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环境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9-27 00:27赵金梅赖宏志王洪斌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一新生

赵金梅++赖宏志++王洪斌

摘 要:初入大学校门的新同学,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新情况和新变化,部分同学能迅速转变角色,适应环境,顺利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但很大比例的同学因自身心理和思想准备不足、成长经历和体验积累不够、学习目标和动力指向发散等原因,导致出现了情绪焦躁、思想迷茫,甚至行为变异等现象,即所谓的“环境不适症”。文章多角度地分析了大一新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一新生; 环境适应; 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106-03

著名心理学家利兰·科恩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应,即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刚从高中学校、家庭走出来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因其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习惯,这些多元化的个体因素汇集在一体。当面对一个崭新的环境、若干的新要求新标准和众多的个性群体时,其心理调适性和行为矫正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通过自身调适、外力疏导以及实践助力等渠道,使其尽快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激发其对全新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介入,不仅关系到其四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未来步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在2006年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主题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02级本科生雷思温报告中的大一体验,就很有代表性,“由于我对大学的期望格外高些,所以,经历的虚无和迷茫就更多些,整个大一多用来定位和寻找”[1]。如果大学生的整个大一光阴都用来重新定位和寻找,代价未免有些过大。

一、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中的主要问题

1.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环境不适

进入大学前,绝大多数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轨迹和吃穿用度,都是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精心呵护下完成的。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缺乏良好的行为自觉和习惯。其人际交往范围基本上囿于家庭成员、与学习相关或与生活简单联系的少数同学,导致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尤其是处理矛盾和冲突的经验与能力严重不足。众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通常存在此类现象:床铺杂乱、个人物品时有丢失;不能按时吃早餐、不能及时就寝;遇到特殊情况或事件,不能自主处理解决;个人和寝室公共卫生差;同学间时常因为一言不合或者一件小事就互不相让、恶语相向,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更有甚者引发严重后果,牵动家庭和社会不安。由于地域文化、饮食习惯、生活情趣、语言行为特点和家庭生活条件等诸多差异,大一新生不能及时融入到大学的生活状态中,从而引发环境不适症,产生心理不适、身体不适和生活不适等,此类情况众多。

2.学习方式改变带来的环境不适

学习内容简单、模式固化、周期较长和追求目标单一,决定了大一新生入学前学习方式简单化和被动化。学习内容简单,即课程门类少;模式固化,即填鸭式教学,题海式应试模式;周期较长,即单一课程学习持续时间长;目标单一,即学生的最终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近100%的中国式大一新生有着近乎一样的学习路径和经历:课堂学习—课后辅导—习题作业—反复测试—高考检验。在此过程中老师们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家长们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学生们咬紧牙关、苦苦坚持。而进入大学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学习更强调自觉性和主动性,更需要内在动力、灵感领悟和创造力,教师一般只在概要、重点等方面进行引领,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及时总结和善于提炼,对一些疑难问题,必须通过自己主动探求、交流、请教和研讨才能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之前那种教师的紧紧约束和家长的事事督促,很多大一新生对新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很不适应,常常为不得要领而苦恼,心理上产生焦虑烦躁情绪,甚至有人因此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不足,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击。

3.管理方式改变带来的环境不适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在教育学名著《爱弥儿》中指出:“你认为你已经使儿童和青年养成了许多习惯,然而其中有一部分不是真正的习惯,因为他们是被你强迫着那样做的,而且在他们迫不得已地那样做的时候,他们一有机会就不会再那样做的。”[2]我国现阶段高、中、小学的管理,封闭式、命令式、强制性的特征较为突出,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度关注,耳提面命。学生的思想情绪、言行举止基本处于老师和家长的视野之中、掌握之下。这种管理方式虽然也带来个别学生的心理抵触甚至行为叛逆,但长此以往他们也产生了心理和行为的惯性依赖。进入大学,尽管仍有各种校规校纪约束,但大学的生活更加开放、人性化与个性化,有着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加上远离父母亲人的视线和脱离了高考的心理束缚,大一新生突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轻松。在这里,他们可以尝试很多从前想做但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情,比如:迟到、缺课、交异性朋友、各种形式的休闲,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从事勤工俭学、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特色社团等工作。但由于缺乏生活经历、知识能力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准备,面对种种选择和诱惑,他们常常因把握失度而造成适应偏差。如由于缺课、迟到导致学业不佳;由于不当恋爱导致情感受挫;由于喝酒不慎导致安全问题;由于专注某一爱好而荒废学业;等。当这些情况发生时,有的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的心理倾向,个别人还由此引发悲剧。

4.目标选择多元化带来的环境不适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前的阶段性、现实性目标是非常明确而具体的。在这一时期,尽管还有其他的考虑,如专业选择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等,但考入大学这一目标是最基础、最关键的,竭尽全力实现这一目标,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动力。进入大学后,他们有机会接触了各种知识层次的人,有机会看到了更加多彩的世界,有机会感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吸引,有时间思考他们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生存空间。以上种种都需要他们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现实实际,针对社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理性地做出选择和调整。但他们的经历、知识、能力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面对各种选择,或好高骛远,或心猿意马,产生了许多行为、思想和心理上的偏差。常见的一些问题是:有的发现身处的大学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有的感叹所学专业并非兴趣所在;有的感觉老师、同学的表现和自己期待的标准存在差距;有的面对各种文化思潮和观点交锋无所适从;有的参加很多活动但无法找准自己的定位;有的未来追求目标很多,但不知哪一个是自己最爱;等等。因而产生失落、焦虑等负面情绪,对未来抱以悲观心态,甚至发生不理智行为或违法违纪问题。

二、解决大一新生环境适应问题的对策

1.从细微处入手,做好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大一新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大学生活

一是要做好自立自强的教育引导工作。培养大一新生的成人意识和养成成人行为习惯。实现从过去的“人人为我”到现在的“我为人人”的思想转变,同时逐步强化对大一新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摆脱以往对家长高度依赖的惯性。二是加强公德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让大一新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在团队中成长。通过开展基础文明教育、礼仪培训、人际关系辅导、团体心理训练、素质拓展集训,以及开展丰富的班级和寝室集体活动来最大限度地养成大一学生的文明素质,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谐人际关系。从而克服部分学生任性、自私、偏执、自卑等缺点,在悦己悦人、宽容理解、合作奉献和争创集体荣誉中感受幸福和快乐。三是做好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工作,通过新生家长会、家访、电话和网络联系的渠道,让家长们了解大学的生活环境和特点,定期关注和联系自己的孩子,和学校共同做好帮助学生摆脱依赖心理、克服娇骄习气、树立自立自强意识、矫正不良行为的工作。四是对于存在问题较突出的学生,辅导员要坚持职业操守,做合格的大一新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察微观细、循循善诱,对有环境不适症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及时甄别并对一些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帮扶,提供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逐步提升大一新生的环境适应力。

2.从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入手,让大一新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一是通过专业和学业教育,让大一新生了解学科专业的历史沿革、特色优势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提升学生的专业热爱度,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举办成功人士和优秀教师、优秀校友、优秀学长讲座,用他们的先进业绩和奋斗经历,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以他们较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引领大一学生的学习实践。二是开展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讲座,就学习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开展交流,让学生既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艰辛,又能感知付出辛劳之后的喜悦,让学生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三是通过优秀学业奖励和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既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又兼顾解决个别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萌芽性问题,使学生自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和威胁,并以积极的行动弥补学业损失。四是强化教、学、导联动机制的运行,通过教师、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情况反馈和定期总结等,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了解大一新生在学业上遇到的思想问题和现实表现,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共性或个性问题。五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知识竞赛和科技创新实践,通过固化的学习实践载体,让他们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在充满竞争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磨炼毅力,增强学习动力。

3.从责任心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养成和综合素质提升入手,让大一新生在成长中学会把握人生的时、度、效

一是要帮助大一新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设计明确自我发展路径,解决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的问题,由此产生自我负责、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意识和动力。二是加强法纪法规、校纪校规教育,通过学习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入学的系列初识教育和借鉴以往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帮助大一新生规范个人言行,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大一新生政治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学业安全的自我防范意识。四是强化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重视学工队伍心理知识培训和心理问题干预能力培养,做好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甄别、筛选,辅导、干预和转介工作。其次是在新生入学一段时间后,集中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对有心理问题者进行跟踪和帮扶;举办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使之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团体辅导,通过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受和经历,享受互相关爱的温暖,促进自身的成长。五是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真理、磨炼品格、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4.从营造优良环境、打造健康精神文化入手,让大一新生在学会选择中成人成才

一是要认真研究大一学生的特点、成长规律和个性诉求,使开展的系列适应工作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他们思想上出现困惑、心理上出现不适、生活中出现挫折、学业上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有效的个性化指导。二是要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发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大一新生的人文情怀、时代精神以及诚信、创新、开放的文化品格。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中肯地指出:“中国的教育哲学与美国的教育哲学有基本的不一样的地方,中国注重训导,美国注重启发,这当然是极重要的区别。”[3]三是加强学校的文化载体建设,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和文化活动形式,使大一新生置身于充满关爱和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之中,让他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正能量认知,在亲身感受国情校情的过程中,能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坚定信念、正确选择。若如此,那些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就会较快地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融入大学环境,并由此迸发出走向美好未来的不竭力量。

参考文献

[1] 甘阳.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6:489.

[2]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57.

[3] 杨振宁.曙光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8:389-390.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大一新生
在大一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浅析
浅谈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内隐自恋大一新生恋爱态度研究
大一新生班委选拔与培养
大一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研究
浅析大一新生人格与公选课成绩的关系
大一新生课余生活调查研究
刍议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校园生活
家庭环境、专业满意度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少数民族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