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卿++李平贵
摘 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可作三维考察:认识维、实践维、价值维。从认识维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解决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存在的主、客观的矛盾,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从实践维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解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多种矛盾,推进社会实践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从价值维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解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以它特殊的劳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过程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与发展。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问题,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成发展; 认识维; 实践维; 价值维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015-04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认识维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刻也离不开理论认识的指导。就正如列宁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斯大林也指出:“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2]理论是人的主观认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理论认识是人的主观反映与客观实际的统一。只有如实地反映了客观实际而形成的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自发认识和自觉认识之分。而自发的主观认识往往是很难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的。
首先,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恩格斯曾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照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际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3]所以,在个人认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人们要自发地、自然地正确认识某种事物是不可能的。
其次,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社会条件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条件下,人们要自发地、自然地掌握某种科学理论也是不可能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即使像工人阶级这样的先进阶级,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传播与教育,他们也只可能自发地形成工联主义意识。正如列宁所言:“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4]
再次,正因为人的认识有自发和自觉之分,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自发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而难以形成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同时,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容易形成只反映个人经济利益的自发意识,而难以形成反映整个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自觉意识等等。
正是由于人的自发认识形成存在这些局限性,所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都着力培育自身自觉认识的愿望和需求,以求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5]。一定社会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和经济的统治地位,就必然会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既有功能,在事物的认识方式上,以符合其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加强对人们进行系统的思想观念改造,以使其形成某种自觉的认识方式。并把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以某种制度的形式肯定下来,从而生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实践维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生成与发展,是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思想与行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实践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对最基本的矛盾。实践本身包括知与行的矛盾统一。要解决好思想与行为的矛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自发活动与自觉活动的关系。人的社会实践与动物活动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是社会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自发的活动。马克思在说明这一问题时,曾将建筑师与蜜蜂进行比较,做了非常生动具体的描述。他说:“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6]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讲战争中的能动性时,也对这个道理做了明确的阐述:“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7]这都说明,从思想和行动的关系来看,是思想支配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积极的、统一的思想,才有正确的、积极的、统一的行动。但是,要使思想见之于行动,必须有一个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说:“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8]只有开展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正确的思想政治掌握了实践主体,才会有正确的社会实践。革命实践如此,建设实践也是如此。毛泽东说,“思想的进步是一切工作进步的枢纽”[9],实际上是把思想支配行动作为一般结论提出来了,即一切实践发展要以思想发展为先导。而思想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得到的,需要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转化关系。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际上也是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活动,或者说是把精神转化为物质的活动。要达到精神转化为物质的目的,就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曾说,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江泽民也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10]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就是实现用理论掌握群众,促使精神转化为物质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调动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以创造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第三,个体实践与群体实践的关系。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为了保证革命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11]但是在社会实践中,由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活动的意识与目的,每一个人的活动都受到自身活动意识与目的的推动。从而,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的实践往往会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性的特点。要使社会实践深入地开展下去,一方面要求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又要求社会成员在实践中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以形成社会发展的合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社会思想,因为“统一思想是形成统一行动的前提,统一行动是形成社会合力、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统治阶级只有“运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对社会不同成员的思想进行统摄整合”,“使社会主导思想成为社会成员普通认同、接受和实行的思想,从而形成社会实践发展需要的精神合力”,才会达致统一行动,促进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12]
第四,经济建设与政治实践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很多问题从表面上去看,是经济问题,而实际上也是政治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反映经济基础的性质;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表达的是经济诉求;在现代社会里,政治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因此,社会的经济建设要想达到协调、持续地发展的目的,就不能只是从经济角度去看问题,更要善于从政治高度去观察和处理问题,实现从经济向政治的深化。为此,统治阶级必然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培育和加强本阶级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战略眼光,做到从政治高度去观察处理问题,以达到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协调发展。
正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解决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多种矛盾,推进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与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价值维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除了认识根源和实践根源外,还有其价值根源。价值主要体现为一种需要与满足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能解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以它特殊的劳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首先,人的需要的满足体现为利益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生成,就在于它能满足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总是与利益紧密相连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3],并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4],“‘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5]。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讲利益。离开了利益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一文不值,也就根本不会生成和发展了。正如列宁所言:“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与该阶级的‘公平的劳动报酬这类‘狭隘琐碎的生活问题……结合起来,那么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16]毛泽东也对利益满足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准确深刻的把握。他说:“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么,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17]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利益观的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可以明白自己的利益所在,以增强实践的自觉性,最终达到现实利益的目的,这尤其是体现在阶级与集团的利益上。因而,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为了一定社会的利益而生成与发展起来的。
其次,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不仅是要满足人学习文化知识,在智力上获得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实现精神追求,在精神上获得充实和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而且要满足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精神需要”。正如同江泽民所言:“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要有自己的精神。”[18]“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的民族精神是没有前途的。”[19]所以,任何个人、民族和社会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支柱,无论是个人、民族、社会都是难以自立,无所作为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育、发展个人、民族和社会的精神文明,能极大地满足个人、民族和社会实现一定精神追求的需要,为促进个人、民族和社会精神生活的发展,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
再次,一定社会要获得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就要适当地处理各种需要之间的关系。既要满足个人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所谓满足个人的需要,就是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的统一。其中,物质需要主要是指个人对物质利益的需要;精神需要主要是指个人活动的理论需要、情感需要和意志的需要;发展需要主要是指个人创造社会价值和现实自我价值的需要等等。所谓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是满足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发展的需要。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需要,主要体现为阶级集团的需要。无论是个人发展的需要,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有了思想政治教育,才可以统摄社会思想,协调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
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的需要是他们的本性。”[20]需要也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0]。需要的不断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的活动不断产生和发展。“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21]人的一切活动离开了人的需要都无从谈起。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三维关系
我们从认识、实践和价值三维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所依据的主要是马克思对人的对象性活动所进行的抽象区分。马克思把感性存在物视为人的感性活动,并对人的对象性活动区分为活动的物质方面和活动的精神方面。实际上也就确立了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两种最基本形态,即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同时,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之中又蕴含价值活动和审美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性活动,也是一种对象性活动,所以,其生成性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对象性活动理论去分析,才可能得到科学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三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与发展。
首先,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源泉、目的,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离开了实践就不可能有认识的发生,正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才有了认识的需要,才产生了认识。所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认识活动,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同时,价值产生于实践,又实现于实践。人的需要、目的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人的需要、目的、愿望、利益、理想对象化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实践也就不可能有价值。所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价值活动,也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
其次,认识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重要根源。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好思想与行动的矛盾,即解决好实践中的矛盾,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增强实践的能动性;而要遵循客观规律,增强实践的能动性,就必须认识客观规律。马克思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22]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必须在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诸对象的基础上能进行,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诸对象的属性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盲目的、自发的,就不能实际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实施对社会的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如不能解决思想与行为的矛盾,也就不会成为实践的需要,其生成的实践根源也就无从谈起。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有目的的价值活动,其目的的实现必须以了解教育对象的需要、兴趣,认识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为前提。如果不能认识或者忽视教育对象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被教育对象接受;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认识和反映社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被社会抛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解决人们的需要与满足的矛盾,也就不会有其生成的价值根源。
再次,价值活动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根本性动因。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设定认识的目的和实践的目标,没有主体的需要,就没有认识和实践的必要性。所以,实践既是合规律性的活动,也是合目的性的活动。即实践不是单纯为实践而实践,而是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满足主体生存发展的需要,按照价值尺度来进行的,追求价值是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因。同样人的认识活动也不是为认识而认识的,也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为满足一定的需要,为追求一定的价值而认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改变人的思想、行为,改造社会,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如何,归根到底还是要用现时的社会实践来检验。”[23]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价值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内在动力,对价值目标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内在机制。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三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与发展。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性,有助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自觉以解决认识的主、客观矛盾为切入点;以解决实践的“知”、“行”矛盾为着力点;以解决价值需要与满足矛盾为落脚点,从根本上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4]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317.
[2] 斯大林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9-200.
[3][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7,455.
[5][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23,7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02.
[7]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8]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9] 军队政治工作学习文件[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8:41.
[10]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35.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85.
[12] 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32,232,231,87.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02-103.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16] 列宁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3.
[17]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9.
[18]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138.
[19] 江泽民.论“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0.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14,268.
[23] 李仁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导向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78.
[责任编辑: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