们已经体察到了这段文字的悲剧美:此时所有的语言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学生那静静的体味。

四、默读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这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语文味。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默读”,更能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深地感动。

我们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默读”使我们的课堂更静美!

endprint

猜你喜欢
圈画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圈画”中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读练结合感悟精彩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注重方法渗透培养阅读能力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数学审题四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