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慧欣,王卫平,黄炳强,柯采茶,沈文萍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350108 1.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2.人文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在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及判别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基础课程[1]。医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态度如何,决定了其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将影响该门课程的开设意义和所起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化、从医环境的复杂化、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及医疗机构的国际化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未来的从医人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能否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作出有效的回应,将是医务人员立足医疗行业的重要筹码。鉴于此,笔者以福建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态度调查为实证研究,以期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为医学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态度指一种对人对己对事对物,或者对某种观念、思想,带有认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看法[2]。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克特·W·巴克认为,态度具有三种构造成分——情感体验、行为倾向、认知水平,这三个成分形成了态度的A-B-C三维结构[3]。按照态度的三维结构理论,医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态度则可分为学习情感、学习行为和学习认知三部分。
据此,研究将《形势与政策》学习态度的调查问卷设计成21个条目,其中,一般情况有5个条目,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政治面貌等;学习态度共16个条目,其中,学习认知和学习情感各有3个条目;学习行为共10个条目。研究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已修过和正在修该门课程的学生中随机抽取300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出300份,收回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89份。问卷采用Epidata3.1版本进行建模和录入,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一般资料主要采用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方法,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资料和等级资料则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三组及以上的等级资料之间的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合学习态度的构成,从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行为等三个维度对医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态度进行调查。
学习认知主要指对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认识、信念或知识积累,包括对该门课程重要性、助益性以及学习目标明确性等方面的认识。
1.对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认为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有19人(6.6%),认为重要的有95人(32.9%),认为重要性一般的有149人(51.6%),认为不重要的有26人(9%)。不同政治面貌(χ2=5.148,P=0.076)、年级(χ2=6.197,P=0.102)、生源地(Z=-1.206,P=0.228)、性别 (Z= -0.886,P=0.376)的学生在对该门课程重要性认识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2.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学习和工作方面助益性的认识。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助益性的认识方面,只有32名学生(11.1%)认为该课程对其今后的学习或工作方面很有帮助;144名的学生(49.8%)认为该门课程对学习或工作有帮助,但作用不大;还有91名学生(31.5%)对该门课程的助益性不确定;认为没有帮助的只占22人(7.6%)。不同政治面貌(χ2=0.546,P=0.761)、年级(χ2=1.49,P=0.685)、生 源 地 (Z= -0.606,P=0.544)、性别(Z=-0.036,P=0.971)的学生在对该门课程助益性认识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3.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目标明确性方面的认识。仅有22名(7.6%)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目标认识很清楚;短期清楚的占92名(31.8%);126名(43.6%)的学生目标模糊;49名(17%)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完全不清楚。不同年级、生源地的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目标认识方面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Nemenyi检验方法,对不同年级学生在课程学习目标认识方面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只有一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在课程目标认识方面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86,P=0.039);而不同性别(Z=-0.568,P=0.569)、政治面貌(χ2=3.743,P=0.154)的学生在该门课程学习目标认识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不同年级、生源地学生学习目标认识方面的比较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认知方面,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助益性认识不足,原因可能跟医学院校本身的课程设置有关。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医学类的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性较强。因此,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比较多,课业负担沉重。同时,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医学类专业的未来职业指向性比较明确,即绝大多数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进入医疗行业。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课程修读过程中进入一定的功利误区,即认为对自己将来有帮助的课程才会认真学习,而未清楚认识到其他通识课程的隐性作用。在学习目标的明确性方面,二年级的学生比一年级的学生更明确,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学生要明确。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入校,对大学的学习模式还未完全适应,面对如此繁多的课程,一年级学生比较容易陷入迷茫,找不到方向感和目标感;相反,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模式,对课程的学习目标相对要明确许多。相对而言,来自农村的学生面临着更多的经济困境,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故易激发刻苦学习的动力,因而对学习的目标也较明确。
学习情感指学生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包括对该门课程的喜好程度、感兴趣程度和主观心理感受等。
1.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总体喜欢程度。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感到很喜欢的学生有27人(9.3%),只喜欢某些专题的学生有 158 人(54.7%),对该门课程的喜欢程度感到一般的有79人(27.3%),不喜欢该课程的有25人(8.7%)。不同政治面貌(χ2=0.755,P=0.679)、年级(χ2=1.271,P=0.736)、生源 地 (Z= -0.032,P=0.974)、性别(Z=-0.245,P=0.806)的学生在对该门课程喜欢程度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2.对任课老师所授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有43人(14.9%)对任课老师所授的教学内容很感兴趣,157人(54.3%)只对某些内容感兴趣;对教学内容兴趣程度一般的有72人(24.9%),17人(5.9%)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不感兴趣。不同政治面貌(χ2=0.928,P=0.629)、年级(χ2=6.732,P=0.081)、生源地(Z=-0.753,P=0.451)、性别(Z=-0.807,P=0.419)的学生在对任课老师所授教学内容兴趣程度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3.对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观心理感受。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观心理感受方面,有65人(22.5%)认为是件快乐的事,68人(23.5%)认为是无趣的事,149人(51.6%)认为是不得不做的事,7人(2.4%)认为学习该课程是令人讨厌的事。不同政治面貌(χ2=5.832,P=0.054)、生源地(Z=-0.776,P=0.438)、性别(Z=-1.251,P=0.211)的学生在对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观心理感受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观心理感受比较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73,P=0.034)。通过Nemenyi检验方法,对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心理感受方面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只有一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在这方面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08,P=0.025)。
从医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情感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学生不太喜欢这门课程,或者只对这门课程的某些专题或授课内容感兴趣。这可能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原因有关,如时效性强、无固定的教材、缺乏专业师资等,给任课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教学难度。近年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学期均会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大多数高校基本按照这些教学要点备课、上课。然而,如果未将这些教学要点完全吃透就按部就班的备课,很容易使教学内容过于笼统,只能泛泛而谈,挖不出深层次的内涵或本质要点,对学生产生不了太大的启发意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观心理感受方面,一年级的学生比二年级的学生感到更快乐。其原因可能跟学习经历有关,一年级的学生刚入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其而言比较新鲜,且与其所关注的某些社会热点有关,故对其比较有吸引力。而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对这门课程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不再有新鲜感,再加上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多,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就不再能获得较好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学习行为成分包括了指向《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外显行为,如课堂出勤率、课堂注意力、课堂内外主动学习和交流等相关情况。
1.主动了解国内外相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比较。不同生源地、性别的学生在主动了解国内外相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在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方面的主动性更强;男生比女生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了解更主动。然而,不同政治面貌(χ2=2.484,P=0.289)、年级(χ2=4.153,P=0.245)的学生在主动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表2)。
2.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相关情况比较。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外与老师探讨相关问题、课外与同学交流国内外形势和政策问题方面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通过Nemenyi检验方法,对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在这三方面问题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共青团员与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χ2=6.325,P=0.042)、在课外与老师探讨相关问题(χ2=7.902,P=0.019)、在课外与同学交流国内外形势和政策(χ2=6.94,P=0.031)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中共党员与共青团员(χ2=1.211,P=0.545)、中共党员与群众(χ2=1.601,P=0.449)在回答老师提问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中共党员与共青团员(χ2=0.992,P=0.608)、中共党员与群众(χ2=2.451,P=0.293)在课外与老师探讨相关问题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中共党员与共青团员(χ2=3.388,P=0.188)、中共党员与群众(χ2=0.791,P=0.673)在与同学交流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表3)。
表2 医学生在主动了解国内外相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比较结果
表3 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相关情况比较结果
3.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出勤情况比较。不同政治面貌、性别的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出勤情况方面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Nemenyi检验方法,对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在该课程出勤方面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共青团员与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学生在出勤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6.917,P=0.031),而中共党员与共青团员(χ2=0.646,P=0.723)、中共党员与群众(χ2=2.395,P=0.301)在出勤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不同年级(χ2=6.263,P=0.099)、生源地(Z=-0.691,P=0.489)的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出勤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表4)。
表4 不同政治面貌、性别的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出勤情况比较结果
4.课堂注意力及课外完成作业情况。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有82人(28.4%),玩手机的有77人(26.6%),睡觉的有11人(3.8%),看其它书的有99人(34.3%),发呆的有20人(6.9%)。可见,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真正认真听讲的学生占少数,约70%左右的学生在做其它的事。另外,在课外完成课程作业的情况方面,能认真完成的有108人(37.4%),简单应付的有143人(49.5%),忘记完成的有25人(8.7%),从未完成的有13人(4.5%)。
通过调查发现,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动学习行为方面,来自城镇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要主动,原因可能与其平时所接触的知识、信息以及获取渠道有关。城镇的学生在获取形势与政策等相关信息方面的渠道如网络、媒体等,相对于农村的学生更丰富;这些学生生活在城镇中,很多社会热点或事件可能就发生在其身边,因而能真实感受或体会到这些信息。另外,男生比女生更主动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等信息,并在这门课程的出勤率方面要高于女生,其原因可能与男生对政治事件更感兴趣有关。有研究表明,男生对政治时事的掌握比女生更具优势[4]。除此之外,政治面貌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出勤方面、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外与老师和同学探讨形势与政策的问题方面,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学生比共青团员均更为主动。原因可能是:在高校,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学生只占少部分,绝大多数为共青团员以上政治面貌,而只有优秀的共青团员才能加入中共党员行列。在高校,能加入党组织对许多学生而言是件无尚光荣的事情,这意味着具有共产主义的觉悟,是区别与一般群众的重要标志。因此,政治面貌仍为群众的学生为了提升自身的政治身份,就必须在各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这也是促使其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方面更主动的原因。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在该所医学院校的学生中受重视程度较低,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并非太热情或太主动,部分学生甚至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鉴于此,高等医学院校在今后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循善诱,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知能力;把握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三者间的关系就像轴承一样。其中,培养人才是核心,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要素,培养人才就像轴承的内轴,需要在运转过程中适应高校内部小环境和外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5]。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既是培养学生适应并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又是对学生进行认知、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大学教育理念所崇尚的[6]。
大学生群体对外界事物和社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对事物的认识有时比较片面,易受外界的影响。对此,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认知状况和思想特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堂上,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对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认知程度,选取学生最关注的社会时事热点作为教学题材,并在课堂上进行研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以“钓鱼岛事件”为例,2012年9月,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激化了中日矛盾,全国上下一致谴责这一恶劣行径,部分国内民众还采取了一些不太理性的打砸抢行为。针对这一事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分组讨论,表达自身的看法,并在现场进行有深度的解释,引导学生对该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理性思考和客观看待,与学生一起分享有关钓鱼岛的历史、钓鱼岛事件的始末以及中央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等,从而使普通的课堂教学变成爱国主义研讨会,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性的爱国情感表达和宣泄通道,又进一步增进了学生对类似事件的判断能力以及今后面对此类事件的应对能力。以此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不断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助益性的认识,并逐步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
结合医学院校的课程特点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医学院校应该从两方面把握这门课程,一方面是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切实将其作为一门大学基础课程列入教学大纲,并投入相应的课程建设经费和配备一定比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遵循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管理规范,提高师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不能完全按照专业课程的要求,将其当作纯专业性的课程[7],而应该结合形势的变化,作出动态性的调整和变化,侧重于学生思想上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形势与政策观念。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尽量从医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不脱离教学要点的前提下,选择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级制”教学内容,即针对一年级新生,可以选取与其关注的并与中学时事政治相链接的教学内容和题材,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其对形势与政策的喜好和兴趣;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可以结合与医学生专业相关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比如当前医患关系和形势等;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选取与就业形势与政策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2010年,福建省出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这一政策出台后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就业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在校学生在政策刚出台时不太了解情况,对未来产生了迷茫和消极思想。对此,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咨询福建省卫生厅的专家以及正在接受培训的毕业生后,制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给医学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学专题,帮助学生梳理未来,转变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因此,今后医学院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应当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医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扣紧医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并尝试聘请临床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来授课,增加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以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主要通过介绍最新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逐步完善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随着网络和各种信息手段的普及和丰富,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接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因此,教师如果采取一般课程的教学模式,则可能达不到这门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效果,需要不断转变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入更多的教学互动环节,比如采取研讨式、探究式、工作坊等教学方式,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男生—女生性别互动”、“城镇—农村学生互动”的全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不同性别间的互动和影响,让女生逐步提高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和兴趣;通过不同生源地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让来自农村的学生也能提高主动了解形势与政策的积极性,扩大知识面。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就是强调多方的良性互动,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造条件,使教学的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形成全息互动的状态[8]。这种交往状态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能力的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也保证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此外,也可以在课堂内外发挥中共党员、优秀共青团员的带动作用,党员通过经常参加党内学习的机会,将所了解的有关党的政策方面的知识与广大同学分享,带动普通同学共同关注形势与政策,从而丰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方式。
[1]王 琳,王 岚,韦 勤.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4):527-529.
[2]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18-119.
[3]巴克.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60-89.
[4]张 光,罗 婷.当代大学性别与政治社会化[N].青年探索,2006(3):35-39.
[5]黄子杰,肖慧欣,李跃平.亦论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关系[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13-115.
[6]肖慧欣,蔺佩鸿.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9):697-700.
[7]黄苏飞.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53-154.
[8]李朝辉,王志彦,谢 翌.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