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采用灵活开放的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地理学科作为高中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鼓励学生把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交流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于同学的合作、讨论、探究中形成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本文试图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组合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中地理;应用策略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主张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地理学科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为高中地理课堂内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在课堂上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对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探讨。
一、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是一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通过收集归纳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分析地理现象,对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并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有利于形成人们应对生产和生活的对策,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有条理和效率。与其他的人文学科相比,地理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特征,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采取更加有效恰当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对某一学习主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为结成小组——提出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全班发言——教师评价。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扮演学生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形成学生科学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有重要作用。在高中地理中倡导合作学习以,意味着学习方式的大转变。通过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地理课堂教学真正变为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乐园。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1.对学生进行分组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合作质量对于学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分组情况。根据相关理论,教师应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可为2~6人,应保证每组由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这样不仅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还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生气活力。小组成员并非固定不变的,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成员分组进行适当调整。分组完成后,就可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任命小组内的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角色轮流换,责任人人当,使每个小组成员的都能得到锻炼。
2.合理的任务布置
讨论探究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关键。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过程。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高中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一般而言,一些具有较高的探究性的,比较复杂的,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课题更加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如一些地理规律的总结和地理原理的剖析等,而比较简单的地理概念及地理图标的判读,则比较适合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开展讨论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让他们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式和研究计划,进而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应该扮演一个顾问的角色,指导学生一些查阅资料的方式或途径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疑惑,教师也应该予以及时的引导。
3.小组成果交流与评价
当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小组的合作成果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向其他小组展示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够吸收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及时弥补本小组合作研究的不足。通过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碰撞,相互之间会获得启发,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为了鼓励小组之间的竞争与交流,教师可以采取学生以比赛、采访、辩论、导游等形式,使课堂能够营造出一种比较积极的气氛热烈的氛围。小组成果交流完后,教师就可对小组合作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评价。不仅要对小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该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应多肯定其中进步的一面。评价方式也可以不拘泥于教师评价,还可采取小组成员自评、组间成员互评、小组之间互评等方式,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
三、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为例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次课程主要的学习内容为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和空间差异的规律性。
(1)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搜集有关我国南方、北方、西北、青藏等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主要包括地貌、植被、河流等。在课堂上将学生搜集的重要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并请该小组的汇报员对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介绍。这一环节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探讨从漠河到海南岛、从北京到乌鲁木齐、从珠穆朗玛峰到北坡山麓,沿途的自然景观(植被)有什么变化?并尝试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
(3)当学生对我国的自然景观变化有所了解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条植被观赏线路,并分析设计的线路植被变化的规律和成因,以及线路设计的主要理由。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再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
四、结论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学生的合作协作能力不强,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和进程难以把握等问题,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加强实践,积累经验,加强研究,才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玉.中学地理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白英丽.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刘立超.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林绍苍(1983.7~),男,学历:本科,籍贯:福建柘荣,职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