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秋++王立仁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力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德建设是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基本理论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首要步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进行诠释,应该主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理论的主要依据、内容的基本层次和提升的具体步骤三个层面展开。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师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038-05
过去的2013年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特别的意义。习近平主席在教师节向全国教师发出的慰问信中指出:“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这不仅使广大教师深受鼓舞,也鞭策着每位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在此之前,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计划(2013—2017)》(下文简称《计划》),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规划,为其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计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建设作为中心建设目标之一,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更督促我们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认识,并以正确的认识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建设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应该具备一般的教师职业道德,同时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师德不仅具有共性,也具有明显的个性。如何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基本理论,既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成长,也关系着大学生成长成才。在此,笔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理论的主要依据、内容的基本层次以及提升的具体策略三个维度进行诠释,以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形成清晰的认识,并用以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理论的主要依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理论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以我国丰富的传统师德观念为理论根基,以新中国成立后确立起来的有关师德的规范和政策为主体构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其学科教师师德提出的具体要求为理论特色,以不断变化的实际对师德提出的新标准为动态参照。
1.传统师德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理论根基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关于师德的表述有很多,这些表述不仅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对师德的要求,也是为人师者心中应牢记的信条,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不断地在道德上进行自我完善,趋近教师的理想人格。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首开师德之先风。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师德观念,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荀子认为教师应该注重修身,主张教师要学习礼仪,强调教师不仅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而且还要实践躬行,提出“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1]。董仲舒则强调教师要有自律意识,要严于“治我”,宽以待人,因而提出“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胡瑷重视师生关系,善于用自身行为对学生进行示范和引导,在《宋史胡瑷》中对他作出了这样的描述:“胡瑷教人有法,科系纤细备具,以身先之。……视诸生为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2]朱熹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宽泛的见识,要拥有认真的态度,仔细对事情加以分析和思考,明辨真伪、是非和善恶,接受正确的东西,并要知行合一。故而提出“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等等。我国传统的师德观念不胜枚举,这些观念不仅展现了传统师德之美,而且对当下的教师提出了现实性的要求,教师要成为知行上的楷模,才会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尊敬。我国传统师德观念,对今天教师师德建设依旧富有强大的教育和指导意义,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理论的重要根基。
2.职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理论主体
随着社会职业化进程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发展,社会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都在日益完善和成熟。就社会一般的职业道德规范而言,它的内容适用于每位从业者,自然也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为尽管社会上有多种不同的职业,这些职业的性质不同、需要承担的责任不同、社会对不同行业从业者的要求不同,但是一定社会稳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的共同理想决定了社会对不同职业的人会提出一些共同的要求,不同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具有共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属于一般的劳动者队伍,应该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这些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作为自己基本的行为准则。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属于教师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必然要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将“奉献教育,甘为人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精通业务,学而不厌、互相学习,团结协作”[4]作为自己终身应遵循的信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较为基础且从较多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提出了内在的规定,是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日常生活和职业行为的基本原则,也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理论的主体部分。
3.专业师德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理论特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特殊性质和使命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意味着他们既是普通劳动者和普通教师中的一员,也区别于普通的劳动者和教师。学科的特殊性和肩负使命的重要性共同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的群体,而且要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既要对理想信念的内容有着深刻的体悟和理解,更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动摇,从这个层面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包括所有教师在内的一切从业者当中理想信念最为坚定的。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要通过自身的教育影响和行为示范,帮助学生确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自己的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品格,从这个层面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更高水平的道德知识和人格修养,并且能够时刻践行社会的道德要求。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因而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需要,注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营造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特殊要求。
4.社会现实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理论参照
任何理论都需要保持自身相对的稳定性,才能有助于人们对其进行认识、学习和把握,但是同时,理论也需要根据实际不断做出完善、更新和调整,才能及时把不符合社会发展以及人们自身发展需要的部分剔除,增进理论的科学化进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理论不仅应该秉承传统师德中的精华思想与现有规范的科学内容,也要在专业师德规范的要求下,把视野拓展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去,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进行理论的更新和补充。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推进,社会各个方面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在新时期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内容也应与时俱进,诸如,在大学生自主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如何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网络和其他新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形式下,如何储备和运用网络道德规范知识;在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开阔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自身建设,提升理论修养;在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如何因时制宜,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等等,这些都是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需要把这些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重要理论参照,结合实践加强这支队伍的师德建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内容的基本层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内容是一个呈阶梯状的结构体系,由公民的基本道德、普通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殊师德构成。各个阶梯的内容虽然有部分重复,但总体上是逐层递进和深入的,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具体化和专业化,各个阶梯共同构筑了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内容。
1.公民的基本道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内容的第一阶梯
教师是人们成年以后选择的一个职业,根据个人自身情况的不同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每位教师从事这个职业的时间长短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在从事这个职业之前、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还是停止从事这个职业之后(退休或辞职),以至于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中,始终有一个角色伴随着他们,那就是“社会公民”,因为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是属于一定社会的,具有社会性,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的有序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来规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了每个公民首先要遵守的内容,这不仅是保障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也是人在社会中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我国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规定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五个方面,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上述任意一个或几个方面,那么他连合格的社会公民都不是,就更没有资格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单个家庭,都不会把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建设的重任交给一个连最起码的公民基本道德都不具备的人。因此,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最基本的内容就是一名合格公民需要遵守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劳动者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内容的第二阶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社会公民,也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他们同所有的劳动者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辛苦劳动,默默耕耘,不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也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应该遵守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在劳动的过程之中,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责任、履行应尽的职业义务、遵守相关的职业纪律、体现良好的职业风范。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党中央提出所有从业人员都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包括“五个要求”,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从忠于职守的敬业态度、为人处世的重要品质、公正客观的基本原则、热心助人的基本理念和无私利他的高尚境界对劳动者职业道德提出具体要求。劳动者是社会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推动者,从业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但有助于调整劳动中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各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且,由于劳动者占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他们道德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职业素质的提升带动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进而不断实现自我人格完善。因而,作为一名从业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坚守劳动者职业道德,助力教师职业发展,助推社会道德进步,助益自身成长完善。
3.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内容的第三阶梯
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不仅自己是劳动者,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劳动者的特殊使命,教师的教育对象的主体是价值观念尚未成熟且可塑性较大的学生,因而教师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起到表率作用,不仅要铸就有知识的人,更要致力于打造具有完美个性和高尚灵魂的人。“教师的劳动‘产品与其它产品不同的一种特殊商品。因为在工业劳动中出了废品还可以抛掉,农业产品中发现病苗可以拔出,但即使‘毛病再多的学生,也不能抛弃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劳动产品不允许有‘不合格率,不应当有‘废品。”[5]因此,教师的行业特点对教师也提出比一般劳动者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充足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更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应该始终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国家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给予了特殊的重视,根据高校教师的实际特点,2011年12月30日由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中把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确立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这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切实遵守的规范守则。
4.特殊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内容的第四阶梯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作为一个问题单独探讨,是因为在道德修养要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与其他人有共同点,还存在明显的区别,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和使命的特点与重要性,在师德上对他们应该提出与其教学目的和内容相联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应该具备特殊的要求。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爱国守法,更要热爱社会主义,拥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终生不变的信条;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不仅需要严谨治学的态度,更要有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因而他们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更要提升内在的道德素质,为人师表且知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人更好地发展,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对人们道德品质产生正面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要具备追求正义的决心,并把正义的种子传递给学生。在此,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特殊内容概括为“信仰坚定、勇于创新、知行合一、以人为本、追求正义”。其实,特殊不是专有,上述内容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特殊的含义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这些方面的修养特别重视,对自己的要求特别严格。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提升的具体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不仅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更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大问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要注重教师的自我管理,要加强法律规范的制衡,要提升制度的规约,还要运用激励机制的引导。
1.自我管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根本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属于高知群体,他们对于自身和外在事物都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因而,调动他们自身的能动性,深化他们对自身的认识,通过他们的自我管理,加强道德修养,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最根本的途径。自我管理,首先表现在对自我思想的管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者,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大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者,他们自身应该具备对自己的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强烈的认同感,抱着深切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去。对待多元化的思想和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袭,提高自己的辨别力,对于腐朽的内容要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始终保持在思想上的先进。其次,表现在对自己言行的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行,一方面代表着他们对自己所教授和宣传内容的认可程度,自己讲授的内容本身前后矛盾,或者他们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具有示范性,容易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如果他们自身的言行不合格,那么很容易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最后,表现在自己教育的开展,一个人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不断扩充新知识,接受新的思想,纠正以往不正确的认识,始终行进自我检查、自我纠偏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亦是如此,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开拓宽广的视野,掌握最先进的理论知识,结合最新的实践要求,把握当下学生的特点和规律,运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探索最合理的教育路径等等,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管理自我,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的提升。
2.法律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外在规约
内在的自我管理是根本,外在的法律规范的规约是保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在《教师法》中有所规定,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规范中也以具体要求的形式体现出来,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些法律和规范也日趋完善。但是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法律和规范总体上还是处于半模糊、半清晰的状态,因为在现有的法律和规范当中,虽然对教师师德提出了相对宏观的标准,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基于法律规范之上、完整且细致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常常过于空泛和狭隘,在语言表述上主要采用陈述句的形式,很少采用规范性语言,更像是一种口号和倡议。”[6]而且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细化程度偏低,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衡量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标准。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法律建设,将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有效地衔接起来是我们接下来的重要任务,也“只有用法律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才能更加体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严肃性和神圣性”[7],继续完善法律规范,增大法律规范的执行和约束力度,从而才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提升提供更为强大的法律和规范保障。
3.健全制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有效手段
管理工作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提到管理,我们会直接联想到“管理育人”,把管理主要理解为对学生的管理。实际上,对教师的管理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当前,尽管一些高校关于教师管理已经有相关的制度或规定,但是总体来看,高校对教师管理的重视程度仍然不高,尤其是对师德的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一部分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往往主要根据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对师德考核结果的参照程度不高。还有一些高校,因为师德没办法以量化的标准衡量,从而把重视师德主要体现在口号上,而没有落实在行动中,或者教师师德水平高低全凭领导对其印象来衡量。师德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教师对师德的忽视,从而为师德问题的产生留下空隙。健全师德管理制度迫不及待,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制度亦刻不容缓。第一,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评价体系。这就是要清楚详细地规定,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体行为哪些是其符合师德标准的,应该给予怎样的肯定与鼓励;哪些行为是不符合其师德标准的,应该如何处理或惩戒。评价体系的建设重点应该强调真实具体,可实施性强。第二,要注重准入过程中的师德考察。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入口,在人才引进中将教师的师德修养列入考察的重点,从源头上对教师师德水平把关。第三,要把师德考核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方面。提高师德对教师评价结果的影响力度,直接将师德的高低与教师的成绩相连接,这就会显著提高教师对师德的重视程度,督促他们提升师德水平。第四,将师德建设制度化。重点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道德、教学纪律、教学风气、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借助举办培训班、经验交流座谈会、观摩教学、参观访问、学习典型等多种形式,使师德教育制度化、科学化、有形化、经常化”[8]。
4.激励机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有效牵引
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积极性和能动性的重要牵引力量。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比喻成一部电动自行车,那么内在的自我管理与外在的规范和制度的规约是这部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它们是保证这部自行车向前运转的基础,而激励机制则是这部自行车的电动发动机,虽然即使没有电动发动机,这部自行车也可以通过人力运转,但是有了这部发动机,在行驶的速度和节省人力等方面就会体现出巨大的优势。激励机制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理想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的连接手段,使用多种激励方式,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内在地提升自身的师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物质激励,以评职、加薪、休假和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为主;另一方面是精神激励,以一定的荣誉、学习培训机会、领导重视、采纳建议等方面为主。此外,我们可以不断丰富激励机制的形式,在形式和方法上追求多样化,除了通过定期的考核对师德高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还可以针对某此事件中师德表现良好的教师也给予奖励,不仅奖励师德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也激励单个层面品德突出的教师,增加奖励的频率和力度,不仅平时奖励,年终总结后也有奖励。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感受到拥有高尚师德带给他们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成就感,这样有助于他们始终充满动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
新时期,师德不仅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重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特殊而光荣的任务使命,对他们师德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缓。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基本理论是本文研究的主旨,亦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更是需要在日后研究中不断深化认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6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8.
[3]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1(32):4.
[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55-60.
[6] 邱哲.美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制定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38-41.
[7] 薛晓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化”及问题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2(1):1-7.
[8] 林彬.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把握与多维推进[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76-79.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