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春花
教师的审美能力是其审美修养的主要体现,与语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关系密切。教师要从语文入手,以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审美感知力,开掘并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艺术形式的美或生活内容的美。还有审美鉴赏力。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准确的评判力和一定的审丑能力,从而弘扬真善美,针砭假丑恶,将学生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审美境界之中。
一、尊重学生自主性
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掌握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推行以学生为互评互改作文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作问题,自己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潜能,通过具体可行的评改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互评互改作文中获得大量信息,学会明辨是非,识别真美善与假恶丑。
二、提高教师审美能力
教师必须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语文教师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也必然从感知开始。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语文教师缺乏审美感知力,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门外汉。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表现在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语,又能从整体上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感知力还要讲究快而深,将审美内容尽快传递到大脑,促进主客体的和谐。虽然对美的感知侧重于感性直观,但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积淀着一定理性思考的因素。因此,审美感知力包含有选择力,这对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具有指导性。
三、培养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观念强调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四、解放学生思维
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作文教学惯用讲授法、示范法、批改法、个别谈话法等,突出教师的主导统帅作用。这种做法,固然能够使学生尽快掌握写作方法,学生照猫画虎、比葫芦画瓢也能写出不错的文章,但这种大包大揽、越俎代庖的做法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模仿,体味不到创作的愉悦,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因此,要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就必须转变教师观念:从以教师传授为中心向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的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为本,进行能力迁移的转变;从教法陈旧、呆板向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转变。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作者、读者、评价者,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提高写作能力。写作文与“说”作文巧妙结合,化难为易,激发兴趣。常见有些学生课下侃侃而谈,作文时却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平时不受拘束,思维敏捷;而作文时,由于条条框框很多,顾虑重重,反而写不出来。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命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当堂口头作文,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浓厚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科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做到动脑、动手、动口,大家的参与意识增强了,接触的作品多了,听到的评语多了,讨论发言的锻炼机会多了,思维能力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自然能够达到“自做作文,不待教师改”的境界了。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