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格拉底必死之命运及其当代启示

2014-09-27 03:03肖灵娟
文教资料 2014年12期
关键词:民主制陪审团雅典

肖灵娟

(首都师范大学 外国哲学专业,北京 100000)

浅析苏格拉底必死之命运及其当代启示

肖灵娟

(首都师范大学 外国哲学专业,北京 100000)

;雅典是西方文明的发源,作为世界上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自由与民主是它的标签,雅典人素来以智慧和勇敢自诩。然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样一个城邦竟然“容不下”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审判”及“苏格拉底之死”不仅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而且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桩公案。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已然无法回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发掘真相,只能依靠为数不多的史料及后世流传下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辞”探寻历史真相。在众多题为《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的作品。本文主要根据对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的解读,详细分析“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性事件。

苏格拉底之死 申辩 民主制

众多申辩辞之间的关系及 《苏格拉底的申辩》(以下简称《申辩》)中表述的究竟是苏格拉底的还是柏拉图自己的想法,这些问题都不在本文的思考范围内。首先,历史已然难以考证;其次,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他的忠实追随者、苏格拉底演讲时的在场者,他关于这一对他影响深刻的演讲的复述可信度极高;最重要的还在于“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柏拉图的《申辩》所带来的影响。历来对这一作品的解读众多,本文主要从文本本身出发分析如下两个问题:第一,雅典人处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原因及其必死之命运所在。第二,重新反思“苏格拉底之死”,于今天又有什么启示和意义。

一、苏格拉底在审判中必死之命运

公元前399年,70岁的苏格拉底被代表雅典政治家和手工艺的阿尼图斯、代表诗人的美勒托和代表公众的演说家吕孔等以“不敬神”和“败坏雅典青年”的罪名指控。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做了著名的申辩。整篇申辩辞大致可以按照雅典的审判程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苏格拉底针对原告所提出的控诉进行反驳、辩论、举证。然而,在这之后陪审团投票超过一半的人投票判其有罪。按照雅典审判程序,如果被告被判有罪,则当场由原、被告分别提出具体判罚,再由陪审团投票选择其中之一作为最终判罚。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申辩,即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则是被判处死刑之后的诀别赠言。整个过程严格遵循民主的审判程序,丝毫没有不公平之处,甚至可以说是苏格拉底刻意求死而导致最终的结局,然而又无处不透露着荒谬。

以智慧和勇气自诩的雅典人,给苏格拉底——一个无罪之人,加上一些虚妄的罪名,期待他在公众面前做足讨喜的表演。一方面,以平复平日里在苏格拉底那里遭遇的挫败感(如苏格拉底所宣称的那样:智慧是神的财产,而我们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①。想必这很难让自负的雅典人接受)。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这只讨厌的牛虻能就此安静下来从而任由雅典人继续堕落下去,此后不再时刻经受唤醒、劝导和指责。雅典民众的这种人性的弱点及怨恨的情绪被少数心怀恶意的人成功煽动,仅存的一点理性也丧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面对这样的控诉,苏格拉底无论怎么申辩,也难以避免被判有罪的结局,除非他从一开始就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做足了各种讨喜的表演——求饶,哭诉。但如若那样,苏格拉底还是那个追求真理、坚持信念的苏格拉底吗?这样的行为,跟满口谎言的原告又有什么区别呢?以苏格拉底的雄辩之才,驳倒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根本不在话下。而且他根本不需要申辩什么,只需要陈述自己的真实生活与行为。然而,这并不是陪审员们想听到的,我相信他们平日里对苏格拉底的这些说辞都已经熟悉到近乎反感了,如何足以平息他们被煽动起来的情绪呢?这不能不说是苏格拉底必死的第一个原因。

苏格拉底被判有罪之后,可以提出合理的处罚以获得陪审团的认同。在除死刑之外,他还可以选择监禁、流放或罚款。在陪审团看来,这是他们给苏格拉底最后的“忏悔”的机会。然而,让他们失望的是,苏格拉底誓死不从。这样一个冥顽不灵的人一心求死,失去理智的雅典人又怎能轻易放过他呢?苏格拉底不羁的言辞最终激怒了更多的陪审员。但是从苏格拉底的立场来说,让一个对城邦无罪甚至有功之人,提出判罚方式“赎罪”以忍受不公正的待遇,不仅是一件荒谬的事,而且他也绝不可能选择一件明知道是“恶”的事情来逃脱死亡。在这样的情形下,陪审团必定会判处苏格拉底死亡,而苏格拉底必定从容赴死、以身殉道。诚如苏格拉底所言:“使我被处死的不是缺乏证据,而是缺乏厚颜无耻和懦弱,事实上,我拒绝用讨你们喜欢的方式讲话。”②这是苏格拉底必死的第二个原因。

苏格拉底必死的第三个原因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说起。从公元前468年出生到公元前399年被处死,可以说,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由兴盛繁荣到腐败衰落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并非所有人都像苏格拉底这样保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纯粹的雅典精神。相反,更多的雅典人堕落了,他们只注意尽力获取金钱、名声和荣誉,而不注意或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整。苏格拉底难免会为此感到悲哀,深感自己应该承担起城邦“牛虻”的责任。这对深陷名利的雅典人而言,不可谓不怨恨。在经历了“僭主”暴君统治的雅典民主制,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人民独裁。正如柏拉图在《申辩》中所言:“阿尼图斯刚才说过,我根本不应该出现在这个法庭上,但我现在已经在法庭上了,那就必须将我处死,因为如果我逃脱了,你们的儿子马上就会去实践苏格拉底的教导,彻底堕落……”③也许当苏格拉底站上审判席的那一刻,雅典人就已经后悔,但是如果苏格拉底不放弃政治信仰和理念,又被判无罪,就意味着当时的雅典人认可苏格拉底的政治理想而必须放弃平民政治。在这种交锋之中,苏格拉底必死,至少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雅典人无法做出更好的判断。

二、“苏格拉底之死”的启示

当下,民主政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更是成就了美国这样一个政治神话。重读《申辩》,更多的学者会将问题的关注点集中在苏格拉底与雅典民主制的关系上,以此审查当今的民主制度。“苏格拉底之死”暴露了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当今的民主制度虽然较雅典时期的民主制度完善了很多,但民主制度的缺陷显然来自于这种制度本身。自由、民主走到极致就会成为一种放任于多数人的暴政。笔者倾向于认同大多数公民缺乏治理国家的智慧,群体心理之下的民众往往容易被煽动,现实中更不太可能存在完美的政体。与苏格拉底所处的雅典时代相比,这是一个更好的时代还是一个更坏的时代尚难评判。笔者更希望从一个更细微的角度考察:鉴于“苏格拉底的悲剧”,在这个时代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民众,可以做些什么。

苏格拉底死于民众的非理性判决之下。群体心理往往有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点,在民主选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有人进行极富煽动性的演说时,群体中就很容易出现躁动和狂热。在一个短暂的决策时间内,民众的情绪一旦被煽动起来,就很难做出理性的决断。这一点往往会被一些别有用心、深谙此术的人设计和利用,这样就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然而,最可悲的是,这种非理性的情绪根源于人类理性之精神。理性成就了人的伟大和骄傲,但正是源于这种过分的自信,让人带着偏见和傲慢而无法接受任何批评和指责。甚至会为了保有这种骄傲,情愿让非理性的情绪主宰自己以铲除异己。最富理性和激情的雅典人,就是凭借他们过度的“理性”和“激情”让苏格拉底永远闭上了嘴,但也永远失去了雅典精神的守护者,更要为他们所犯下的罪行接受永远的审判。也许该做的苏格拉底早已讲明:“如果你们指望用把人处死的办法来制止对你们错误的生活方式进行指责……这种逃避的办法既不可能又不可信。最好、最方便的办法不是封住别人的嘴,而是自己尽力为善。”④我们不可能指望任何完美的政治体制改变人的有限的理性和人性特有的脆弱。因此,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一点,不能时刻省察自己,不能保持一种宽容态度和有所克制的平静的情绪,那么,苏格拉底的悲剧就会在人类历史上一再重演。

苏格拉底死于他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他临别赠言: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⑤。他安然赴死,因为他是幸福的。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践行神交付给他的使命,至少他曾那么真实地存在过也就不惧怕死亡。反观我们所处的时代,太多人从不注意或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只注重追求声名和利益。为了名利,他们可以不择手段,却惧怕死亡。因为他们所拥有的都是虚妄的存在,更害怕死后那不可知的永久的审判。怎样过一种更值得经历的人生,苏格拉底已经讲明:“不论老少,使你们首要的、第一位的关注不是你们的身体或职业,而是你们灵魂的最高幸福……财富不会带来美德(善),但是美德(善)会带来财富和其他各种幸福,既有个人的幸福,又有国家的幸福……你们必须充满自信地看待死亡,并确立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任何事情都不能伤害一个好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诸神不会对他的命运无动于衷”⑥⑦。

苏格拉底死于对正义的服从。雅典人依照雅典的民主审判程序依法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虽然表面上他服从了雅典非正义的审判,而实际上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纠正法律的缺陷,捍卫“法律的精神”(孟德斯鸠语)。不正义固然存在,但如果用一种恶取代另一种恶,就会制造新的不正义。苏格拉底放弃了所有可能的逃脱死亡的方式,正是因为他对善的执著、彻底的践行,对恶的拒绝。他这样做不仅是践行自己的信念,而且是为雅典维护最后的正义。可以说,苏格拉底开创了公民不服从的先河,这种为正义所作出的牺牲比个人自由更重要。

三、结语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应该关注人自身,应该寻求真正的善。一个通过审慎的哲学思考获得了真正善的知识的人,必定是一个有德性的人,这样的人最聪明、最幸福,而这样一种理想、可欲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过的幸福生活。苏格拉底虽然离去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永远留下来了。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3:9,28,17,29,32,18,31.

[1][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3.

[2][古希腊]柏拉图著.吴飞,译/疏.苏格拉底的申辩[M].华夏出版社,2007.

[3]龙世发.悲剧的诞生:重读苏格拉底审判[J].前沿,2011(16).

[4]李文韬.从苏格拉底之死反思雅典民主制[J].法制与社会,2012.06.

[5]申林.论柏拉图对民主制的批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2.10.

猜你喜欢
民主制陪审团雅典
第44届COSPAR大会将在雅典召开
雅典学院
关于建立“人民陪审团”制度的构想
苏格拉底之死:对雅典民主制的再思考
西方民主制的缺陷
大陪审团迷思
俄罗斯陪审团制度:观察与展望
穿着防弹衣去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