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节”中实现课堂增效

2014-09-25 04:17郑雪英
教育界·上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口诀小棒线段

郑雪英

【摘 要】数学教学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的场所,教师应该要为学生搭建发展、创新、展示的平台,在追求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时,应该充分进行课前的精心研磨、课中的细心经营、课后的认真打磨,在不断的教育教学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认真抓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努力抓实一个个教学环节中,使无数个细节扎实,使整个过程有效,使学生创造出智慧人生。

【关键词】课堂细节增效

教学细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中的价值举足轻重。因而,我们要关注教学细节,研磨教学细节,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从而打造优质的课堂教学。

一、课前研磨细节,未雨绸缪

我们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教材中一旁的留白、插图、呈现顺序、编排等细节中无不暗藏玄机,浸润着编者的课程观、教学观、价值观,凸显教学知识内在的本质与联系。而有些细节则需要我们展开深度研读,细心掂量。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这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而实质上是匠心独具,慧心设计。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50页“小数的产生的意义”章节,教材选用两位同学在测量黑板、讲台的情景图,简要地呈现了小数产生的过程。教材之所以这么选用,一方面是这两种事物都在教室里,都是学生熟悉的;另一方面,它们的长度一般都有一定的规格,学生在测量之后,不仅能体会小数产生于实际需要,还可以将测量结果作为一般常识来掌握。

像这样有效的教学情景图,每一册教材都有。在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33页的“整理和复习”中,呈现了四位学生的对话:“笔算加法和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都从个位算起”“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减法……”这些话既像总结又像推广,既归纳又演绎,把引导学生建构认知网络的意图,充溢在字里行间,作为本单元的复习例题,它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引导学生建构和完善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认知责任。

二、课中关注细节,生成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尽管课前精心预设过教学细节,但学生是一个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个体,在他们思维的过程中时时闪烁着一个个鲜活的想法。我们要关注这些细节,细心捕捉课堂上生成的精彩瞬间,只要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这一个个教学细节,就会不断地在生成课堂精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有效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善待学生想法,生成教学的“亮点”

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课堂上不乏学生冒出一些课前预设之外的稀奇古怪的想法,大多数想法都流露出学生的探究心理、创造性思维,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并巧妙引导,很有可能这个想法会生成课堂中新的亮点,在使学生受益的同时,无形也提高了其参与课堂的兴趣。

如在教《9的乘法口诀》时,师问:“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你们用什么方法,总结9的乘法口诀,得出了什么结果?”第一组回答:“我们组是用加法计算的1个9是9,2个9是9+9=18,得出一九得九,二九十八。”第二组回答:“我们是用摆小棒数出来的,3个9是27,得出三九二十七。”第三组回答:“我们是用修房子,一座房子用9根小棒,4座房子用36根小棒。”第四组回答:“我们组是用8的乘法口诀推理的,比如5个8是40,5个9比5个8多5,得出五九四十五。”师:“同学们,你们听明白这个方法了吗?”有的就说:“是个好办法,3个8是24,3个9比3个8多3,得出三九二十七,我好佩服他们组。”有的跃跃欲试说:“老师,我们也可以用7的口诀推理。”有几个抢着说:“用8的口诀比7的方便、准确,也容易。”师笑说:“你们可真了不起,成了数学家。”有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们的办法更好,比如用6捆小棒,共60根,从每一捆中去掉1根得出了六九五十四,就是用60-6=54,还可以得出71-7=63,七九六十三。”还有的说:“我们组的方法和他们差不多,但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请同学们看这一行是10格,8行是80格,每行划掉一格也是80-8=72,得出八九七十二,也很容易得出九九八十一,就是90-9=81。”

课前并没有预设到学生能想到这么多的方法验证9的乘法口诀,而且方法如此有效、科学,这使我深深感到用心设计教学活动。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验证、总结。相信学生,尊重他们想法,只要为学生搭建创造学习的平台,精心打磨每一个教学细节,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想法在有机的生成中张扬,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活力、有价值、有个性。

(二)巧用学生的“误点”,加深概念的理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轻视”学生的错误,而未能及时用心去理会或纠正,结果导致学生一错再错或理解偏差。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用心生成细节教学,加以纠正,不仅能帮助学生拨正偏差,而且能让学生茅塞顿开。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面对3cm、6cm、9cm这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议论纷纷,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用学具去围是能围成的。针对学生这一“误点”,教师当时采用了课件演示,其中几位学生边指课件上的小棒边说:“那两根小棒斜一点或许可以搭在一起,就能围成三角形了。”经他一说,有学生也开始附和。于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指示”来操作。(过程如下图)

最终,2根小棒连接成了一条线段,并与9cm的这条线段重叠了。

演示刚结束,几位学生叫了起来:“我知道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了。因为这两根小棒的长度合起来和第三根一样长,所以会重叠。”师追问:“怎样才能让它们围成三角形呢?”生:“我有办法让它们围成三角形,只要把其中的一根短小棒换长一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再问:“是吗?你能说说为什么吗?”有的说:“刚才3cm和6cm的两条线段接在一起时不是和9cm的线段重叠了吗?我把3cm的这条线段加长一点点,两条短的线段加起来比9cm要长,它们在上面就能碰上,不会重叠,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有的说:“我也知道了,不但可以把短的线段换长一点的,而且还可以把9cm的线段换成短的。这样3cm和6cm两条线段就能搭上了,也可以围成三角形。”还有的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因为小棒是圆的,有误差,电脑上的线段是细细的,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由于学具中小棒是圆形的,而且比较粗,所以在围三角形时很容易产生误差。这时,如果简单地用“这是误差造成的”来解释,不仅学生不会信服,还会误导学生,恰当合理地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而真切地看出两根小棒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长度相等的结果是——一定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做,不仅突破了难点,还启发了他的思维。

(三)聚焦学生的“兴奋点”,点燃课堂的激情

例如,在上《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时,我们以魔术表演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热情。“四条边,两个面”的长方形纸片,就那么一扭一粘居然就变成了“一条边,一个面”,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间剪开,结果会怎样呢?“见证奇迹的时刻快到了,一二……”就在学生的好奇心完全被激发时,欲罢不能时,教师话锋一转:“把这神奇时刻交给你们,动手验证吧。”学生马上动手操作,一探究竟。“还有更神奇的呢,想知道吗?”“那就动手试试。”一句句引人入胜的话语,极大地挑动着每位学生驿动的心,激发着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探索欲望,在关键处,疑惑处时时点燃学生的激情,让课堂一次次得到升华。

endprint

(四)利用学生的“疑点”,激起有效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常常会因意见不同而发生争辩,使课堂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会在独立思考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各种思维。

在学习《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

求右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单位:分米)

学生很快写出了(5×5+5×10+10×5)×2和5×10×4+5×5×2这两种算法。

突有一生站起来说:“我还有一种方法,是用5×5×10来计算。”话音刚落,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说:“错了,错了,他把这道题的要求看错了,题中要求的是表面积,而他求的是体积。”

看到这么多同学都说自己的列式错了,这位学生脸涨得通红,大声辩解:“没有错,我没有把题目要求看错!”“那你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听到老师的话语,那学生就说:“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方体前面的体积是5×10,可以看成2个5×5,前后左右4个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也就是5×5×10。”旁边的学生听到,恍然大悟,说:“喔,原来他是将侧面积转化成底面积来思考,他的列式不但没错,而且很有创意!”接着就有学生说:“还可以列为5×10×5,是把底面积转化成侧面积来算的,4个侧面积是4个5×10,上下底面面积是2个5×5,合起来就可以看成1×5×10,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成为5×10×5。”

在教学中,学生的一个发现、一处质疑、一句插嘴、一场争辩,有时就蕴藏着一个个灵动的闪光点。关注这些细节,让学生的智力受到进一步的挑战,思维受到再一次的碰撞。

三、课后反思细节,不断提升

一节课随着铃声结束了,但教学却永远没有结束。尽管课前曾精心地预设教学细节,课中也细心地关注教学细节,但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智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进行课后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根据课堂教学实效,可以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设想,如:教学步骤是否还需要变动,各个教学步骤之间的衔接是否到位,重难点是否突破,提问回答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讨论操作是否有成效,对学生的课堂发言与听课反映评价是否及时到位,是否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好生“吃得饱,跑得快”,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是否处理好了课堂教学中临时突发的事件,是否捕捉到课堂中出现的“亮点”“误点”“兴奋点”,是否抓住了课堂中学生的疑惑处。

所谓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教学细节就是要不断地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虽然教学是一门永远不完美的艺术,但我们却可以尽力使之变得完善。

教学无小事,处处是细节,只有处理好了教学中的细节,我们才能事半功倍,相信把握住了教学细节,课堂会越来越高效。

endprint

猜你喜欢
口诀小棒线段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口诀与加法
口诀中的规律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一起数小棒
数线段
怎样熟记口诀
巧移小棒