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夹层致Wallenberg综合征1例

2014-09-26 02:17:04周群朱幼玲朱双根翟登月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年1期
关键词:延髓椎动脉夹层

周群,朱幼玲,朱双根,翟登月

椎动脉夹层致Wallenberg综合征1例

周群,朱幼玲,朱双根,翟登月

Wallenberg综合征;椎动脉夹层;个案报道

azx681@126.com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9岁,公司职员。因“突发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0 h余”入院。患者发病前1周前曾有急刹车导致剧烈转头动作,后出现颈部疼痛感,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1年余,最高血压180/110mmHg(1mmHg=0.133 kPa),未曾口服药物治疗,曾有高血脂病史。否认吸烟及饮酒史,无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无脑卒中家族史,近期无发热史。查体:BP 165/105mmHg;神清,答题确切,言语清晰;左额纹变浅,左眼裂变小,左眼睑下垂,左瞳孔直径约2mm,右瞳孔直径约3mm,光反射灵敏,两眼水平眼震(+),活动自如,左鼻唇沟稍浅,口角稍右歪,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低,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面部针刺觉减退,右侧肢体针刺觉减退,双侧巴氏征(-);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及C反应蛋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组合检查未见异常;自身抗体、同型半胱氨酸检查提示正常。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示:左侧延髓下端背外侧脑梗死,见图1A;颈部MRA提示:左侧椎动脉V4段血管显影不清。后行DSA检查提示:LVA V3~V4段动脉管壁不规则,节段性血管狭窄,呈不规则的增粗和变细交替出现的“珠线样”改变,见图1B。诊断考虑左侧延髓下端脑梗死,左侧椎动脉夹层。入院后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清除自由基、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10 d后改口服华法林3.75mg,qd。患者病情稳定,2周后患者右侧肢体肌力恢复至Ⅴ-级后出院。

2 讨论

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动脉壁中膜内发生的出血状态称之为动脉夹层,壁内血肿与血管腔相通,呈动脉瘤样扩大,称为夹层动脉瘤[1]。主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及颅内动脉均可发生。由于动脉夹层引起的缺血性卒中仅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左右,但在中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却达10%~25%[2,3]。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率约1.0~1.5/10万,椎动脉按其走行分为颅内和颅外两部分,其中颅外椎动脉夹层常好发于V1和V3段(V2段走在椎间孔内移动性差)。而V4段自发性椎动脉夹层与创伤、肌纤维营养不良症等有关。DSA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夹层动脉瘤局部可呈双腔征、串珠征、线样征、鼠尾征或残端。MRI检查提示:T1像显示壁内血肿呈新月形(称双腔征)为确诊依据;T2像显示内膜悬垂物比DSA优越。

对于夹层动脉瘤的确切病因和预后仍不清楚,在夹层发生中要考虑多种原因,如肌纤维发育不良、结节性大动脉炎、动脉中膜变性、梅毒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病和创伤。对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青年患者,突发后枕部剧烈持续性疼痛或伴有后循环系统梗死,需高度怀疑椎动脉夹层的可能,应尽早行血管影像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椎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变化较多,因此临床上常容易误诊。外伤、剧烈的颈部运动可作为椎动脉夹层形成的诱因,可伴有剧烈后枕部头痛,椎动脉颅内段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9%),其次为缺血(16%)和其他症状(5%)[4]。颅外段夹层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为一侧头痛或颈部疼痛,疼痛原因为内膜撕裂所致,国内研究表明,椎动脉夹层以头颈部疼痛主要表现,达52.7%[5]。文献报道超过50%的椎动脉颅内段夹层患者表现为脑干梗死的症状,尤以延髓外侧梗死多见,有些患者可以无任何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头痛、头晕等非常不典型的症状[6,7]。本例患者发病前曾有头部位置的急剧改变,以后出现颈部疼痛感,结合患者既往无明确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故考虑患者本次脑梗死主要与头颈部的外伤有关。同时本例患者椎动脉夹层表现为延髓下端梗死为主,临床表现为不典型Wallenberg综合征,这在国内报道较少。

关于颅内动脉夹层的治疗目前仍有争论,多数学者认为适当控制血压并给予对症治疗,椎动脉夹层如不及时治疗易造成脑梗死,严重时有生命危险,若为夹层动脉瘤则具有较高破裂出血及病死率,故倾向于积极治疗。目前,动脉夹层的治疗以抗凝为主,部分学者建议积极进行血管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单纯微弹簧栓塞、双支架或带膜支架等[5]。

图1 患者头部MRIT2像(A)及颈部DSA图像(B)

[1]Fisher CM,Ojemann RG,Roberson GH.Spontaneous dissection of cervico-cerebral arteries[J].Can JNeurol Sci,1978,5:9-19.

[2]Lee VH,Brown RD Jr,Mandrekar JN,et al.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a population-based study[J].Neurology,2006,67:1809-1812.

[3]Giroud M,Fayolle H,AndréN,etal.Incidence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in the community of Dijon[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4,57:1443.

[4]刘爱华,缪中荣.20例椎动脉夹层病例的临床研究 [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10:600-602.

[5]钟华,蒋晓江,刘雅贞.颅外段椎动脉夹层动脉误诊讨论(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1,19:393-396.

R741;R743

A

DOI10.3870/sjsscj.2014.01.023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合肥230061

2013-09 -27

周群

猜你喜欢
延髓椎动脉夹层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延髓梗死远期不良预后的影像学分析
延髓不同区域梗死的预后分析
自发性冠状动脉螺旋夹层1例
MRVE夹层梁随机振动的最优跳变参数控制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观察
护理干预预防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
哈尔滨医药(2014年4期)2014-02-27 13:35:28
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神经机理与临床诊断
哈尔滨医药(2014年2期)2014-02-27 13: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