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专业满意度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2015-10-12 00:12桑志芹伏干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一新生家庭环境心理健康

桑志芹 伏干

摘要:为探究家庭环境和专业满意度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通过南京大学2013级3191名大一学生UPI问卷调查,采用回归方程分析家庭环境中的家庭来源地、家庭经济、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认知以及专业满意度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和专业满意度均显著影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一新生,家庭环境,专业满意度,心理健康,UPI。

分类号 B844

1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经历小学、中学的基础教育到一种专业化学习阶段,不仅面临着身份的转变。同时面临着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的变化:不仅面临着交往群体的变化,同时面临着各种社会比较。因此,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历年来备受各级各类高校和学者们的关注。曾凡敏(2009)通过SCL-90对西南某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出现较为严重症状的因子主要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同时存在文理科、性别、城镇和非城镇学生之间的差异。肖昊醒和孙莹莹(2006)同样使用SCL-90对吉林师范大学05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是否民办、以及文理科之间的差异。杨子瑁和张婷婷(2011)用UPI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新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强迫症、人际关系不良、情绪和意志问题、自信心缺乏等。王河(2005),肖圣龙和孟秀红(2001)研究发现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大一学生,且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辛自强,张梅,何琳,2012)。上述研究表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大一学生。实际上,大一新生释放了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又还未面临就业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应高于非大一学生。出现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大一学生,表明有更多其他独特因素影响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如自身的家庭环境以及专业满意度等因素。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对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

张海芳和陈青萍(2007)研究表明,高中生家庭环境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与他们的心理健康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矛盾性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存在多项显著正向相关,家庭组织性、亲密度、娱乐性、矛盾性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张茂运,何光伟和刘琼(2004)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特殊家庭结构(失去单亲或双亲的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远比正常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90.91%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饶燕婷,张红霞和李晓铭(2004)通过对江苏省1900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月收入、家庭凝聚力、家庭沟通、家庭冲突、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情感表达等对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陈军和周少贤(2012)的研究支持了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经济条件越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陈慧君(2008)在其硕士论文中分析了江汉大学1311名本科新生的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户籍类型、教养方式、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显著,而家庭收入和家庭结构两个因素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概括起来,家庭环境中的心理氛围、家庭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家庭经济等因素影响高中生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家庭结构、家庭经济因素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不显著。综上所述,家庭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相对于高中生而言,大学新生通常来自于全国各地,家庭环境的差异性较大,大一新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作用可能更明显。相对于非大一学生,大学新生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个体之间因大学生活而产生的差异还未体现,所比较的通常是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因此,家庭环境更容易影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

大一新生的特殊性还表现在,他们刚步入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学习阶段。专业的选择与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与就业预期相联系。高考志愿填写时的选择受限于学校的招生分数和招生名额,这使得一部分同学没能够选择到自己满意的专业。刚入大学后,因对本专业的理解和知识掌握还不充分,没有选择到满意专业的大学新生会产生一种暗淡的就业前景预期,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没有选择到自己满意的专业,仍旧沉浸在对高考结果的不良认知中,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本研究旨在分析家庭环境与专业满意度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为大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经验支持。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南京大学2013级3191名大一学生。年龄在15-28岁之间,年龄的众数为18岁a

2.2研究变量

自变量:家庭环境(包括来源地、家庭经济、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认知)、专业满意度;因变量:UPI得分;控制变量:性别。

2.3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为UPI量表。UPI量表的回答方式为“是”、“非”式选择。若选择“肯定”答案则记1分,否定则为0分。UPI的记分方法为总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得分越高越具有该心理症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UPI中的56个项目分为四个维度,分别反映学生的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躯体症状。另外,根据对UPI总分以及各个重要项目进行筛选。UPI将学生分为三类(A类、B类和C类)。其中,A类学生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及时预约其心理咨询:B类学生可能存在某种心理问题但不严重,需要引起心理健康机构关注:C类学生既不满足第一类条件,也不符合第二类条件,这些同学没有明显的心理问题。

猜你喜欢
大一新生家庭环境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谈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内隐自恋大一新生恋爱态度研究
大一新生班委选拔与培养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不幸的家庭,曲折的成长
家庭环境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与辅导策略
大一新生课余生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